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過去的24小時,有兩件大事,牽動著全世界的神經。
華盛頓當地時間6月1日下午3時,美國總統特朗普在白宮舉行記者會,正式宣布美國退出《巴黎協定》。
當地時間6月1日下午,美國總統特朗普在白宮正式宣布美國退出《巴黎協定》。
就在這場記者會召開的幾個小時前,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與德國總理默克爾在柏林共同會見了記者,當談及巴黎氣候協議時,李克強表示,中國人信守「言必信、行必果」,將會繼續履行《巴黎協定》承諾。默克爾則強調,在充滿「不確定」的時期,中德有責任加強相互合作,共同維護基於規則的國際秩序。
當地時間6月1日上午,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柏林與德國總理默克爾共同會見記者。(新華社發)
三位領導人的表態前後相隔不到半天,但在國際媒體和觀察人士看來,這已成為決定世界格局的關鍵節點。
「我會說這是自馬歇爾計劃以來,美國的全球領導力最弱的時刻。」全球最大的政治風險諮詢公司歐亞集團主席伊恩·布雷默如此斷言:「這是一個分水嶺事件。」德國之聲電台網站則將話講得更直白:「特朗普靠邊站:德中主演『老友記』」。
「柏林用紅地毯歡迎中國總理,特朗普的損失正在成為中國的收穫」
這兩天,在德國的社交媒體上,中國總理的到訪毫不意外地成為熱點。
「默克爾女士終於想明白了,未來屬於亞洲。祝賀!」一位德國網友在臉書上這樣稱讚默克爾對中國領導人的熱情接待。
另一位網友似乎也按捺不住喜悅之情:
「這絕對是一條正確的道路。特朗普剛當上總統時我就是這麼想的。我們終於可以擺脫束縛尋找新的夥伴和市場了!請繼續保持!」
德國之聲電台網站稱,默克爾與特朗普話不投機,卻與來自北京的夥伴越走越近:在與中國總理李克強會晤之後,默克爾甚至表示希望「有朝一日」歐盟能與中國開始自由貿易談判。
在美國之音電台網站看來,中德領導人的此次會面,讓「得分」和「丟分」顯而易見:「當柏林用紅地毯歡迎中國總理時,特朗普的損失正在成為中國的收穫。」德國《今日新聞》網站則認為,在德美關係走低的時候,中國總理李克強的來訪有了新的涵義:這指明了一條全新的道路。在環保和貿易兩大核心領域,中國比美國更接近德國立場。在即將在漢堡召開的G20峰會上,中國和德國可能會在更多議題上持相同立場。
據澎湃新聞報道,在本次訪問德國期間,李克強總理與默克爾24小時內3次會面商談。
其中,當與中國總理共同面對記者時,默克爾表示,德國支持歐盟履行中國加入WTO議定書第15條條約義務。對此,李克強總理表示讚賞。
公開報道顯示,在2001年中國加入WTO時,由於部分成員不認可中國的市場經濟地位,《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議定書》第15條允許其他世貿組織成員在對華反傾銷、反補貼調查中使用「替代國」做法,但明確寫明這一做法要在中國入世15年後,即2016年12月11日終止。
有媒體分析指出,默克爾此番表態意義重大,一旦取消「替代國」做法,歐盟就很難再對中國商品徵收高額的反傾銷稅,這將成為近年來影響中國經濟的重要事件之一。
當地時間5月31日下午,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柏林總理府同德國總理默克爾舉行中德總理年度會晤。(新華社發)
被特朗普羞辱「很壞很壞」,默克爾直言美國「不再可靠」在報道默克爾對中國領導人笑臉相迎時,不少外媒都不忘提到一周前,默克爾在歐盟總部接待另一位客人時的情景。
兩相對比下,無論是賓客相處的氛圍,還是默克爾的「有感而發」,都如同「冷暖兩重天」。
5月25日,當選美國總統後首次出訪的特朗普做客歐盟總部,但當著歐洲領導人的面,他卻指責德國人「很壞很壞」,猛烈抨擊德國的貿易順差及汽車出口。
5月25日,特朗普(中)在布魯塞爾出席北約領導人會議。法新社
隨後,在北約會議上,特朗普又批評許多北約成員國積欠巨款。
當特朗普不留情面地說出這些話時,不難想像當時站在他身後的默克爾是怎樣一種心情。
而在義大利西西里島結束的七國集團峰會上,特朗普不僅絲毫不講外交禮儀,拍「全家福」時遲到、閉幕式發布會上早退,更在氣候變化、難民問題和全球貿易三大問題上,繼續保持著與其他六國領導人巨大的分歧。「美國不再是可靠的盟友!」德國《圖片報》稱,特朗普的對抗立場令七國集團陷入了嚴重的危機。
也正因為如此,默克爾28日發表的一番充滿「悲憤」情緒的表態迅速成為各大歐洲媒體的頭條,她說:「從某種程度來講,我們(歐美)互相完全依賴對方的時代已經結束……我只能說:我們歐洲人真的要把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中。」
5月28日,默克爾在慕尼黑髮表演講。
《金融時報》認為,在默克爾看來,美國已不再是可靠的合作夥伴,跨大西洋關係面臨重大時刻。
「如果德國的老朋友不再值得依賴,那麼也許是時候結交新朋友了。」英國BBC網站給出的「建議」更加直白。
德國人對中國的熱情,讓印度媒體也有些「吃醋」
事實上,默克爾也確實是這樣做的。
送走了特朗普,「柏林進入亞洲周」。在中國總理到訪之前,默克爾在柏林會見了印度總理莫迪。德國之聲電台網站稱,對德國經濟而言,中印都具有極高價值。《法蘭克福彙報》表示,正是由於特朗普領導下的美國在許多議題上表現孤立,由此中國和印度領導人對德國的訪問被賦予了新的現實意義。
「默克爾『轉向』亞洲的用意顯而易見。」美國「Politico」政治新聞網站歐洲版認為,這一行動是在向德國的傳統盟友(美國和英國)表明,沒有他們德國也照樣能做生意。
不過,有印度媒體注意到,兩位亞洲客人先後到訪時,他們在德國受到的歡迎也差別巨大。《印度時報》網站對此評論道:「中國,而非印度,才是德國媒體的焦點」。
文章說,德國正在尋找新的政治經濟機遇,此刻印度領導人的到訪正是時候。但是,德國媒體對莫迪訪問報道量,根本無法與對中國人訪德的報道相媲美。
《印度時報》網站報道截圖
印度媒體的「醋意」從一個側面印證了中國對於德國、乃至整個歐洲的重要性。而這一重要性,在6月1日特朗普正式宣布退出《巴黎協定》的決定後,更為突顯。
中歐關係進入「黃金蜜月期」了嗎?
因為退出《巴黎協定》,美國幾乎得罪了所有西方國家。除了德國、法國、義大利迅速發表共同聲明,強調巴黎氣候協議「不可能重新談判」之外,瑞典、丹麥、比利時等國領導人也都在社交媒體上批評了美國的決定——
6月2日,默克爾總理的發言人在推特上表示,對於特朗普宣布退出《巴黎協定》感到「失望」。
「這一次,歐洲確實十分失望。」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歐洲所所長崔洪建告訴參考消息網-銳參考。他認為,在歐洲方面看來,特朗普宣布退出,是對歐洲多年努力的一種打擊,另外歐洲也由此意識到其很難對美國施加影響。這些,都導致歐洲作出了相當激烈的反應。一方面是對特朗普「橫眉冷對」,另一方面,歐洲與中國正在找到更多的「共同語言」。彭博新聞社網站6月1日報道,根據一份中歐聯合聲明草案,中國和歐盟將堅守自由貿易和巴黎氣候協議,這全面回擊了特朗普奉行的保護主義政策。
BBC網站也分析認為,一旦美國退出全球氣候治理核心領導地位,主張全球能源轉型、發展清潔能源的歐盟和中國將可能找到更多共同點,並可能形成中歐牽頭的全球氣候治理新秩序。
德國《今日新聞》刊發報道:貿易政策是德國通向中國的橋樑?
那麼,中歐關係已經進入「黃金蜜月期」了嗎?
對此,崔洪建表示,客觀上說,歐洲對中國的認識還很複雜。「一方面,歐洲意識到美國的不可靠,所以到了重新尋找可靠合作夥伴的時候。但在歐洲人的心態上,短時間還難以將中國視為一個可靠的夥伴,雙方還需要實實在在地把寫在紙上的共識、計劃變為實際。另外,歐洲社會和民間還需加深對中國的了解,消除誤解和猜疑,這是一個『民心工程』,也是長期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