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環境局人員昨早于布萊德嶺惹蘭蘇卡基打一帶釋放首批約3000只帶有沃爾巴克氏菌的雄性伊蚊,正式展開小規模實地研究,要進一步了解帶菌雄蚊在城市環境中的習性。
環境局于今年8月底宣布,會從10月起在布萊德嶺、義順東及淡濱尼西一帶釋放帶有沃克巴克氏菌(Wolbachia)的雄性伊蚊,看它們在我國都市環境中的生存狀況,例如飛行範圍,進行交配時的競爭力等。
帶菌雄蚊和雌性伊蚊交配後産下的卵不會孵化,因此理論上有助于抑制伊蚊數量。
被選定的地區爲淡濱尼4道的29座組屋外頭、義順21街的10座組屋外頭及布萊德嶺一帶的216間有地住宅範圍,這三個地區內有約4200戶家庭。
負責布萊德嶺區事務的馬林百列集選區議員謝健平昨早連同多名環境局人員,在一些居民的見證下釋放了帶菌雄蚊。
除了布萊德嶺(Braddell Heights),該局將在近幾周逐步于淡濱尼西及義順東釋放帶菌雄蚊。雄蚊並不會叮人。
該局計劃在布萊德嶺及義順東每四周一次于一個定點釋放一次帶菌雄蚊,淡濱尼西則是有好幾處每周都會釋放帶菌雄蚊。
在實驗室進行相關研究後,研究進入了第二階段,就是要了解帶菌雄蚊在城市環境中的習性,包括進行校准(calibration),即如果認爲釋放的蚊子不夠,下一輪就會多釋放蚊子。
負責實地研究的環境衛生學院院長黃麗菁受訪時說:“如果我們定期釋放這些帶菌雄蚊,理論上,蚊子的數量應該會減少……主動提出讓環境局將捕蚊器放在家中的居民會幫我們搜集數據,希望這能讓我們知道蚊子飛得多高多遠。”
截至昨午,環境局網站數據顯示,我國今年共有1萬2273個骨痛熱症病例。
住在布萊德嶺惹蘭宜蘭(Jalan Girang)的陳仕坤(78歲,退休人士)家中就放置了風扇捕蚊器。
他說:“這裏的居民沒理由反對這項研究,既然是作爲研究目的,我們義不容辭。我希望這些帶菌雄蚊能飛到我家,這樣我家可能更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