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名稱始見於清乾隆年間武禹襄太極拳譜第一篇之太極拳論,武稱作者是王宗岳。王宗岳生平不可考,他的長拳只有八卦五行十三勢。
王宗岳《太極拳論》
太極者,無極而生,動靜之機,陰陽之母也。
動之則分,靜之則合。無過不及,隨曲就伸。
人剛我柔謂之「走」,我順人背謂之「粘」。動急則急應,動緩則緩隨。雖變化萬端,而理為一貫。
由著熟而漸悟懂勁,由懂勁而階及神明。然非用力日久,不能豁然貫通焉!虛領頂勁,氣沉丹田,不偏不倚,忽隱忽現。左重則左虛,右重則右杳。
仰之則彌高,俯之則彌深。進之則愈長,退之則愈促。
一羽不能加,蠅蟲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獨知人。英雄所向無敵,蓋皆由此而及也!
斯技旁門甚多,雖勢有區別,概不外壯欺弱,慢讓快耳!有力打無力,手慢讓手快,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關學力而有為也!察「四兩撥千斤」之句,顯非力勝;觀耄耋能御眾之形,快何能為!?
立如平準,活似車輪。偏沉則隨,雙重則滯。每見數年純功,不能運化者,率皆自為人制,雙重之病未悟耳!
欲避此病,須知陰陽:粘即是走,走即是粘;陰不離陽,陽不離陰;陰陽相濟,方為懂勁。懂勁後愈練愈精,默識揣摩,漸至從心所欲。
本是「捨己從人」,多誤「捨近求遠」。所謂「差之毫釐,謬之千里」,學者不可不詳辨焉!是為論。
王宗岳《太極拳論》【闡釋】
先賢王宗岳以「太極」立論,闡述傳統拳術攻防之道的理、法、術功,形、意、體、用,及修煉方法、準則、規矩、規律和攻防功夫藝境昇華等諸多方面的內容。其所論述的傳統拳學之宗旨適用於傳統拳術各門派、各拳種,不獨為太極拳門派的專著 。
太極,乃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經典《易經》天人合一學說中的一個哲學命題。雖然王宗岳先生以「太極」立名,但如深刻分析其所論的全部內容,則囊括了《易經》天人合一學說中「無極、太極、兩儀、三才、四象、五行、六合、七星、八卦、九宮、十精」的全部內容。故欲精通王宗岳《太極拳論》中之深刻內涵及其意義,必須精心研習《易經》,才是方便之門徑。
歷代先賢中,以《易經》天人合一學說的理法研究、論述傳統拳術攻防之道的修煉、建體、至用及攻防功夫藝境昇華之內容者可謂代不乏人。如無極拳、太極拳、形意拳(兩儀拳)、三才拳、四象拳、五行拳、六合拳、七星拳、八卦拳(掌)、九宮拳(即戳腳拳),皆是以《易經》天人合一學說中的哲學「命題」確立門派、拳種之名稱的。
如《易筋經》、《易筋經•貫氣訣》《渾元劍經》、《內功真經》、《陳氏太極拳圖說》等傳統武學著作,皆是以《易經》天人合一學說為核心,闡述傳統拳術攻防之道的修煉、建體、至用的專門著作。可見《易經》是傳統拳術攻防之道發展、成熟、完善過程中最重要的理論經典之一,用《易經》理論指導修煉傳統拳術攻防之道,具有千古立法不易、不失的奧妙存焉!
太極者,無極而生,動靜之機,陰陽之母也。
【闡釋】
篇中開門見山就以「太極」立論,闡述傳統拳術攻防之道,言:「太極是一理,太極是一法,太極是一氣,太極是一妙境,太極者道也」。按數術論,太極者一也;按性說,太極乃一中也;按象說,乃全體透空之藝境;按法說,太極乃一點子;按境說,其小無內,其大無外。然而太極是由無極之「無形無象」而來。
由此而看,「無極從無;太極從有」。拳本虛無,但必從有而論之。故王宗岳以「太極」立論言傳統拳術攻防之道的修煉、建體、至用,及攻防功夫藝境昇華的系列內容。乃以有形有像之法,而論無形無象之拳。張橫秋論「拳法」二字的精義時說:「造乎神者,方稱為法;化乎一者,始謂之拳。」這就說出:「拳本道,道本一;一者,太極也」明矣!
太極乃陰陽之母。因太極、陰陽同存在一體之中,觀看「太極陰陽兩儀圖」的圖像,則自能感性的認知到太極為母,乃為一;陰陽為子女,子、女為二。陽性主動,陰性主靜,同在一體中共司動靜,則陽動而陰靜,故太極是陰陽動靜的樞機,即人身內勁、外形相互為用的動靜之樞機。此樞機主要說的是「太極一是中」的樞機的功能作用。
太極陰陽兩儀圖
傳統拳術中,人為一太極之象,內有精、神、意、氣之陽氣;外有筋、骨、皮、肉之陰形。精神意氣借外形體而修煉成內勁,內勁從氣,其性乃陽,功具「神以知來,智以藏往」之能力,又具有能柔化外形體以至「柔弱無骨」之用。內勁其性乃陽是針對自身外之陰形而說的。
太極拳法:一陰,指外形體之拳架之式而言的;一陽,指內勁及其功能而說的。拳訣云:「一陰一陽是為拳」,即指內勁、外形匹配合一以至中和藝境之為用,即太極拳法的藝境。故外形體有動靜變化,內勁亦有動靜之變化。外形體的動靜樞機在百會到會陰之垂線的「虛中」;內勁動靜變化的樞機在「丹田氣海」。
勁形合一而用,有順從、逆從的區別,靜則勁、形合一;動則勁、形分陰分陽,分虛分實,分方分圓,分剛分柔,分開分合,皆在自身太極一體中,自有陰靜、陽動兩儀之運用。應知「勁、形歸根、歸中曰靜,根生外發為動」之理。
由此而知,神、意、氣、勁、形、中之體用。神為一身之主宰,故神圓;意為神之使者,故意方;氣為全身內外動靜變化的「催化劑」,無形無象而有大作用;內勁乃修煉而成,其性陽剛故從氣,其體圓從神,但有方之用而從意,聚之內有其形,散則氣化無形,具有「神以知來,智以藏往」的功能;
外形性陰,但外形本身又分陰陽陽主動,陰主靜,是以位置論說,外形體雖方,但有圓之用。故傳統拳術攻防之道中,內勁體圓主動善變不拘而相對的外形體方主靜鎮靜厚載是功夫。就全身內外主從而論,神意主宰著自身內勁、外形合一的攻防之動靜,拳諺云:「意氣君來骨肉臣」,就是這個道理。意氣就是神、意、氣、勁的簡稱。
有上述分析可以知道,王宗岳以「太極」論傳統拳術的修煉、建體、至用之基本內容,是在告訴我們「道本一,法萬殊」的道理。雖以太極論拳,但自身的神、意、氣、勁、形、中之體、用的方方面面都要研究透徹,方可明白傳統拳術攻防之道修煉、建體、至用的精髓,體認其真諦而有得。
動之則分,靜之則合。無過不及,隨曲就伸。
【闡釋】
傳統拳術攻防之道的修煉、建體、至用,都存在著自身內的動則勁、形分陰分陽,而又攻防招法的方圓、開合、曲直、剛柔、虛實之用;靜則勁、形合而歸中、歸根而有蓄勢之態。動和靜都要做到攻防招勢的勁、形無過無不及才是功夫。即王薌齋先生所說的勁、形之「鬆緊緊松勿過正,虛實實虛得中平」的功夫。
外形自有六合之規矩,內勁自有收發之分寸;外形過則力被人借,對手乘勢用「空力法」或「牽引法」,皆「為過上加過」之法,則自身不穩而易失!外形不及,用於攻擊則不到位,無威力以致勝;用於守則防守不到位,起不到自保的作用,皆可被對手所利用。內勁不及是氣不足,則可輕易被對手揉挫結而呆滯;內勁過乃氣是有餘,則易被對方補結而自滯。
攻防較技中勁、形兩方面的過與不及,都會造成自己無法做到攻防招法的隨屈就伸,必然會犯「頂扁丟抗」之四病。要想做到勁、形無過不及,能不丟不頂不扁不抗的「粘連黏隨」,隨屈就伸之四功境,除自身要「外形守疆界,內勁知分寸」外,還要在「粘走」之法中求之,才是正道。
人剛我柔謂之「走」,我順人背謂之「粘」。動急則急應,動緩則緩隨。雖變化萬端,而理為一貫。
【闡釋】
訣云:「一陰一陽是為拳」,說的是自身內勁之陽、外形之陰,是言「體」;「拳打一陰一陽」,說的是人剛我柔,人柔我剛,是說「用」。由此可以明白傳統拳術之體、用有別。
因為「體非無以立其大本,用非無以徹其元功」。故而體、用不可混說。此經文上句言「體」,此句論「用」,條理分明,乃大家之風範。
運用人剛我柔,人柔我剛的剛柔相濟的具體方法是:人以剛勢來進,則我以內勁承接住其剛勢,柔化我的外形順其勢以走之,走化時順其對手運動的方向,萬不可有主動改變對手運動方向的意圖,只能改變自己,同時在「粘連點」後一線運用內勁之剛勢在其後黏而隨之運行,柔之走化之勁勢和點後黏隨之剛勢,都要與對手之勁勢的力度恰到好處,運行的快慢與對手恰如其分,勁、形兩方面都要做到無過不及,則我愈走愈通暢,對手則由主動順暢而不知不覺的就走到受擊的背勢。
此乃傳統拳術中自身勁、形一陰一陽運用於攻防中剛柔之一陰一陽的方法。執此「粘走相生,化打合一」之法,對手動急則急應之;動緩則緩隨之,即老子所說:「不敢為天下先」在傳統拳術攻防實踐中之精義的體現。此即化、打合一而用的「太極」拳法。
雖然傳統拳術攻防較技的閃展騰挪拿打踢摔攻防招法有萬般變化之用,然而皆由「一點子粘走相生,化打合一」之法一理而貫串之,即傳統拳術攻防之道的一切修煉、建體、至用的理法術功等方方面面內容,皆由此「太極」拳之理法而貫串之。這就是《易經》天人合一之理法論拳的價值。
黏為剛,走為柔,剛柔雖是二法,實為接觸的一點施出。孫綠堂大師曾說:「太極一點子」,即指此柔走粘剛之一點。一點者,太極也;粘走者,兩儀也,兩儀即陰陽、剛柔、動靜。
因為太極乃陰陽之母、動靜之機,故傳統拳術攻防功夫達到「粘走相生,化打合一」之藝境,方為太極之拳法。然而,傳統拳術攻防之道的修煉者如何才能修煉得功夫上身呢?請看下面前賢的認識。
由著熟而漸悟懂勁,由懂勁而階及神明。然非用力日久,不能豁然貫通焉!
【闡釋】
王宗岳在這裡提出了由「著熟」而漸悟「懂勁」,由「懂勁」而階級「神明」的具體的方法之昇華的序列模式。分出了先要「著熟」,然後方能「懂勁」,最終達到「神明」的練功之順序。
那什麼是「著熟」,具體內容是指什麼?
如果按照練功步驟說有兩個階段:
一為傳統拳術套路中的各種攻防招式,要大的熟而又熟,以此建立自身內的動靜、剛柔、虛實、方圓、開合的攻防機體、機制,此是建體的著熟階段;
再通過具體攻防招式的喂手、拆手、拆拳、盤架子(就是盤拳過手)、推手、模擬實戰等修煉方法,體會各種攻防招法的技戰術目的,及各種攻防招法變化的自身內在攻防機制運用攻防法則的能力,要使自身內外通透。
再進一步通過盤較,使自身內勁、外形陰陽相濟,實施攻防招法的動靜、剛柔、虛實、開合四者合為一體,時時符合要領,處處合乎法則、規矩,做到自身內外合一,周身一家,此即為著熟攻防功夫階段了。因為此著熟階段,以下乘形拳功夫為主,故曰為:「形拳招熟」。其攻防功夫藝境描述如下:
形拳招熟的攻防招法之實施,乃至妙變化之自出為基本法則。其式身法忽高起忽低盤,或左閃或右趨,或右閃左趨;似進非進,似退非退;進中退、退中進;近而遠、遠而近,恍惚形如神飛無定。
其所實施的攻防招法中有欺詐、誑騙、引誘、驚駭之式;有橫豎、斜直、伸縮、吞吐、摺疊、奇正之機,以諸式連合一式而出之,拳打一掛鞭,暴打連環,謂之形拳招熟的藝境。然非身柔若絮、靈活穩准,難以為此也。
可知,形拳招熟的功夫藝境,含有三個內容:
一是攻防招法的變化至妙之自出,連而不斷,謂之招熟;
二是各種攻防招法齊備,皆能自變至妙而出之謂之招法全運用能力全;
三是必須身柔若絮,而又靈活穩准,才能以形攻形,形到後而乃能勝之,將人跌僕於地。
由此可知,形拳招熟的小成攻防功夫藝境,主要完成的是「外形體」的攻防技術、技巧、功夫之內容。
故曰:「為成手的入門築基階段」。
雖曰形拳招熟,亦果能以先天之神為體用,亦足以向機御變,因變致神明藝境。
形拳招熟者,後天之功此又形拳招熟立名之精義者也。要在此形拳招熟功夫的基礎上進一步求「懂勁」。
什麼是「懂勁」?懂什麼勁?
首先要懂的勁,即懂自己身內的內勁,外形之「筋勁骨力」的勁力;內勁和外形主從相互為用的「勁力關係」。明白上述兩點,在做到與人推手、攻防較技時,順隨為法,粘即是走,走即是粘,粘走不離;形不離勁,勁不離形,內勁、外形剛柔相濟以為用。達到此藝境,是謂之懂勁功夫階段了。
因為此懂勁功夫階段,以中乘的「意氣君來骨肉臣」的氣、意拳為主,故名之曰:「氣、意拳懂勁」。
其攻防功夫藝境描述如下:
氣(意)拳懂勁,此氣拳,就是意拳,即以「意氣君來骨肉臣」為君臣主從的拳法,崇尚以意用氣,意即是氣。認為意到氣到,氣到則力到,故尚巧。即以內勁為主,外形為從,賓主分明,中道皇皇。而氣拳的功夫藝境,純以勁形反蓄的陰陽逆從法為法式,採用「勁形雙控」的機制。自身內由於有了分身法的修煉為基礎,可以自然的做到及形成:形用半,勁用對五,陰陽逆從,勁形反蓄,中土不離位的伏機雙控的攻防機制之運用了。
其特點是:
攻防招法含形隨應致變,皆從他力取法,要在身心空靈而手靈妙,猝變無心動中徨徨之色,動靜皆自然力也。能潛神熟練,自可時至神知的境界。
文中帶點者的論述內容,就較全面的將暗勁法式陰陽逆從之懂勁階段的施招用手、施手用招的特點論說的清楚而又明白了。
特別注意的是要將形拳招熟明勁法式之勁形順從的招熟階段之施招用手、施手用招的攻防招法至妙變化之自出的特點和暗勁法式的勁形逆從之懂勁階段的施招用手、施手用招的特點之含形隨應致變,皆從他力取法的特點區別開來。
而明勁法式的順從階段形拳招熟所要求的身法功夫是身柔若絮、靈活、穩、准而已;可暗勁法式的逆從懂勁階段所要求的身法功夫卻是身心空靈而手靈妙,猝變無心動中徨徨之色,動靜皆自然力也。
逆從法的攻防功夫階段運用攻防招法的機制乃是內氣、外形逆從的伏機雙控之機制,又運用的是不先物為的無為法式,即含形隨應致變,皆從他力取法為特點,故而在比武較技之中的施招用手、施手用招自然圓通活潑而無滯,流暢自然了。拳勢以縮、小、綿、軟、巧為主要形勢,故曰:即之也溫的尚巧者也。
莫要小瞧明勁法式順從之形拳招熟階段的攻防招法至妙變化之自出的特點和暗勁法式逆從懂勁階段的攻防招法含形隨應致變,皆從他力取法為特點之微妙的差異,這是有作法和無為法在攻防機制、法則上存在的本質上的區別。就這一點區別處,是因為適時的轉法而造成的攻防功夫藝境層次和昇華的根本原因。
而此處的手靈妙的含義是指什麼內容而說的呢?這就是指不攖人之力的聽探之良知,順化之良能的相互為用的攻防能力而言的。就是:
一身之勁,練成一家。分清虛實,發勁要有根源,勁起於腳根,主於腰間,形於手指,發於脊背。又要提起全付精神,於彼勁將發未發之際,我勁已接入彼勁,恰好不先不後,如皮燃火,如泉湧出。前進後退,無絲毫散亂,曲中求直,蓄而後發,方能隨手奏效。
摘自——李亦與畬《五字訣•勁整》
能如此而運用者,就是手空靈之精義妙旨爾。這些,就是暗勁功夫逆從懂勁階段的攻防功夫的特點。
由上面分析可以清楚的認識到,著熟是漸漸修煉出來的的功夫,是由自身原來攻防機制的無序,漸修煉到自身內攻防機制的有序;而懂勁是在自身內攻防機制有序的基礎上修煉而悟出來的如何隨機運用內勁、外形之剛柔的功夫。這一點是非常重要的,是由著熟量的積累到懂勁的質變的飛躍過程。
懂勁是修煉過程中質變飛躍的產物,修煉得法而勤於思,可能在短短的幾個月的時間內就可明顯得體現而顯現得出來,相對而言,著熟的時間就長的多,甚至修煉終生而不能得之。
自身攻防功夫達到氣、意拳懂勁的中乘階段,再由懂勁繼續修煉,由於能自覺的做到「行成於思」,每日修煉不輟,攻防功夫日新月異,積時日久即可階級神明藝境。何謂神明藝境?前賢多有論說描述,擇其要者而言之:「自身全體透空,繼而達到無形無象,雙輕而不近於浮,則為輕靈;雙沉而不近於重,則為「離虛」。
含蓄堅剛而不外施,終柔軟而應敵,以柔軟而應堅剛,使對手之堅剛盡化無有矣!內之虛靈不昧,能至於外之清明,有感而應,不慮而通,不謀而當,發在不發之中,發必中的」。此說非用心練拳體悟,經過一段時間的修煉,是不能豁然貫通的。尤其須要經常與他人較技,專門修練地盤的靠法、人盤的肘膝之法而用「粘走」方法,才能徹底達到神明藝境。才能徹底豁然貫通。
虛領頂勁,氣沉丹田,不偏不倚,忽隱忽現。左重則左虛,右重則右杳。
【闡釋】
修煉傳統拳術攻防之道要達到形拳招熟,氣、意拳懂勁,神拳神明之各層攻防功夫藝境,首要的是身法功夫,習拳先要得到身法功夫的要領。王宗岳先生言簡意賅,我以初練者的身法要求說起。
當場一站,將身置在前後兩腿中間,勁勢前三後七或前四後六,功夫漸熟即可陰陽對五。虛胸實腹,心氣沉丹田,即平心靜氣。百會虛領,雙足踩地,領內氣輕靈上升直至百會而有上頂(至頂而止)之勢,前頜微收,暢開十二重樓,是謂「虛靈頂勁」,即「尾閭中正神貫頂,滿身輕利頂頭懸」。
由百會穴至會陰穴再至兩腿中間,設想為一「虛中」之軸,久之內有中軸之情景存焉!此即太極一是中之中軸。此中軸一立,自身前後左右不偏不倚,是為身法中正安舒,此即「安軸定位」法。
然後再細緻而求:形用半,勁用對五,陰陽逆從,勁形反蓄,此謂自身勁形不偏不倚,可有勁形的「陽遁陰使用於攻,陰遁陽使用於守」。
「左實則左虛,右重則右杳」。一說「體」,即自身手足動轉的開合、方圓變化要做到上下相隨。如右足落地為實,配以右手上起為虛;同時左手下落為實,左足提起為虛。左右手足,反之亦然。果真能如此做到自身中正安舒,外形的手足上下相隨,動轉開合、方圓變化自如,則可有外形、內勁的忽隱忽現的變化之妙用!二說「用」,自身中正安舒,手足虛實上下相隨純熟,動轉開合則應以「趨避」法用之。
若對手攻擊我之左側方,則實在左邊一點,我左避變虛以空之,右側則趨之以進擊;若對手襲擊我右側方一點,則重在右邊一點,而我用右避之法以化之,左側則趨之以進擊。
此趨避之法全在「虛中」之用,務使對手勁力失其準繩,使對手捉摸不定,方為妙手!「避」法非逃跑,乃應隨得當之謂也。是「粘走」之法應用於攻防招法實施中的效果,乃「閃開正中定橫中」,「讓中不讓乃為佳」之具體方法的實施。
氣沉丹田有兩個作用:
一是貫徹身法上虛下實不倒翁的自身攻防動變穩健靈敏之用;
二是「氣沉丹田得潤身」,產生內勁。傳統拳術攻防之道的重要特點之一就是內勁。
強身健體,開智增慧,養性修真,攻防變化的「神以知來,智以藏往」,皆賴此內勁的功能作用。
仰之則彌高,俯之則彌深。進之則愈長,退之則愈促。
【闡釋】
修煉傳統拳術攻防之道如能達到上述的要求,較技時如:對手仰之引我向上運動,則我勁意在與彼接觸點中,將外形體柔化沾連之以走化,在接觸點下一線粘而隨之,即達到最高點時,我動勢勁意尚長而有餘,彼動勢勁意已短而不足,使其有高不可攀之感覺;
如對手俯之引我向下運動,則我勁意在與彼接觸點中,將外形體柔化沾連之以走化,在接觸點上一線粘而隨之,即達到最深點位時,我動勢勁意尚長而有餘,彼動勢勁意已短而不足,使其有深不可測之感覺;
如對手向我方向進而擊之,我勁意在接觸點中將自身外形體柔化沾連之以走化,在接觸點彼方側一線粘而隨之,使對手感覺愈進愈長,而有長不可及之感覺;
如對手將我引向其自己方向運動,我之勁意在接觸點中,將外形體柔化沾連而隨之,在接觸點我方側一線粘而隨之,隨對手之勢而進擊,會使對手感到愈退愈有被迫促之感而不得力。
上下進退的四個方向的運動,皆運用隨屈就伸的粘走方法,在運行中我求近舍遠,雖不主宰對手而對手無不被我主宰,我表面上處於被動,實質運行中被動的是對方。此乃傳統拳術的元進說之一。
王宗岳先生前後列舉了拳術攻防的左右、上下、前後共六個方向的運用一點子粘走相生、化打合一的例證,說明如何用近而舍遠,如何在被動中求得實質性上的主動權;
說明一點子「粘走相生」的隨屈就伸之方法,就是傳統拳術攻防之道太極藝境的清靜「無為」之拳法。傳統拳術中以弱勝強,以靜制動,以小力打大力,以慢勝快,無為而無不為,以不變應萬變之攻防功夫藝境的種種描述,在「粘走」方法的運使中皆可一目瞭然。
一羽不能加,蠅蟲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獨知人。英雄所向無敵,蓋皆由此而及也!
【闡釋】
修煉傳統拳術攻防之道,只有做到自身中正安舒,上下相隨,內勁外形合一,神形兼備,勁形無過不及,才能在攻防較技中坦然的做到粘走相生,化打合一。
這需要內感通靈的知人功夫藝境,如此方能在各種攻防招法的實施中與對手隨屈就伸,粘連黏隨,對方的一點力都不能加於我,蠅蟲落下立足之力我都不給。
攻守變化隨時都能做到這樣輕靈敏捷,對手自然不會知道我拳勢變化的真實意圖,而我卻能時時處處知道對手拳勢勁形的動變意圖,這樣內感通靈的順化之功夫藝境,已然技超群雄,所向無敵。究其所因,皆因為實施「人剛我柔謂之走,我順人背謂之粘」的清靜無為法式爾。
斯技旁門甚多,雖勢有區別,概不外壯欺弱,慢讓快耳!有力打無力,手慢讓手快,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關學力而有為也!察「四兩撥千斤」之句,顯非力勝;觀耄耋能御眾之形,快何能為!?
【闡釋】
前面的文章皆從正面闡述傳統拳術攻防之道的理、法、術、功之精髓、真諦。此段又從正反兩方面做一對比,來說明傳統拳術攻防之道的修煉是清靜「無為」法式,即「太極拳法」。
此段首先說明,傳統拳術攻防之道的修煉、建體、至用的攻防功夫技藝歷來旁門左道甚多。這是王宗岳先生所處年代習拳練武風氣的一種如實寫照。所謂的「旁門左道」,乃指「武練法、橫練法、糊塗練法」,因為這些練法皆屬於背道而馳的「有為」法式。
此說「旁門」,並不包含傳統拳術各門派、各拳種。因為傳統拳術各門派、各拳種都有「內煉丹田一口氣」的修煉內勁的系列方法,都是以悟空、練空、用空為宗旨的內修文體成而有武事之外用。
但是,傳統拳術各門派、各拳種的修煉之人,或不得明師真傳,或不求懂勁的粘走相生、化打合一的之神拳神明藝境,停留在初期的招法攻防的形拳招熟階段,不採用順隨為法的無為法式,稍有不慎,而求大力、快速、強壯,用武練、橫練法修煉武事之用,即可流入到旁門之「有為法」中,而不能修練得「文體成,武用精」的正果。即使是太極拳門中之人也不例外。所謂「旁門」,即指不按正法修煉而言。
「察四兩撥千斤,顯非力勝」之句,是在告訴習拳者,較技時能實施「四兩撥千斤」之技法者,顯然不是力量大的效果,是攻防技術、技巧、功夫的寫照,充分體現了傳統拳術攻防之道「弱勝強,近打遠,力小打力大,慢勝快」的傳統拳術攻防功夫。拳諺云:「粘連黏隨許認真,上下相隨人難侵,任憑巨力來打我,牽動四兩撥千斤」。
形象的概括了傳統拳術攻防之道的修煉、建體、至用之理、法、術、功的精髓、真諦,可以見到前賢見解之精闢。
看白髮老人戰勝眾人攻擊時的神態,自在從容,心清氣靜,不慌不忙,挨著何處何處發,皆是隨屈就伸、順勢借力的清靜「無為」法式的實施,頃刻間能將眾人跌的跌、傾的傾、僕的僕、倒的倒。這樣的效果,一個老年人只憑招法用的快如何能夠做得到呢?
立如平準,活似車輪。偏沉則隨,雙重則滯。每見數年純功,不能運化者,率皆自為人制,雙重之病未悟耳!
【闡釋】
攻防較技時立身中正安舒,松靜自然,形虛氣運,氣沉丹田,虛胸實腹,自身猶如一架天平,乃尾閭中正神貫頂、百會虛領頂勁所至。
形用半,勁用對五,手足上下相隨,水平四象動轉,一氣九節貫串,一神虛靈不昧,內外周身一家,運轉動變猶如車輪一般。
以此與人粘連,偏沉於己,柔以走化之;偏沉於彼,剛以粘逼之。攻防皆在粘走之中運作,即「人剛我柔,人柔我剛」的順隨為法。貫徹的是「一陰一陽是為拳」和「拳打一陰一陽」的法則。如果犯了「雙重」,則滯而動轉變化不靈,是為病。
每見有人修煉拳術攻防之道已有數年,已然幾年純熟功夫,但不能運使於攻防變化之中,與人試手較技不能制人,反而被人所制,此乃未能悟透「雙重」之病的緣故。解決體、用「雙重」的問題,這是習拳者急需解決的至關重要的課題之一。
傳統拳術中,形有虛實開合的上下相隨方法,得此,外形的攻防動變功夫純熟,可不犯雙浮、雙重之病;
內勁以丹田氣海為中心外發、內收以為用,而氣道要陽發陰收,得此,內勁的動變收發氣道功夫純熟,可不犯雙重之病;
內勁與外形體配合有逆從之法,勁勢明白,自可保證陰陽動變平衡,可不犯雙重之病;
任何攻防招法變化的實施,除保證上述勁形的法則外,還要保證在「中土不離位」的基礎上運使乃自身內不犯雙重之病;
與對手攻防較技時持「人剛我柔,人柔我剛」的法則為法,便可不犯雙重之病。順隨為法,就能做到隨屈就伸,不丟不頂、不扁不抗,才能討到粘走相生之消息,這是「聽探、順化相互為用」的真功夫,即「一陰一陽是為拳」和「拳打一陰一陽」之法則的正確運用,也是自身攻防機「體和用」之法則。知此,是謂明拳術者。
欲避此病,須知陰陽:粘即是走,走即是粘;陰不離陽,陽不離陰;陰陽相濟,方為懂勁。懂勁後愈練愈精,默識揣摩,漸至從心所欲。
【闡釋】
修煉傳統拳術攻防之道要想從根本上避免雙重之病的發生,須知陰陽。此陰陽乃指「一陰一陽是為拳」的自身攻防功夫之機「體」而說的;此陰陽又指「拳打一陰一陽」的攻防機體之「用」而言的。由此可知,避免雙重之病,要從自身攻防機體、攻防機體之用兩方面找原因。
首先要知道自身攻防機體內最大的一對陰陽是指什麼而說的?一陰者,外形體也,外形體的上下相隨功夫要做的正確;一陽者,內勁體也,內勁有升降漲渺四象之用,勁道陽發陰收要運行的清楚;內勁、外形柔外剛中匹配如一的陰陽逆從、勁形反蓄要運行的正確。
此伏機雙控的攻防機制乃產生自身「彈簧效應」的功夫,機傳統拳術中「形開勁合,形升勁降;形合勁開,形降勁升」的方法。自身能夠準確的做到,即自身的勁形陰陽相濟的功夫備矣!自己修煉,可以不犯雙重之病矣!謂之知己的功夫。
再知動手較技時的陰陽,動手較技的大法則是「人剛我柔,人柔我剛」的剛柔相濟,依此而用,是得較技攻防剛柔相濟的真功夫。
具體的說,「粘即是走,走即是粘」,粘走相生,化打合一才是以柔用剛之真功夫。走為陰形走化而成,粘為陽勁剛法之勢,但要由一點子分陰陽而施出。在搭手或身體其他部位的接觸點上,亦都體現出內勁、外形剛柔合一而用,即陰柔之外形藉助於內勁得以柔曲走化不離陽剛內勁剛直粘逼;陽剛之內勁藉助於陰柔之外形得以剛直粘逼不離陰形柔曲走化。
只有做到自身勁形合一,在與人較技時做到「馭靜以動,動中亦靜,動靜互為其根;柔化剛法,以柔用剛,陰陽迭神其用」的粘走相生,化打合一,方為懂勁,方可得陰陽相濟的真攻防功夫藝境,才能從根本上避免雙重之病。攻防功夫藝境達到此個境界,可謂之神拳神明的大成藝境。
傳統拳術攻防之道的功夫,能達到粘走相生之懂勁的境界階段,此後就愈練愈精,粘走相生不差毫釐,再加默識揣摩,即行成於思,漸至達到從心所欲的藝境。
本是「捨己從人」,多誤「捨近求遠」。所謂「差之毫釐,謬之千里」,學者不可不詳辨焉!是為論。
【闡釋】
傳統拳術攻防之道的修煉和運用的法則,本是「捨己之慾,唯道是從」即練己而明「道」以為用;取從人之動靜的清靜「無為」法式而用之。就是曲化直髮的以柔用剛之一點子粘走相生,化打合一的法式。
修煉傳統拳術攻防之道舍曲化直髮的以柔用剛之一點子粘走相生,化打合一的法式不求,而從與傳統拳術攻防之道不直接相關的力大、快速『強壯』硬橫『兇猛等遠處的方法求之,或在攻防招法曲化直髮的外形變化之智巧中求之,與拳法正道已經「差之毫釐,謬之千里」了。
修煉傳統拳術攻防之道的人,欲求拳術真諦,獲得真攻防功夫,於此細節處不可不分辨清楚,以免誤入歧途進入旁門左道,因此而作《太極拳論》,亦闡明傳統拳學修煉、建體、至用,及攻防功夫藝境昇華的階梯之精髓、真諦。
更多運動相關知識,請多多關注粉絲團「運動大聯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