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最大的網絡電子商務公司亞馬遜公司(Amazon)在2015年初推出了一部神劇《高堡奇人》(The Man in the High Castle)。本劇先導集第一分鐘內的畫面,就讓觀眾們伙呆,因為他們(觀眾主要為美國人)生活的美利堅合眾國被瓜分成了三個部分,東部是「大納粹帝國」(GREAT NAZI REICH),西部是「日屬太平洋合眾國」(JAPANESE PACIFIC STATES),東西部之間則被稱為「中立區」(NEUTRAL ZONE)。
(《高堡奇人》電視劇中的地圖)
這部電視劇改編自1962年出版的菲利普K迪克(Philip K. Dick)的小說《高堡奇人》,本部小說在1963年獲得科幻界奧斯卡獎之稱的雨果獎,其擁躉的忠實程度也堪比《三體》的受眾,比如對改編成影視十分不喜歡,生怕破壞了原著。
(《高堡奇人》原作小說封面)
在《高堡奇人》的設定中,世界歷史的走向與真實的歷史完全不同:
1934年,義大利裔美國人紀尤瑟普贊加拉(Giuseppe Zangara)成功刺殺美國總統羅斯福此人物真實存在,但因行刺失敗被判處死刑美國的的「羅斯福新政」因此沒有得以展開,始終無法擺脫經濟大蕭條,美國人民水深火熱,因為羅斯福已經亡故,美國也沒有辦法繞開國內的孤立主義勢力通過「租借法案」等援助英蘇等國,同時在二戰前期始終置身事外。
這樣一來,1941年,納粹德國戰勝了蘇聯及大部分東歐國家,日本則在「偷襲珍珠港」之後,始終順風順水,沒有遇到「中途島之戰」這樣的慘敗,於是最終美國也戰敗了。
《高堡奇人》中的「二戰」從1939年一直打到了1947年最終以德日兩個軸心國的獲勝宣告結束(此時,豬隊友義大利因為表現欠佳已經淪為德國附庸,不過元首給墨索里尼面子還是把它算作戰勝國)。之後就出現了德日瓜分世界的這個局面,前述的美國一分為三,就是這個設定下的版圖。
據說,在真實歷史中的軸心國的「宏圖偉業」中,幾乎整個西半球盡數淪為德國的領土、殖民地或傀儡政府管轄地,唯有突尼西亞、利比亞、蘇丹、衣索比亞、索馬利亞等義大利傳統殖民地依然留給義大利統治;東半球則為日本的勢力範圍,主要包括東北亞、東亞、南亞、東南亞和大洋洲,以及美洲的太平洋沿岸。
這貌似是一個比當年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教皇子午線更為寫實的計劃,從以下1942年德國控制下的歐洲版圖來看,與上圖的歐洲部分,重合度是很高的。
問題在於,這樣的計劃是否符合希特勒原初的設想呢?計劃中德日的勢力是否直接波及美洲?
我們知道,希特勒出身是一個非常帶有文青色彩的藝術鐵粉,他的言行做派也頗有些情緒化、不靠譜的地方,但是他這方面的企圖計劃卻並非純粹的狂妄臆想。
希特勒的生存空間理論其實是有地緣政治學上的依據的,只是非常帶有諷刺意味的是,這一地緣政治思想的創造者的初衷其實是要讓德國永世不能翻身。
1919年,英國人哈爾福德約翰麥金德爵士(Sir Halford J. Mackinder)把自己發表於1904年的論文《歷史的地理樞紐》擴充成了小冊子《民主的理想與現實》。
在這本小冊子中,麥金德提出了「心臟地帶(The Heartland)」這一概念,「心臟地帶」的核心就是東歐這個擁有可觀勞動力、耕地及工礦資源的板塊,他堅持認為:
誰統治了東歐,誰便能支配心臟地帶;誰統治了心臟地帶,誰便能支配世界島;誰統治了世界島,誰便能支配整個世界。
麥金德認為具備雄厚的工業力量與軍事基礎的德國,正是吞併東歐的最有力競爭者,不過,他的這個說法並不是要證明德國天與人歸、要承擔大任,而是反過來說明必須儘可能遏制德國。
(《民主的理想與現實》將「樞紐地帶」的範圍擴展到了東歐,稱之為「心臟地帶」)
(麥金德理論的另一種表述)
但是1919年的時候,戰勝國並沒有哪一個真正在意哈爾福德麥金德爵士的觀點,反倒是戰敗國有一個退役的陸軍少將聽了進去。卡爾豪斯霍費爾(Karl Haushofer)以少將軍銜從帝國陸軍中退役,並在慕尼黑大學謀得一份教職,教授地理和軍事科學他年輕時曾經以最高榮譽通過了慕尼黑大學地理學、地質學和歷史學博士的考試。19世紀末興起的德國地緣政治學流派,在他的努力下達到了新高度,並最終介入了實際政策的制訂。
他的課程時有「奇思妙想」,比如有一次在黑板上簡單的畫了一個三角,三角的支點寫著柏林、羅馬、東京,這代表著他對未來世界的設想。他的學生兼課程助理魯道夫赫斯(Rudolf Hess)後來納粹的副元首、第二號人物將他的理論報告給希特勒。啤酒館政變失敗後,豪斯霍費爾把納粹黨的檔案隱藏在自己的莊園,希特勒和赫斯被囚禁的蘭茨貝格監獄離他的莊園很近,他每個星期三都要去探監,與希特勒接觸並和他談論世界大事,說是談論其實有點抬高希特勒,事實上,更多的是豪斯霍費爾對希特勒進行了地緣政治學啟蒙,可以說,幾乎等於他口授了《我的奮鬥》(Mein Kampf)里關於外交政策的第16章。
就這樣,陰錯陽差地,一個英國地理學家與地緣政治家(麥金德)本意是遏制德國不讓其翻身的小冊子,恰好給德國沙文主義者豪斯霍費爾提供了理論支持,他認為只有擴展到心臟地帶的邊界,才能確保德意志民族最低限度的「生存空間」。
但是,豪斯霍費爾和受到他影響的希特勒對己方戰勝後的世界版圖的設想其實就是上面這圖顯示的四個「泛空間」。
從根子上講,納粹德國並未計劃侵占整個歐亞大陸的領土,亦不打算征服太平洋和美洲。
太平洋地區是因為早在1908-1910年豪斯霍費爾就在日本陸軍大學校任炮兵教授,交了很多日本朋友的他認定日本也是一個將在東亞大陸拓展自己「生存空間」的潛在的「主宰民族」,日本人會建成一個涵蓋了中國、印度、南洋諸島以及澳大利亞的獨立「大空間」。
至於美洲,也被希特勒認定是另一個「大空間」,它仍然將由美國主導(不過納粹玩了一招陰的,他們認為控制權掌握在德裔移民(German American)及其支持者手中。
(艾森豪,美國總統,盟軍指揮官,有同名航母)
(尼米茲,美國海軍上將,二戰著名指揮官,有同名航母)
(尼克森,美國總統)
上述三位美國軍政要員都是德裔移民,讓他們自我管理,要問問元首你敢不敢?!
開個玩笑,不過其實說明一點,德國對美日兩國的「泛空間」沒有太多的覬覦之心,元首是很欣然地接受三個「泛空間」(泛歐、泛亞、泛美)並存的狀況的,甚至對蘇聯的亞洲部分也沒有興趣。因此我們基本可以斷言,納粹的領土征服目標最遠只到非洲,並無意建立大英帝國那樣的全球性多民族帝國。
(同為架空虛構,羅伯特哈里斯的政治驚悚小說《祖國》中描繪的納粹獲勝之後的歐洲版圖相對靠譜)
這和第三帝國意識形態中的單一民族特性有關,也和納粹德國在經濟學的指導思想上幾乎完全不認同從亞當斯密和李嘉圖開始的全球市場觀念有關,從這個角度來看,即使二戰軸心國勝利,《高堡奇人》中分割美利堅合眾國為三塊的設定,其實也在很大機率上不會出現。
《高堡奇人》雖然是一部很贊的科幻作品,但其中關於德日瓜分美國成三塊的前提設定可以說和下面這個俄羅斯的伊戈爾帕納林教授在 1998 年預言美國將在 2010 年解體所設想的地圖是差不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