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迪原是一名電子工程師,他在第二次被裁退後,轉行當全職房地産經紀,將危機化成轉機,不僅事業有成,還多出時間陪伴家人。
雖然在七年內經曆兩次裁員,但電子工程師沒有氣餒,反而鼓起勇氣投身房地産業,成功走出屬于自己的路。
由于經濟前景不明朗,去年2016年首九個月就有1萬多人遭裁退或提前解雇。被裁是什麽心情,想必阿迪(42歲)最爲清楚,因爲他分別在2003年和2005年遭公司以減少人力和搬遷爲由裁退。
擁有英國拉夫堡大學機械工程學位的阿迪做過七年電子工程師。裁員讓他意識到:“如果一直幫別人打工,你就必須承擔隨時被裁退的風險。”
第二次被裁後
他遞了近30封求職信,但幾乎沒有回音,少數的回複卻要求他大幅度減薪,讓他難以接受。
幸好,他在第二次被裁前,已兼職當房地産經紀,利用工余所有空檔安排別人看房子,努力賺錢。那時,住在西部的阿迪每天仍需要准時到東部的公司上班。他說:“爲了省時間,我有時會把車停在停車場,在車內睡到隔天.醒後再到公共泳池梳洗,趁工作空檔帶人看房子。”
危機成了轉機
裁員成爲他人生的轉折點。他不顧家人反對,全職加入房地産業。他付出的勤奮和努力沒有白費,在2015年,他就賺進超過100萬元。
阿迪現時每周工作四天,每天平均六小時,也多出更多時間陪伴家人,帶他們去旅行。
熱心的阿迪不僅幫人介紹房子,也會幫有需要的居民向建屋發展局寫求情信。他說:“我會給他們建議,包括財務規劃,希望他們找到最適合的房子,這也是我繼續努力原動力。”
如今新加坡的裁員潮並沒有結束,如何能讓自己在2017保住職位呢?首先我們應該要知道,一般企業裁員的動因可分爲三種,即經濟性裁員、結構性裁員和優化性裁員。
其中,經濟性裁員是由于市場因素或者企業經營不善,導致經營狀況出現嚴重困難,盈利能力下降,企業面臨生存和發展的危機,爲降低運營成本,企業被迫采取裁員行爲來緩解經濟壓力。
結構性裁員是由于企業的業務方向、提供的産品或服務發生變化而導致內部組織機構的重組、分立、撤消引起的集中裁員。
而優化性裁員則是企業爲保持人力資源的質量,根據績效考核結果解聘那些業績不佳的、不能滿足企業發展需要的員工的行爲。
面臨裁員的時刻,各家公司跟員工在“分手”時采取的類型也各不相同:
1.暗示離職型
管理者若想要裁某個員工,可以采用種種方法讓員工意識到自己是單位不再需要的人了。比如,暗示他自己先提出辭職,這樣一來他就會感覺到自己不是“被”裁掉的,而是自己主動提出辭職的,心理上獲得安慰,減少糾紛産生的可能。
2.推卸責任型
有些公司爲了節省成本,編排員工錯誤推卸裁員責任。因爲根據勞動法規定,在企業員工存在過失的情況下,比如嚴重失職,營私舞弊,給用人單位造成重大損失或嚴重違反用人單位規章制度等,用人單位可以單方隨時解除勞動合同,而且不必支付相應的經濟賠償。
3.安撫補償型
在優化性裁員中,有的企業讓那些年老的員工提前退出工作崗位,並按規定給予補償一定的福利至真正退休之日止,以達到提高生産效率和避免支出高額經濟補償金的雙重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