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經中文網報道,新加坡“國父”李光耀于2015年3月23日淩晨3時18分在醫院去世,享年92歲。自1965年新加坡獨立以後的25年間一直擔任總理,打造了一個全球獨一無二的國家治理模式。他正視新加坡的各種局限,用一種徹底的現實主義眼光,開辟了適合新加坡的生存之道。雖然也被批評實施強權統治,但很顯然其政策爲新加坡的經濟增長和發展構築了基礎。
將漁村培養成産業基地
在位于新加坡西部的人工島裕廊島,約有100家全球大型企業的石油化學工廠。這裏原來是個孤島漁村,但以1960年代大型石油公司在其周圍設置精煉工廠爲契機,李光耀從零開始在這裏發展石化産業。
通過推行優惠稅制、簡化政府審批等,吸引先進的海外企業,進而迅速帶動高端産業聚集。這一方法還用到了電子、精密機械等其他産業領域。新加坡國內的優秀人才有限。相對于培育發展本國企業,充分利用外資的方法更爲有效。不過,也有觀點指出,這導致國內企業的發展相對落後。
推行雙語政策
英語是新加坡競爭力的源泉。作爲擁有4種公用語的複雜的多民族社會,李光耀決定將英語作爲學校教育和商務使用的語言。這使得新加坡易于吸引外國企業前來投資。此外在新加坡發展成吸引優秀外國人才移民的國際城市方面,英語也發揮了很大作用。
另一方面,李光耀還要求各民族人民學習自己的“母語”。推進雙語教育並非易事。超過70%的華裔居民除了學習英語外,還必須學習中國普通話,而不是平時說慣的方言。因此該政策並不受歡迎。但是,隨著中國經濟的增長,豐富的中文人才成爲增強新加坡競爭力的重要因素之一。
貫徹反對貪汙和實力主義
在貪汙和腐敗現象猖獗的60年代的東南亞,李光耀創立的人民行動黨(PAP)將反對貪汙作爲黨的基本綱領。李光耀嚴厲取締政府內和官僚的貪汙行爲,不斷滲透反貪汙意識。此外還通過內閣成員和官員高薪的方法來減少貪汙。此舉還有吸引在民間成功人才進入政界的目的。
對此,國際社會給予了很高評價。總部位于德國柏林的非政府組織發布的全球清廉排行榜顯示,去年新加坡位居第7位,在亞洲國家中排名最高。支撐李光耀“清廉”政府的是不看民族、出身和血緣,而以實力論英雄的能力主義。有觀點批評其長子李顯龍成爲新加坡總理借了李光耀的光。對此,李光耀反駁稱“如果我不是(前)總理,我兒子應該會更早成爲總理”。
向國民提供住宅,促進社會穩定
新加坡人的80%以上居住在國營住宅“組屋”內。自上世紀60年代起,建屋發展局(HDB)就開始建設現代化的高層住宅,提供豐厚的補貼,以推動國民搬遷。此舉不僅防止了人口迅速增加導致的城市貧民窟化,而且讓國民具有歸屬感,促進了社會穩定。住宅周圍建有學校、醫療設施、市場、公交車和電車站點,完善了生活基礎。此外,HDB還稱得上是民族融合政策的先鋒。每棟大樓都安排各民族的一定人員,力爭實現各民族的共存。
嚴格管制大衆媒體
李光耀認爲,爲維持國家的穩定和紀律,需要在一定程度上限制自由。曾公開表示“與媒體自由相比,更重視實現政府的目的”,尤其對外國媒體批評新加坡內政非常敏感。曾多次提起訴訟,例如狀告外國媒體損害名譽等。現在,新加坡國內的報紙幾乎由政府具有強大影響力的1家壟斷,而電視也只有1家國營電視台。但是,近年來隨著互聯網和社交媒體的普及,反對政府的意見開始大量湧現。
(谷繭子 新加坡)(2015-03-2310:3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