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來,在澳大利亞有關「中國影響力滲透」的爭論就從未停歇……據澳大利亞廣播公司28日報道,在這一問題上,澳研究中國問題的學者已分裂成針鋒相對的兩大陣營。近日他們各自發表致澳議會的公開信,分別聲援和反對澳政府意在打擊中國政府在澳影響力的立法行動。
點擊看大圖
路透社報道截圖兩派學者針鋒相對去年底,澳大利亞掀起了一波「反華鬧劇」,其政府方面宣布要擬定新的反間諜法案,聲稱要打擊中國政府在澳的影響力。此舉在澳學者間引發了嚴重分歧。上周,剛有30名澳知名學者聯名發表公開信,要求政府暫停這一「反華法案」,停止有關議題的爭論,並表示該法案受種族主義驅使,抹黑澳大利亞華人,威脅學術自由等等。緊接著在這周三(28日),就又有35名研究中國問題的澳學者發表了一封意見截然對立的公開信。他們聲稱,有文件顯示,中國政府對澳社會和政治的影響力,構成了「令人無法接受的干涉」,並分化了澳大利亞的社會辯論。「我們堅信,目前這場辯論不是種族主義性質,澳大利亞繼續這場辯論至關重要」,信中還說,「近年來,中國影響和干預澳的行動已經越來越大膽,包括影響澳華人社區的公開議程。」此外,路透社報道稱,這批學者還妄稱,中國政府的行為具有「危害澳利益和主權的潛在威脅」,但這份文件中並未提供證明其觀點的具體實例。據了解,這兩封公開信的簽名者中有不少來自同一所大學。澳國立大學戰略與國防研究中心的中國問題研究院倪凌超(Adam Ni)表示,「在同一個院系裡,人們對於同一個議題會有非常不同的觀點」,他參與了本周這份上書文件的聯署簽名。而他所在大學的三名員工,則在上周的那份公開信上籤了名。
點擊看大圖
澳總理特恩布爾「中國滲透」?沒有證據其實,對於28日這份公開信中所提出「中國滲透」的質疑言論,可以在上周那份公開信中找到回應。在上周的公開信中,學者曾指出,目前根據自己的專業知識,他們對澳社會目前的「中國影響力滲透」爭論持懷疑立場,認為這種觀點在製造分裂和危險。「我們沒有看到任何證據顯示中國試圖向澳出口政治體系,或中國的行為侵犯了澳主權」。而對於目前澳學者出現的「兩極化」分歧,英國《金融時報》28日分析稱,這凸顯出西方大國在想要阻止中國對其國內政治、社會、尤其是華人群體影響時,所面臨的複雜局面。據估計,澳大利亞約有120萬華人,這個多元化的華人群體遭遇過種族歧視,尤其是在19世紀淘金熱時期。據悉,中國作為澳大利亞最大的貿易夥伴,多年來,澳在雙邊貿易中獲得了不少好處。但如今卻總以一種「被害者」姿態,不斷在其國內渲染「反華」情緒。對於這一行為,澳國內不斷有學者站出來予以斥責。在今年1月底,澳政論家格雷厄姆·理查森就曾發文怒斥,澳大利亞這一切針對的是一個對澳國家貿易總額貢獻達25%的國家(中國),製造很大的噪音來激怒中國人,這是在「經濟自殺」。我外交部也早已表態,稱中國無意干預澳大利亞內政,也不會利用政治捐款去謀取影響力。[文/觀察者網 張晨靜]相關閱讀:有關「中國影響力滲透」的爭論在澳大利亞仍在持續。據澳大利亞廣播公司28日報道,澳大利亞中國問題學者在這一問題上已分裂為兩大針鋒相對的陣營。一些人要求停止這一可能引發種族主義矛盾的討論,另一些人則繼續煽風點火,推動政府出台所謂「抵制外國影響力」法案。
3月19日,30位澳大利亞知名學者發表致澳大利亞議會的公開信,呼籲各界停止所謂「中國影響力滲透」的爭論,並要求特恩布爾政府推遲通過「抵制外國影響力」法案。這30位學者包括澳大利亞首任駐華大使費思芬、澳大利亞著名漢學家白傑明和澳前外交官梅卓琳等重量級人物。公開信批評澳大利亞政府為所謂「澳存在廣泛的中國政府間諜網絡」這一種族化觀點煽風點火,實際上根本不存在;「正是基於對中國問題的專業知識,使得我們對有關中國的主要指控深表懷疑。」公開信發出後,30多位澳大利亞學者又補充簽名。
點擊看大圖
澳大利亞首任駐華大使費思芬 ? ??28日,澳大利亞另一批中國問題學者也發表致議會的公開信,表明截然相反的立場。這封由35人簽名的信老調重彈,宣稱「中共對澳大利亞進行令人難以接受的干預」,這些行為「可能危害澳主權」。路透社稱,信中並沒有提供證明其觀點的具體案例。這兩封公開信的簽名者不少來自同一所大學。? ? ?英國《金融時報》28日認為,澳大利亞的中國問題學者之間的分歧凸顯了西方國家在尋求應對「中共對政治、社會、尤其是中國僑民的影響」時所面臨的複雜問題。在澳大利亞,估計有120萬華人,他們在19世紀的淘金時期都曾遭受過種族迫害之苦,至今記憶猶新。澳大利亞國家多元文化電視台在報道中指出,兩封公開信的出現是對中共在澳大利亞影響力問題的辯論日益走向兩極化的一個標誌。
點擊看大圖
2017年6月,澳大利亞廣播公司與費爾法克斯媒體集團共同製作了一期專題節目,將一些澳大利亞僑領和華人企業家正常的社會活動描述為「替中國共產黨在澳擴展影響力」,掀起「中國影響力滲透」炒作潮。隨後,澳媒又把矛頭指向中國留學生和華裔民眾,將他們暗指為中國政府安插在澳大利亞的間諜。澳大利亞安全情報機構(ASIO)也煽風點火,聲稱外國政府在澳的間諜活動達到前所未有的程度,而且大多數間諜活動來自中國。澳政府順勢宣布新的反外國干涉法案。目前,該法案尚處於徵集意見階段,還未經議會批准。 ? ? ?不過出人意料的是,法案公布後,此前在反華鼓譟中一馬當先的澳媒體首先傻眼了,成為反對這項新立法一些條款的最大群體之一。該法案規定,持有機密材料構成犯罪。澳媒認為,這些條款可將新聞揭露和舉報定為告密罪,最高可能會被判處20年監禁。
日前,大連商品交易所舉辦的「境外交易者參與境內鐵礦石期貨推進會」在上海召開,該所總經理王鳳海在會上發言表示,大商所已經結合市場意見建議進一步完善了鐵礦石期貨國際化規則,這意味著鐵礦石期貨國際化業務進入了最後的籌備階段。
那麼,鐵礦石期貨國際化業務的展開,對中國和世界有著怎樣的意義呢?
扭轉乾坤,中澳兩國進出口貿易形勢或將改變
作為世界上最活躍的經濟體之一,近年來,中國每年進口超過10億噸鐵礦石,論進口金額,占單項大宗商品第二位,僅次於原油。但是由於各種各樣的原因,作為國際鐵礦石購買巨頭,中國卻無法掌握鐵礦石的定價權,這成為了許多業內人士的一個心結。
十四年來,國內一直在嘗試各種可行的方式,力求能夠拿回鐵礦石定價的話語權,並且已經初見成效,大商所的鐵礦石期貨就是其中的一個舉措。如果不出意外,中國將能夠順利掌握在國際鐵礦石市場上的話語權,從而參與主導鐵礦石的定價。
對鐵礦石定價的話語權對中國來說意義重大。眾所周知,中國的鋼鐵產量位居世界第一,並超過了前十位其他國家的總和。毫無疑問,中國對於鐵礦石有著巨大的需求。
我們知道,中國雖然自身也生產大量的鐵礦石,但是仍然不能滿足國內需求。近年來,中國對於鐵礦石的進口需求逐漸增長,又由於澳大利亞離中國近,海運費低,便成為中國鐵礦石當仁不讓的國際第一供應商。
然而,在鐵礦石議價方面,中國卻在談判中屢屢受挫,澳大利亞等對鐵礦石形成的市場壟斷無疑給了他們不可動搖的籌碼,甚至之前澳大利亞出現的罷工現象導致了鐵礦石產量減少,也成為了澳方再次提價的理由。不過,隨著中國逐漸主導國際鐵礦石市場的定價,也許澳大利亞的日子不會再那麼好過了。
「鐵礦石之痛」,痛的不僅僅是鐵礦石
其實中澳鐵礦石進出口貿易情形的改變,在前幾年就已經漸漸有了趨勢,鐵礦石市場本身和中國鋼鐵生產對鐵礦石需求的雙重複雜性已經使得澳大利亞的鐵礦石出口貿易額出現大幅下滑,被稱之為「鐵礦石之痛」,給其經濟帶來了巨大的打擊。
在1972年中澳建交後,雙邊貿易額迅速增長,貿易種類也不斷增多。近年來,中國已經成為澳大利亞的第一貿易合作夥伴,早在2011年時,中國對澳大利亞的進口額就已經達到了世界所有國家對澳大利亞進口貿易總額的近五分之一。
隨著中國國內產業結構的不斷調整與完善,近幾年來,中國對澳進口量銳減,而這必然導致了澳大利亞國內相關產品的產能過剩。而由於這些產業在澳大利亞的市場經濟體系中難以動搖的地位,產能過剩帶來的影響將再次擴大,最終成為了導致澳大利亞這幾年經濟衰退的主要原因之一。
後繼乏力,誰會是壓倒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在2017年經合組織(OECD)公布的對外援助排名中,澳大利亞的排名有所下降。也就是說,澳大利亞對外援助政策的變化,必將導致其國際影響力的削弱。到如今,中國減少進口,別的國家幫忙也不夠盡心,整個澳大利亞的經濟增長疲軟,幾乎處於原地踏步,生產力也在不斷下降,呈現出的已經不是一個健康經濟應有的特徵。
走到如今這個地步,一些澳大利亞媒體開始坐不住了。他們掀起了一波又一波的反華熱潮,甚至臆想出「中國間諜」之類的人設,企圖對如今澳大利亞資本市場的蕭條找到一個宣洩的出口。而中國駐澳人員也已發聲,巧妙運用了「歇斯底里症」這一心理學名詞,暗諷了澳媒不可理喻的瘋狂,也更加堅定的表明了中國的立場。
回望過去十四年,中國一直活在澳大利亞鐵礦石壟斷的陰影之下。但今天,我們已經拿回了鐵礦石的定價權,而曾經呼風喚雨的澳大利亞則陷入了內憂外患之中。究竟什麼會成為壓倒澳大利亞經濟的最後一根稻草?讓我們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