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加坡開埠200周年
祖先是中國人
”
昨晚,新加坡群衆大會2019
李顯龍總理的一席話
可是把我們都給
驚到了
打開英文版知乎Quora
搜索關鍵字新加坡
“Singapore”
倒是會發現外國人
關于新加坡搜索最多的
熱門問題竟是
“新加坡屬于中國嗎?”
“新加坡是中國的一部分麽?”
WHY?!
爲什麽總有外國人覺得
新加坡人是中國人?
他們的回答可謂相當
尴尬
1,“我試過了,但是地圖上
根本找不到新加坡啊啊啊”
2,“新加坡人的名字和中國人一樣”
3,“新加坡人會說華語”
4,“新加坡75%都是華人”
5,“新加坡人也燒紙,吃動物內髒。。。”
*知乎網友回答
那麽,中國人來新加坡生活
就跟回家一樣
能夠無縫融入和適應嗎?
完全不能
來了新加坡你就會發現
本地人不愛說華語
很多年輕人連中國都沒去過
也不覺得那裏是
“爺爺奶奶家”
更不提自己祖先來自中國
至少,以前是這樣的。。。
01新加坡華人的先輩是中國人
so在群衆大會聽到李總理
直言新加坡的華人先輩
就是來自中國的時候
還真覺得有點突然。。。
詳情:
剛剛!新加坡總理李顯龍向全島人發出重要信息…
他表示新加坡華族的
先輩都是來自
中國廣東、潮汕和福建等
但當時他們是
來南洋掙錢,只是過客
(*跟現在中國人來新想法也差不多)
那時候,在新加坡華人的
親朋好友在中國
心,也在中國
人,也是中國人。。。
你是華人 VS 華僑?
二戰過後,新中國成立了
海外華人的身份認同
被拿上了台面
這些人,到底算是哪裏人?
50年代,中國將海外的華人
區分爲【海外華僑】和【華人】
【海外華僑】
是選擇保留中國國籍的人
【華人】
是加入所在國國籍的人
也就是新移民
【華裔】
在國外出生
從血統上說他們是華人的
後代和後裔
有時候,華僑和華裔
統稱爲海外華人
那時候,華人華僑必須做出選擇
留下 VS 回去?
大多數人選擇了留下來
爲新加坡獨立做了貢獻
李總理這麽掐指一算
震驚地發現
華人祖先來自中國
轉移效忠意識
認同新加坡公民的新身份,竟用了
整整200年的時間
同樣的,今天的新移民
也需要一段時間
才會完全融入本地社會
認同與效忠新加坡
推廣
02 新加坡人對中國的態度,變了
除了李總理的官宣
其實,新加坡人的態度也變了
海峽時報有過這樣的一篇文章
是兩個新加坡華人的來信
對于中國,他們這麽看。。。
第一封信
在我上初二的第一天
我的華語老師只看了一眼班級名冊
就任命我爲華語課代表
原因是我的名字只有兩個字
因此我被認爲比
其他同齡人更“中國”
畢竟這樣的名字在中國比較常見
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詩人杜甫或李白
而新加坡人的名字?
要麽以Cheryl之類的
西方名字命名;
要麽以Lim Ain Yi之類的
三個字命名
每當別人聽到我的名字時
他們都會問我:“你是中國人嗎?”
每到這時候就會激起我
心中強烈的否認感
我的父母是受過中文教育
但他們出生在新加坡
實際上他們給我取這麽短的名字
是因爲想節省我寫名字的時間
我今年26歲了
我從小就對華人的身份
感到尴尬和不安
我去過很多國家
但我從未邁入中國一步
我對中國的印象
是一個發展中國家
缺少社交禮節
喜歡炫富
雖然我和好朋友經常用中文交流
但我意識到有一些
瞧不起說中文的人
英語似乎是成功人士的語言
而中文則不是
從小我就有這樣一個意識:
否定華人身份的人比
那些承認華人身份的人
高人一等
在這樣的一個意識下
我爲什麽要讓自己和
中國聯系起來?
在2010年至2017年間的一段時間內
文化格局慢慢轉變
當我在英國上大學的時候
其他的朋友—尤其是那些在母語課上
拒絕說華語的朋友
開始到上海或北京實習或學習
並激動地講述他們的經曆
“阿裏巴巴”、“淘寶”、“馬雲”等詞語
逐漸進入新加坡的主流意識
隨著中國軟實力獲得承認
就連西方媒體也開始
更多地關注章子怡
湯唯和超模劉雯等中國明星
說中國的好話也不再讓人不屑
現在越來越多的人也開始承認中國
比我們新加坡這樣的
國際大都市更加時尚
人力資源部部長林瑞生說
幾年前當他在一家路邊小攤用現金支付時
他覺得自己就像一個鄉巴佬
因爲其他顧客都是用微信支付的
當以前拒絕說華語的
英籍華裔男孩向洋
參加中國歌唱比賽時
也有同樣的感受
扭轉了他多年來拒絕母語的局面
找回了他的中國根
這一系列的轉變都是因爲
中國在經濟和科技上變強大了
在個人層面上,我也開始肯定
自己的華人身份
比如我兩個字的華文名字
雖然有人可能會認爲
接受中國文化意味著一個崛起的大國
對新加坡人進行另一種文化殖民
但我認爲新加坡在獨立幾十年之後
已經發展出一種獨特的DNA
這將使我們很難被任何
其它地區大國所同化
或許,某天我到了中國以後
我將獲得更多的社交資源!”
第二封信
“作爲新加坡人,我以開放的態度評價中國。”
22歲時我第一次獨自一人出國旅行
那是2010年
那次旅行也打破了
我對這個國家的成見
我意識到
一個快速發展的中國
正面臨著一系列挑戰
我也開始了我的
中國深度遊
【內蒙古】
在內蒙古希拉穆仁草原的一次旅行中
我和我的朋友們坐在蒙古包外的營火旁
我們用高亢的聲音唱著歌
在庫布齊沙漠
我和朋友們在路上打沙漠排球
【重慶】
最近我去重慶拜訪了一位同事
我們沒有去流行的火鍋
而是去了一家帕尼思伊薩卡娅餐廳吃飯
並點了烤串和啤酒
【成都】
我和我的Airbnb房東在微信上交流
我們聊起了喜歡的作家
比如楊绛和村上春樹
我們在一個虛擬平台上建立了友誼
所有這些不同的經曆似乎表明
中國越來越國際化,和世界接軌
在過去幾年中
新加坡華人的文化認同感越來越強
當我現在去中國時
我走在街道上的輕松感
是因爲我會雙語
我可以在需要的時候進行語言轉換
有時甚至可以模仿當地人的口音
並嘗試融入其中
“作爲新加坡人
我以開放的態度評價中國”
03新加坡人對新移民的態度,變了
感覺,新加坡對中國的態度的變化
隨之帶來的就是
對中國人、新移民態度的變化
▼
1 講華語,不low了
“我感受比較深刻的還是,當年來新加坡華語不好,去問路也好、買飯也好、和同學交流也好,都是一種張不開嘴的狀態。
經常聽到一句話,‘這裏是新加坡,你要說英語。’
但是,這幾年完全不同了,新加坡政府大力發展華語,380萬中國遊客撐起新加坡旅遊業一片天。
新加坡人,對于講華語已經不那麽排斥了,更不覺得講華語low了。
*特朗普的孫女說華語,羅傑斯的女兒說華語,這已經成爲風潮
2 對中國,印象變了
要知道10年前,說起中國來的,本地人都覺得你來自“窮鄉僻壤”,房東就問過我:
“你們那裏通電了嗎?”“你會用洗衣機嗎?微波爐見過嗎?”現在,遊客去坐出租車說自己是中國來的,司機馬上就會默認你很有錢。他知道北上廣深是國際大都市了,也知道那裏的房價比新加坡還高,更知道從中國來的人,都見過世面。
3 來自中國,有面子
從前,被人問“Are you from China?”
你說“是的”,對方可能會說:“不太像啊,你不像中國來的。”
或者“不太像啊,我還以爲你是韓國人!”
在對方眼裏,這居然是一種贊揚。而你可能會有一種,莫名其妙被誇獎的感覺。
而現在,有人問你“Are you from China?” 你說,“是的。”
對方可能會說,“中國現在很厲害Ho, Internet很發達”
或者“上海深圳我很喜歡”
現在,在對方眼裏這是一種誇獎。而你,這時候心裏會想,去特麽的像韓國人,自己牛才是真牛啊。無比驕傲啊!
4 中國人,標簽換了
我中學就來新加坡讀書,在這裏生活了20年,親眼見證這個變化。
期初,來新加坡打工的移民,輕易就能獲得身份,素質是真的參差不齊。很多低廉勞動力,又搶了本地人的工作,也有一些女孩子爲了身份,破壞本地人的家庭,確實很受到排斥,中國人的標簽是:
說話大聲
貪小便宜
愛插隊
孩子隨地大小便…
但是,現在對于移民,政府要求更高了,能留下的也都是人才。後來一批新的中國移民,大大讓新加坡人改觀。
雖然,不文明的行爲還是時有發生,但是中國人已經漸漸撕掉了“沒有素質”的標簽。
5 中國人,有自信了
以前我在新加坡英文說的不好,別人diss我,我刻意變得不說中文。現在我英語說的好了,反而不去在意這些了。
以前我聽不進去別人說中國不好,也是一種自卑心理;
現在,再有人說中國不好,我會耐心傾聽,有則改之無則加勉。如果他說的不對,我就會挺直腰杆和他爭辯。
從根本來說,要是祖國真正強大了,海外華人就會真正自信。
新加坡人的身份
就是新加坡人
他們,有自己的觀點和立場
但是,現在被問及
“新加坡華人的先輩是中國人嗎?”
他們願意去承認
並且想要去維護那一份
天然的維系
視爲一種寶貴的資源
那麽,新移民的身份認同呢?
華人傳統講究的是“安身立命”
經濟發展讓新移民得以“安身”
“立命”仰賴的是
文化和身份認同的維系
其實,最多不過兩代
新加坡就能成爲新移民子女的
一個既可“安身”
也可“立命”的所在了
那麽,身爲新移民第一代
如果被問起
“入籍了,你還是中國人嗎?”
此時此刻的你又將會
如何回答呢?
把椰子設爲星標哦!
移民
留學
吃喝
新加坡
旅遊
教育
鞭刑
工作
省錢
曆史
特産
遛娃
▼
看夠了嗎?點擊更多精彩內容~
愛椰子請給我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