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慧純 報道
國家環境局下周二(18日)將在布萊德嶺一帶釋放首批帶有沃爾巴克氏菌的雄性伊蚊,開始進行小規模實地研究,進一步了解帶菌雄蚊在市區環境的習性。
環境局公共衛生署總署長何永泰昨天與義順東居民一起參觀環境局屬下的環境衛生學院繁殖帶菌雄蚊的相關設施後,透露這個消息。
配合實地研究計劃,研究人員已爲雄性伊蚊注入昆蟲體內常見的沃爾巴克氏菌(Wolbachia)。帶菌雄蚊在與雌性伊蚊交配後,蟲卵會被沃爾巴克氏菌影響而無法孵化,從而抑制伊蚊生長數量。
早在今年8月底,環境局已宣布將在淡濱尼4道的29座組屋外、義順21街的10座組屋外,以及布萊德嶺一帶的29個有地住宅外釋放帶菌雄蚊進行研究,參與研究的共有約4200戶家庭。
今年骨痛熱症病例
截至昨晚共1萬2193起
何永泰昨天也透露,其余兩個將進行實地研究的淡濱尼和義順地區,將在未來一個月逐步釋放帶菌雄蚊。
這項實地研究計劃將有助了解帶菌雄性伊蚊在我國都市環境中的生存狀況,以作爲往後推出抑制伊蚊數量試驗的依據。
本地今年至今已有八起骨痛熱症死亡病例,當中包括8月30日于竹腳婦幼醫院過世的11歲男童。環境局網站顯示,截至昨晚,本地今年共有1萬2193起骨痛熱症病例。
爲了讓居民更了解帶菌雄蚊的用處,負責義順東事務的義順集選區議員黃國光昨天和30名居民在環境局人員的帶領下參觀環境衛生學院繁殖帶菌雄蚊的設施。布萊德嶺及淡濱尼西的一些居民早前已參觀了該設施。
何永泰說,在釋放蚊子前邀居民參觀設施,是爲讓他們更了解試驗室的幕後工程。環境局人員也已透過多場宣導讓居民了解,帶菌雄蚊並不會叮人。
他說:“環境局自最近一次宣布要展開實地研究以來,過去幾個月一直積極地與居民接觸,包括沿戶訪問、舉行茶會與居民溝通、派發相關資料等,讓居民更了解這項科技,以及環境局在做些什麽,至今收到的反饋是令人鼓舞的。”
黃國光受訪時說:“居民的反饋都蠻正面,可說幾乎所有居民都支持這項研究。只要說明雄蚊不叮人,居民就不擔心了。”
義順東居民諾麗詹(54歲,家庭主婦)兩年前曾患上骨痛熱症,還因此住院七天。她在參觀試驗設施後受訪時說:“這能讓我們了解當局如何抑制蚊子數量,應該叫鄰居也來看看,同時了解清理家中積水也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