享譽世界的華裔建築大師貝聿銘(I.M.Pei)5月16日去世,享年102歲。貝聿銘先生,是享譽全球的最著名建築師,投身建築事業70多年來,優秀的作品早已遍布世界各地,被譽爲“現代建築的最後大師”。
“最美的建築,應該是建築在時間之上的,時間會給出一切答案”,貝聿銘曾這樣說過。回望百年曆程,盧浮宮前的玻璃金字塔仍如寶石般璀璨,故鄉的蘇州博物館日益展現出古典和現代融合的氣質。
經典作品回顧
貝聿銘這個名字
似乎是一個超越了時代的存在
遊走在東西方文化之間的他
無疑是建築界一個特殊的存在
盧浮宮玻璃金字塔
1983年—1989年
這座像鑽石一般的金字塔,
征服了法國人,
也徹底“複活”了800歲的盧浮宮,
更作爲法國的著名地標驚豔了全世界!
蘇州博物館
2003年—2006年
(新館)
建築的靈感來源于蘇州傳統的坡頂景觀
博物館置于院落之間,
使建築物與其周圍環境相協調。
新館與拙政園相互借景、相互輝映,
成爲一代名園拙政園的現代化延續。
香港中銀大廈
以竹子(節節高)的形象作爲建築主題
外形極富想像力
新加坡作品回顧
除了在世界各地的經典之作
貝聿銘在新加坡也留下了許多作品
新加坡華僑銀行中心
1976年
Raffles City
1986年
濱海灣總設計藍圖
具體設計細節由建築大師薩夫迪精心設計完成
三座塔樓呈傾斜姿態
筆直塔身相交于第23層樓
形成單體建築的造型
堪稱有史以來擁有最複雜設計的酒店
The Gateway
1990年
因爲大樓的棱角銳利
一向被坊間戲稱爲“刀片樓”
在兩座分別呈菱形的大樓之間
有座半圓形的噴水池
用意在于:
菱形既爲金,兩座並列的菱形建築物
就是強金了,破壞力太大
怎麽辦?
就用水咯,削減強金帶來的破壞力!
貝老經曆
貝聿銘1917年4月26日生于廣州
其祖上貝家是吳中的名門望族
原籍浙江蘭溪,明代中葉遷居蘇州
貝家族人中人才輩出:
清朝中期的貝慕庭爲吳中巨富
與戈、毛、畢姓人家
合稱爲當時的“蘇州四富”
顔料大王貝潤生是貝聿銘的叔祖
其祖父貝理泰是清末著名的金融家
父親貝祖诒則是中國銀行的行長
貝氏全家福(左一是貝聿銘)
1935年,年輕的貝聿銘遠渡重洋留學
進入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攻讀建築系
後轉學到麻省理工學院
貝聿銘在哈佛
畢業後
貝聿銘留校受聘爲設計研究所助理教授
在哈佛短暫的留校任教之後
受邀加盟紐約地産大亨柴根道夫的房地産公司
從事商業房地産的規劃和設計
而且一幹就是十二年
十二年中
貝聿銘爲母校麻省理工學院設計了科學大樓
爲紐約大學設計了兩棟教職員工住宅大廈
1960年聿銘離開柴根道夫
自立門戶,成立了自己的建築公司
費城萊斯大學在一九六三年頒贈他“人民建築師”的光榮稱號
同年,美國建築學會向他頒發了紐約榮譽獎
1979年榮獲了美國建築學會金獎,
1981年法國建築學金獎,
1983年第五屆普利策克獎,
1989年日本帝賞獎,
1986年裏根總統頒予自由獎章等。
作爲中國建築界的先驅者
貝聿銘以其東方的智慧
寬容樂觀的人生態度
卓越的建築設計功力
獨具慧眼的現代建築理念
橫跨東西城市,曆時半個世紀
創立了衆多影響世界的建築名作
貝聿銘和傑奎琳·肯尼迪出席新聞發布會
1964年
貝聿銘獲Leonore and Walter Annenberg Award
2012年
貝聿銘獲得2016-2017年度
“影響世界華人終身成就獎”
戳視頻,了解大師故事
這位百歲老人一生的故事
數不盡道不完
曾有人這樣評價貝老
“貝聿銘是一個難得的跨文化樣本
他從東方和西方兩種截然的文化土壤中汲取了精華,
又遊刃有余地在兩個世界裏穿越。”
從法國巴黎盧浮宮前的玻璃金字塔
到卡達多哈的伊斯蘭藝術博物館
從中國的香山飯店再到日本的美秀美術館
貝老的作品征服了世界
他用了100年的時間
傾其一生
只爲向世人呈現
最美、最極致的設計
謹以此文,向貝老致敬。
祝貝老一路走好。
**本文圖片均來源于網絡,侵權刪**
**部分內容來自新微設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