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國會議員、通商中國主席李奕賢先生
國際在線報道(記者孫牧甯):新加坡國會議員、通商中國主席李奕賢先生是新中國最近20多年來發展的重要見證者和參與者。他本人也曾經作爲中新兩國首個政府間合作項目——中新蘇州工業園區主要負責人參與建設。作爲中國人民的朋友,李奕賢說,中國發展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升給他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李奕賢認爲,就參政者而言,最大的滿足感來自于老百姓生活過得好,臉上有笑容、孩子很高興,他通過親身經曆和經濟數據看到,中國老百姓的生活要比以前過得好多了。李奕賢對于中國的最初印象來自于他的爺爺:他爺爺在民國初期軍閥混戰的年代由廣東江門來到新加坡。爺爺告訴他,那個時候的中國積貧積弱、到處戰亂。“我記得我在中學的時候問我爺爺,爲什麽你要從中國大陸來到新加坡?爺爺的回答我一直沒有忘記,他說(如果不出來)我不是餓死,就是充軍打死,或者就是病死。我們現在回頭去看當時中國那個軍閥割據混戰的局面,民國初期的中國真的可以說是民不聊生。”
上世紀八十年代,探親歸來的爺爺給李奕賢帶來了中國大陸種種新的見聞,而直到九十年代,李奕賢被任命爲新加坡經濟發展局駐華首席代表兼中新蘇州工業園區開發有限公司副總裁後,他才第一次踏上這片既熟悉又陌生的土地。飛機在上海虹橋機場降落後,他乘車前往蘇州,一路上看到拖拉機、牛車、自行車都在一條路上前行,路也不是很平,車子不能跑得太快,僅僅80公裏的路程,竟開了5個多小時。李奕賢坦言,來到中國之前,他在美國任職。從發達國家到發展中國家,他感受到了落差。
然而,盡管當時的蘇州工業園區還是一片工地,但中國的高速經濟發展已經開始起步。李奕賢見證了隨後到來的巨大變化。“中國改革開放40年最大的成就就是讓7億人口脫貧,這在人類曆史上前所未有。當然,要達到這樣的效果,各個方面需要做很多工作。基礎設施方面,中國有全世界最長的高速公路,有全世界最長的高鐵;開放經濟很多年,每年都吸引超過千億美元的外資;中國的技術人員也在掌握更好更新的技術。”
伴隨著中國的發展,中國市場能夠提供的機會越來越多,中新兩國也展開了更加緊密的合作。在這樣的背景下,2007年,由時任新加坡內閣資政的李光耀倡議設立的一個新加坡非政府組織“通商中國”應運而生。“通商中國”致力于建立一個以華文華語爲交流媒介的平台,以加強與中國的聯系。李奕賢強調,“通商中國”提供了一個平台,幫助新加坡商界、學界的專業人士使用中文與中國展開更加深入的交流,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通商中國’已經成立近12年,這12年中我們每年都會觸碰到6000到8000個參與者。他們來自不同層次:一個是企業家、專業人士,他們在社會上有一定影響力,目前希望向中國市場拓展業務的是這一群人;另外一批就是我們的在籍學生,來自南洋理工、國立大學等新加坡的幾所著名高校的各個專業。接下來就是我們學習華文的初中、高中生。我們希望通過一些講座、論壇和大型會議來幫助他們緊跟中國的最新發展趨勢,對于中國問題也有所了解。”
李奕賢介紹說,2013年“一帶一路”倡議提出時,他正在新加坡貿工部任職,他對這一包容性倡議一直非常認同。他認爲,這一倡議與新加坡企業的需求是高度契合的,也是中國在實現自身經濟發展後,爲世界經濟做出的積極貢獻。“現在在中美貿易摩擦的大背景下,有很多國家民粹主義擡頭,反全球化思維正在帶來沖擊,‘一帶一路’倡議恰恰是一種正能量,把區域市場團結起來。所以從戰略的角度講,如果我們能長期繼續堅持實施這一倡議,就會看到一個碩果累累的未來。它推動了各國互利互惠,帶來了共同發展的機會,這是最重要的。”
從爺爺回憶中的積貧積弱的中國,到今天高速發展的現代化中國,中國在不斷變化,而投身于中國發展浪潮的經曆,也讓李奕賢收獲了成功與經驗。“對我來說,參加了蘇州工業園區這樣的一個發展項目,看到了長期的發展過程之後,給我很大啓示。我現在看到很多荒蕪的地方,無論是在南美洲、非洲的一些偏遠國家,還是在緬甸,我會想如果有適當的辦法,這(些地方)都是可以發展起來的。在見證了(中國)這樣奇迹般的發展之後,我知道這都是可能的,是可以的。但是要有一些條件把它孵育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