Rachael 是樂樂同學Mac的媽媽,也是學校家委會的成員,我們在學校活動多有接觸。卻是第一次坐下來談孩子教育的問題。
有點抱歉的是訪談全程英文,盡管樂媽事先准備了提綱,Rachael 爲了照顧樂媽也將語速放慢了很多,但是聊著聊著就很隨性了,有些詞語翻譯沒把握的話就直接寫原話了,望包涵。
Rachael 和樂樂媽媽
Q1(問題):請問你們來自哪兒?來新加坡多久了?爲什麽會來新加坡了?
A(回答):我們來自澳洲雪梨。(Racheal講了一個非常長的故事,一並回答了樂媽很多問題)
我先生是保險行業,因爲工作的關系被派遣到香港工作,2002年,又被派遣到北京,我們在北京住了兩年。那個時候還沒有Mac,但是那時候我就決定了,如果以後有孩子,一定要讓她/他學習中文,因爲中文自己學起來太難了!孩子從小學會容易很多!(嗯嗯,典型的己所不欲施與子啊)。
後來,我們去了首爾又回到了香港,Mac在澳洲出生,但一直在香港長大,2歲時就上中文早教課,3歲上的一個蒙特梭利雙語學校,(Racheal強力吐槽)這個學校上課時一個老師說英文,一個老師說中文,結果英文爲母語的孩子只聽英文老師的,中文爲母語的孩子只聽中文老師的,一點效果都沒有(哈哈哈,好歡樂)。然後我們上了一個Emotion school 是全中文的幼兒園3年。
到了Mac要上一年級的時候,我們發現他很難進入香港的澳洲國際學校,因爲有太多澳洲人在香港了。需要考試,也很昂貴,我們提前三年排隊也沒排到。(她說的時候輕描淡寫,根據樂媽在港深兩地的經驗,可以想像Rachael 當時的郁悶和窘迫了)
Q1-2:爲什麽不上香港的加拿大國際了?哈哈哈!
A:哈哈哈,你不知道香港的加拿大國際更難進嗎?(上次看新聞說傳說馬化騰准備把孩子送入這個學校,事實還沒有坐定,學校的家長們已經一片沸騰,彈冠相慶了)
Q2:爲什麽會選擇CIS(新加坡加拿大國際學校)了?
A:在香港入學很難,正好Mac爸爸派遣到新加坡,我希望Mac能繼續學習中文,在新加坡有中文的雙語學校很少,只有CIS和HWA。CIS加東這邊一個班人更少,然後我們選擇了CIS。
Q2-2:爲什麽希望Mac一直學中文了?
A:學習第二語言可以開發大腦。而且中國會越來越強大,Mac學過中文總比不學的強了。(也是,就沖Rachael 在香港這樣折騰的勁兒,Mac也得好好學)
Q2-3:和澳洲的學校比,你覺得CIS怎麽樣?
A:額,CIS有點像澳洲的私校(Private school)(Rachael 花了一些時間給樂媽解釋澳洲的學校系統,小結了說啊。。)
澳洲的學校主要有1)公辦學校(Public school)這是免費免考試的,入學是按房子劃片的,在好的地區,學校就好,這個地方的房價就貴(不就是我們的學區房嗎),我們房子在的區域屬于好學區(North Sydney public school);2)公辦學校,也是免費的,但是要考試,叫Academic/Sports/Arts selective(其實就是我們的重點學校,但是它的考試是學術或體育或藝術類重點學校),這種學校一般是7年級(=初中)以上才有的。還有一種就是私校(Private school),也是需要面試的。
Rachael 問樂媽:你猜selective學校的考試誰最厲害?
樂媽:肯定是中國人和印度人啦
R : Exactly(完全正確)
Q3:澳洲的私校是什麽狀況?哪種學校最好了?
A:私校一般都很貴或者是曆史很長的教會學校,比如天主教。教會學校一般需要學生家庭有信仰。當然是public selective(和中國一樣啊)
Q3-2:私校有多貴?爲什麽會選私校了?
A:$50,000/年這樣子。如果不能上public selective, 就選私校了,至少私校是可以開除學生的,公立學校是義務教育,不可以開除差的學生,而且能上私校的至少說明家庭還是重視教育的(啊啊啊,勢利啊勢利)
(Rachael 秀了一個非常實用的網站 www.myschool.edu.au 這是一個澳洲擇校網站,在上面能查到每個學校的大致信息。師生比,學生數量。
很快,樂媽就被一個ICSEA (翻譯過來叫社區社會教育優勢指數)指數吸引了。比如這個柱形圖顯示了這所學校North Sydney Boys high school(這是一個曆史悠久的公立男校,是academic selective)的家庭的經濟水平分布,數據顯示這個學校75%家庭收入是屬于澳洲的前25%。 Rachael跟樂媽解釋說這個數據圖是根據家長們的稅單制定的,目的是給政府在給各個學校撥款參考用,如果學校低收入家庭多,撥款就會多。)
ICSEA 圖
樂媽:在中國媽媽眼裏,這就是赤裸裸的擇校KPI啊!
R: 哈哈,是的。我們也認爲一般家庭背景好的孩子成績相對也會好。
Q4:在澳洲,孩子們有很多作業嗎?壓力大嗎?家長對孩子有什麽期望了?也都希望自己孩子考第一嗎?
A:我們和中國不太一樣。中國人的視野是直直的,窄窄的,只有高分。我們覺得skill(技巧),confidents(自信),emotional intelligent(情商)這些更重要。我希望Mac能成爲一個decent(正派)的人,友善,誠實,努力,能找到自己喜歡的東西,自己的pathway(路)最好的分數如果能兼有最好,但並不是必要的(她用的是necessary)。
我能夠理解中國媽媽的壓力,因爲在中國競爭太激烈了。澳洲國土面積和中國差不多,但是人口只有2500萬,和一個上海差不多。除了中部的沙漠,澳洲人口主要聚集在東西南海岸的幾個大城市。
在澳洲,即使是中層,也可以有房有車,生活的很好。我們澳洲自己都覺得自己是一個“Lucky country”(幸運國家),沒有戰爭,沒有內亂,空氣清新。底層工作(low level job)也可以有房子(house)不是公寓(apartment)哦。
樂媽:嗯嗯,澳洲是我們中國人最喜歡移民的國家之一,哈哈!
R:但是現在和我小時候有點不一樣了。
樂媽:怎麽了?
R:現在澳洲也變得壓力越來越大了。更多的移民(R沒有特指,樂媽感覺她說的是天朝子民啊)帶來了不同的文化。比如我們的孩子並不太看重學術的學習,然後看到別人的孩子“哇!原來可以這麽厲害!”我們也有壓力了。
(剛才的擇校指南裏面還有一項Language background other than English是非英語母語學生比例,可以看到剛才的男校裏面有92%都是外國人,就是說他們的好學校學位都被非澳洲人給占了)
學校外國人比例圖
樂媽:那澳洲媽媽會迎頭趕上嗎?(樂媽覺得Mac學中文的經曆很雞血啊)
A: 如果我的孩子每天晚上花四個小時做數學題,第二天早上他腦子裏全部都是數學題,也可以得高分。但是我更看重的是social skill, confident, thinking out of box(突破思維?中文怎麽翻譯恰當了??)。
樂媽:哈哈,那你可以讓Mac做一個小時英文,一個小時數學,一個小時Madarin(中文)嘛!
R: 哈哈哈!在澳洲有很多中國人,第一、二代的移民會很拼,到了第三代的孩子和我們的孩子差不多,也是很隨性。
Q5:其實我們也很明白溝通啊、自信啊、情商啊的重要性,不過不對中小學生,一般都是要求大學生和工作的人。問題是我們好像沒有去考慮過中小學不要求,這些能力怎麽到了大學一下就應該全部擁有了?(就像大學畢業前都不准戀愛,一畢業就要求孩子結婚)你們是怎樣培養這些能力的了?
A: 我們不會做那麽多作業。我們給孩子留出free time(自由時間)和同伴玩或自己玩,沒有technical(她的意思是沒有電視,ipad這些電子産品)。在澳洲他們放了學就出去玩,吃飯的時候招呼一聲就回來。這樣對想像力,創造性好,還可以培養各種能力。
如果孩子大部分時間都被作業占據,她/他會覺得遵循指令是應該必須要做的事情(這個樂媽同意,自己做了很多年的乖學生,工作後稍微休閑一下都覺得很有罪惡感)。
Q5-2:不做作業行嗎?成績差怎麽辦?考不上大學怎麽辦?考不上好大學怎麽辦?你們不想上常青藤嗎?
A:其實這是一個dilimma(進退兩難)啦。所以我也需要在學業和free time做balance(衡量),什麽是值得的就看你自己認爲什麽是最重要的(她的原話是 what value &how important you think)
A:我覺得大學沒有也OK,能力更重要。我先生也沒有上過大學,他也很成功(嗯嗯,樂媽沒有細問,但是這樣滿亞太地區的派遣,應該是哪個跨國保險公司的高管吧)。當然,現在孩子們的機會比我們當時更少。大學文憑是一個通行證,但不是保證。
A:哈佛,史丹福這些學校太貴了,我不會給他付學費的。(什麽?!中國媽媽可是砸鍋賣鐵也得上!)孩子如果是genius,他會拿到獎學金自己去的。澳洲的大學也很好,文憑在美國也是承認的。現在大部分的孩子都能進入大學學習,澳洲最好的大學Stand stone university和其他大學差距沒有那麽大,所以進哪所大學差別不那麽大,只要他認定自己想做的事情就好。
我知道你們清華北大和其他學校有很大的差距。
Q5-3:我知道西方像比爾蓋茨、紮克什麽的都有從頂級大學退學的經曆,但是當時他退學的時候並不知道他日後會如此成功啊,如果是你的孩子,會同意他退學嗎?
A: 哈哈哈,他們是genius(天才),他們的思維是不一樣的。他那個時候已經滿了18歲了,我也不能控制他了。
Q6:我有個上海朋友想陪小孩到澳洲學校插班1-2學期,就爲學習英文。可行嗎?
A:可以的,澳洲有那種寄宿家庭housed family,11,2歲的孩子可以的。6,7歲的孩子好像拿旅遊簽證去學校上學一年只能一次,不超過12周。這個信息僅供參考。(澳洲和新加坡是唯二的有陪讀簽證的發達國家)。
(因爲R在中國待過的原因,她也知道戶口和留守兒童)
R:澳洲不會有把孩子放在家鄉,自己在別的地方工作的。可能中部沙漠,那裏可能200公裏才有一戶人家,沒有學校,孩子可能只能通過網絡學校在網上學習。有的家庭會把大一些孩子送到城市的寄宿學校。
非常感謝Rachael, 她對中國的了解遠比呈現出來的更深,接受我的訪談完全是爲了幫我。雖然她說的一些情況樂媽在其他途徑有所耳聞,但是從真實的溝通中獲知還是很震驚的。
從環境上來說,澳洲也是有學區房,有重點學校,也希望孩子能在一個好學校讀書;澳洲的媽媽也感受到了競爭的壓力,也會處在進退兩難的地步。
只是在衡量什麽是值得的時候,他們的視野更寬闊,天平更傾向讓孩子成爲一個更包容,更社會的人並從小就堅持和實踐這個理念,分數、文憑都只是這個理念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
我們羨慕歐美國家的富足、文明和發達,樂媽更羨慕的是西方近幾百年來爲人類科技和文明進步作出的貢獻,層出不窮的科學家,動辄建立劃時代的科學理論和體系,創造出浩如煙海的科技成果(原諒樂媽這個理工生只熟悉自然科學)。是這些科技和文明的進步才讓今天的普通人能享受到古代帝王都享受不到的生活。
而這一切的進步都離不開人的思想和先進的教育體系的支撐。現在很多的媽媽也意識到了這一點,更多的興趣班,更多的海外遊學和夏令營,甚至是海外留學。都是我們在反思,在探尋的表現。(感謝國家這麽多年的和平環境,讓更多的人有實力走出來開闊眼界)
但是這種轉變也是緩慢的,痛苦的。前段時間10W+《目睹了美國家長推娃的盛況後,我內心現在慌得一批》樂媽覺得作者寫的是真實的,因爲樂媽也感受到同樣的痛苦,自己受到的中式教育和樂樂現在的教育碰撞,無法忍受這邊的學校沒有書本,沒有作業,沒有考試,還沒有排名!每次想到這裏,就感覺在坐過山車,心懸在半空,無法不擔心一路盲讀,待到申請大學時才發現樂樂跟別人有天壤之別。
前些天,去接孩子,嚴老師告訴我樂樂在一次課堂上跟小朋友起爭執,原因是樂樂想得高分,嫌別的小朋友中文不夠好,就把應該別人寫的部分全寫了,小隊友不幹,指責她。嚴老師把樂樂叫到我們跟前跟她說“老師明白你,但是我們來到這個學校,就按這裏的節奏來,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