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地更多醫院 借助機器人進行骨科手術
近年本地更多醫院使用機器人來輔助醫生,進行骨科手術。醫生表示,骨關節炎日益普遍,機器人可協助醫生更精准地完成手術,縮短病患的複原時間。
醫生手握機械手臂,透過實時導航系統,協助醫生精准磨除和更換受損的膝關節。
醫生在手術前,先用電腦斷層掃描病人的關節,之後通過機器人系統進行手術前的規劃,選擇最適合病人的關節尺寸和更換位置。傳統手術則是在手術進行中調整尺寸和位置,往往花較長時間。
斐瑞醫院骨科外科周德福醫生說:“有時候傳統手術開刀後,他們開刀後腳有時候會長短,第二個那個置換位置沒有那麽准,也是可以脫臼,脫臼是很大問題,現在用機器做是99%成功。”
這台源自美國的機器人,目前除了在斐瑞醫院使用外,另外也在新加坡中央醫院、陳笃生醫院和伊麗莎白諾維娜醫院使用。目前主要是用來進行髋關節和膝關節置換手術,未來也可能使用在其他關節部位,包括脊椎、腳踝和肩膀。
骨關節炎影響我國約40%的成人。新加坡中央醫院每年進行約3000起膝蓋和髋關節置換手術,醫院六年前引進機器人,去年引進另一款,提升手術成果。
新加坡中央醫院矯形骨科高級顧問醫生鄭慶仁副教授說:“我們看到更多年輕病患有膝蓋和髋部退化問題,他們對治療有更高的要求,無法接受殘疾。我們相信可借助機器人,提供更自然耐用的關節置換,並減少手術失敗需重新修複的次數。”
斐瑞醫院表示,機器人手術的恢複期比傳統手術的短,一般手術後六到八個星期,便能恢複日常活動,相反的傳統手術則需要三個月。黃廷芳綜合醫院則引進英國的Navio機器人,輔助醫生進行膝關節置換手術。
國大醫院骨科外科部受詢時則表示,機器人輔助系統,能更好地協助醫生動手術,尤其是當碰到解剖結構複雜的案例。盡管如此,醫生的經驗和技術,仍是手術成敗的關鍵。
– CH8/L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