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超期服役兩年半後
天宮一號於2016年3月16日
全面完成歷史使命並於今天8時15分左右再入大氣層
再入落區位於南太平洋中部區域
化作天空中的一片絢爛的煙火
天宮一號墜落前畫面。德國弗勞恩霍夫高頻物理及雷達技術研究所拍攝到的天宮一號畫像。
2018年4月1日攝於北京石景山的天宮一號軌跡。
別了天宮一號!
「
不知天上宮闕
今夕是何年」
夸父逐日、嫦娥奔月、女媧補天…..
1961年
前蘇聯將人類歷史上
第一位太空人送入太空
夢想的壯美
和現實差距
時刻激勵著中國航天人
2011年11月8日,技術人員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某光學點號模擬衛星監控程序。新華社記者 劉彬 攝
這是垂直組裝廠房裡的神舟九號船箭塔組合體。新華社記者王建民攝
50多年的光景過去
蘇軾所呼喚的那個「宮闕」
印著鮮艷的五星紅旗
驕傲地飛翔在浩瀚的太空
這就是天宮一號
新華社圖表,天宮一號/神舟八號交會對接任務全過程。新華社記者 崔瑩 高微 編制
它是中國第一個目標飛行器
由實驗艙和資源艙構成
它的發射標誌著中國
擁有了自己的空間實驗室
也擁有了浩瀚宇宙中
第一個「中國之家」
2012年6月18日,神九航天員景海鵬、劉旺、劉洋全部進入天宮一號實驗艙內(視頻截圖)。新華社發
2010年10月
中國宣布正式啟動
實施中國載人空間站工程
計劃在2020年前後將建成
規模較大、長期有人參與的
國家級太空實驗室
天宮一號發射前,2011年9月20日11時38分,發射塔架開始關閉,等到發射前40分鐘才能打開。新華社記者秦憲安攝
2011年9月29日,北京飛控中心工作人員在做準備工作。天宮一號發射在即,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各項工作準備就緒。新華社記者 王永卓 攝
2011年9月29日
伴隨著大地的轟隆聲
長征二號F運載火箭搭載著天宮一號
沖入太空
2011年9月29日,中國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征二號F運載火箭將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發射升空。新華社記者 王建民 攝
2011年11月1日5時58分,神舟八號飛船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新華社記者李剛 攝
2011年11月1日
神舟八號從酒泉衛星發射中心起程
踏上與天宮一號的「赴約之旅」
留下了浪漫的「太空之吻」
2011年11月3日凌晨,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指控大廳,技術人員通過大螢幕觀看天宮與神八對接全程。
經過兩天的追逐和5次變軌
神舟八號在2011年11月3日凌晨
與天宮一號成功實施
我國首次空間交會對接
2011年11月3日凌晨,天宮一號與神舟八號陸續進行接觸、捕獲、鎖緊等一系列動作。這是11月3日在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拍攝的天宮/神八交會對接示意圖。新華社記者王永卓 攝
這標誌著我國
成功掌握了交會對接技術
2012年6月16日18時37分,神舟九號飛船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新華社記者 李剛 攝
歷史永遠記得
2012年6月
神舟九號飛船的蓬勃升空
記得航天員景海鵬、劉旺、劉洋
2012年6月15日,首次載人交會對接任務航天員景海鵬(中)、劉旺(右)和劉洋與記者見面。飛行乘組由男航天員景海鵬、劉旺和女航天員劉洋組成。新華社記者 李剛 攝
歷史永遠記得
首次手控交會對接
劉旺以不到7分鐘
誤差僅18毫米的中國精度
2012年6月24日,神舟九號飛船與天宮一號手控對接成功。
歷史永遠記得
2013年6月11日
神舟十號發射升空
那堂「太空授課」
2013年6月10日,天宮一號與神舟十號載人飛行任務航天員同記者見面,6月10日,航天員聶海勝(中)、張曉光(右)和王亞平出席見面會。
2013年6月11日,神舟十號飛船發射升空。新華社發(李培斌 攝)
2013年6月20日10時許,我國首次太空授課開始。
這是授課結束時,三名航天員向大家揮手再見。
短短几年間
我國已成為世界上第三個
獨立掌握載人天地往返技術
獨立掌握空間出艙技術
獨立自主掌握交會對接技術的國家
2013年11月9日,兩名小參觀者在觀看長征系列運載火箭模型。
在這個過程中
天宮一號起到了不可磨滅的作用
中國人擁有自己的空間站
指日可待
圖表:中國空間站構想圖。
新華社通稿
這樣描述天宮一號的一生「
天宮一號於2011年9月29日發射升空
先後與神舟八號、九號、十號飛船進行6次交會對接
完成了各項既定任務
為中國載人航天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
2016年3月16日
天宮一號正式終止數據服務
全面完成了歷史使命
進入軌道衰減期
天宮一號取得的榮譽
屬於全體航天人
他們努力實現著
中華民族的太空夢(解放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