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不堵車,不是因爲地方大,新加坡國土面積只相當于北京市的4%,其中一多半還是森林、綠地和水體;也不是因爲人口少,新加坡平均每平方公裏要承載將近兩萬人的生活、工作和休閑;更不是因爲車輛少,在這個彈丸之地,跑著80多萬輛汽車,平均每平方公裏1021輛。
自1998年9月起,新加坡開始實行公路電子收費系統ERP,其目的是爲了引導車輛盡量不在高峰區間出行——車輛進入中央商業區最多的早高峰時段收費最高,約15元人民幣,而在車流量較少的中午時段,每車次只需2.5元人民幣。許多白領因爲進入該區域要收費,加之停車位緊張,都放棄了自駕車上班,而改乘公共運輸工具。
爲了控制汽車的保有量,上世紀90年代初,新加坡開始實行車輛定額分配制,汽車上路必須先拿到“擁車證”。政府每年根據淘汰車輛的數量和道路建設情況確定“擁車證”數量,每個月分兩次供購車者投標,過程公開透明,且只有十年有效期,十年後需要再購買“擁車證”。
有人曾說,新加坡這座花園城市井然有序的交通是“罰”出來的。新加坡每個司機在兩年中共有24點積分。當24分被扣光後,駕駛執照即被吊銷。不按規定停在停車位的車,管理員將對車輪上鎖,“開鎖費”是50~1030元人民幣不等。
事實上,這種重罰不僅沒有副作用,反而增強了市民的自覺性。天長日久,新加坡人養成了自覺遵守交通規則的習慣。在十字路口,即使沒有車輛通過,人們也甯可在烈日下暴曬幾分鍾,等綠燈亮後才過馬路24小時值勤的“電子警察”遍布大街小巷、十字路口和主要公路幹線。只要電子眼記錄下違章車輛和司機,執法起來可謂六親不認,罰你沒商量。
在新加坡這個小小的彈丸之地,車流量和人流量都出奇的小,原來“新加坡人都在地下”,即地鐵出行,一是便利,二是省錢。
新加坡的地鐵覆蓋整個城市,想去任何地方都能到達。在地鐵站,當地人會驕傲地告訴你,新加坡有世界上效率最高的地鐵交通系統。地鐵內沒有人工售票,沒有進站廣播通知,更沒有維持秩序的工作人員,這些東西對于新加坡人來說太幼稚了。
任何先進科學的規劃和管理都需要參與者的積極配合。在新加坡,行車禮讓幾乎是每一位司機的本能。在一些沒有紅綠燈的路口,人行斑馬線兩端都設置了行人過街控制按鈕,而在一些沒有按鈕的小路,有人步行過街時,來往的車輛都會禮貌地讓路,在兩三米遠之外就停下來,不管有多少人過街,他都會耐心地等你走完。新加坡人開車極度規矩,很少有人會插隊和搶道。即使車道排起了長隊,也沒有一輛車插隊並線,大家都規規矩矩地在一個車道內等候通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