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印族文化館呈現的《小印度往事》展出100多件與小印度曆史息息相關的文物與文獻。本地導演拉加歌帕還爲特展拍攝電影《失去影子那天》。
謝燕燕 報道
小印度的德斯加路在人們的印象中是花街柳巷,殊不知它是以我國著名學者德斯加的曾祖父亨利·德斯加命名。亨利·德斯加是新加坡開埠時期最大的肉類供應商,在小印度設有屠宰場。
德斯加(Barry Desker,69歲)是南洋理工大學拉惹勒南國際關系研究院卓越院士和新加坡駐教廷非常駐大使。他昨天出席印族文化館特展《小印度往事》時說,曾祖父曾經擁有德斯加路(Desker Road)至雙溪路(Sungei Road),再延伸到加冷河的大片土地。
本區域最早的歐亞裔家族
他說,曾祖父是在1840年代末從馬六甲移居新加坡。維多利亞街聖諾瑟教堂1853年重修後,曾祖父是最早在那裏舉行婚禮的人。他們的祖先源自葡萄牙,與當地人通婚後成爲本區域最早的歐亞裔。
配合展覽,德斯加把家族珍藏多年的舊文獻,包括遺囑和地契等借出來展覽。他希望這些文獻能讓新加坡人進一步認識本地曆史。
《小印度往事》展出百多件與小印度曆史息息相關的文物與文獻。新加坡土生印度人協會(Association of Chetti Melaka Singapore)會長婆諾三美(Ponnosamy Kalastree)則借出家族舊照片,讓大家了解齊智路(Chitty Road)曾經是本地土生印度人社群的聚居地。
婆諾三美說,“基蒂”(Chitty)指源自南印度的小商人,有別于從事放貸和錢幣生意的遮地人(Chettiars)。他預計我國目前還有500戶“基蒂”家庭。
貿工部長(工業)易華仁爲展覽主持開幕儀式後說,這個以小印度爲焦點的展覽,讓大家一窺小印度的過去、現在與未來。
通過多種藝術媒介
以現代視角呈現曆史
他認爲策展者除了通過街名,曆史文物敘述小印度的曆史外,還邀請三位本地和區域藝術家,通過電影、繪畫和其他媒介爲同一主題提供現代視角,是很好的一種做法。
本地導演拉加歌帕(K Rajagopal)爲特展拍攝電影《失去影子那天》。視覺藝術家庫瑪麗·納哈潘(Kumari Nahappan)則用三公噸相思豆來呈現她的作品《天秤-相思豆與鋼鐵》,靈感源自小印度的傳統金匠。
易華仁說,印族文化館自開館以來,吸引超過25萬名訪客,國家文物局明年初將推出“小印度曆史步道”(Little India Heritage Trail),帶領大家重新認識小印度的文化遺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