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中國武術種類繁多,不完全統計有完整訓練體系的流派有兩百多個。傳統武術裡有形意拳、太極拳、八卦掌、心意拳等等,但是站樁是大多數武術採用的方法。大的門派像武當、少林寺等等,都有站樁功法。在所有的傳統武術中,形意拳是其中獨樹一幟的拳種,其勁法凌厲,打法硬朗,難得的是上攻很快,有一年打死人之說,其體系完整,但動作簡單,易學易練,深得眾人的喜愛。這簡單的招式後面蘊藏的了很多看不見的幸苦和練法。形意拳練的是勁,不是動作,動作知識皮毛,所以形意拳的練法,在動作的背後,是功夫,是勁力。形意拳首先是要練明勁,之後就是練暗勁。形意也罷,太極拳也罷,傳統武術修煉大體需要經過四個階段,修正身法,換勁,練勁,用勁。站樁,能解決修正身法和換勁的問題。三體式和五行拳解決練勁和用勁的問題。站樁的要領很多,但是最核心的就是身法,很多人不懂,有些人懂但是沒有足夠的重視。所以站樁不能出好的效果,有些人會站樁站的腰疼。
練拳的要領
怎樣練拳行功呢?車式形意拳沒有高難度動作,男女老少都能學,能都做得來。但是要熟練、準確、習慣地掌握動作的到位、姿勢、協調、勁力、節奏、用意、呼吸、神態就不容易了。這是個大課題。先師們在長期的實踐中總結出一套與練拳目的相一致的練拳要領,體現了車式形意拳的獨特風格。
1.拳好師好,學好練好。練拳先得會拳,會拳就得學拳。古代講「徒訪師三年,師訪徒三年」。一開始只是教與學,過幾年才正式確認師徒關係。又講「一處投師,百處學藝」。選擇優秀拳種,拜認高明師父,學到體現健身和技擊規律的套路,是練拳的前提。先師們教拳,每個招式都要使弟子不僅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不僅教會練,更要教會用。明白了用法才能掌握好練法,才能提高習武的興趣。學會練好了第一招,才開始教第二招。學拳容易改拳難,千萬別吃「夾生飯」。師教徒學都要態度認真,道理明白,操作準確,運用得法,這才能為練拳打好基礎。俗雲「師父引進門,修行在個人」。但如果師父還是個門外漢,徒弟再刻苦修煉也難成正果。只教拳架不講拳理,只學練法不會用法,此乃拳之一病(本文陸續提到的拳之三十四種病,是指練車式形意拳而言的。特此說明,以免誤會)。
2.三體一式,貫徹始終。先師們練拳、教拳、用拳不講三頂、三扣、三圓、三毒、三抱、三垂、三曲、三挺。因為它們散亂,難以有序掌握操作。車式形意拳從頭到腳的姿勢要求是:虛靈頂勁、含胸拔背、沉肩墜肘、坐腕帶手、平拳虛指、撐指凹掌、尾閭中正、滿腰斂臀、提肛裹胯、屈膝彎腿、平腳扣趾(重心所在一腳扣趾)、不丁不八、守中單重、低勢大架、以腰為軸、虎步運行、神態自然、目視對方、八方相合、勁遠意長。這些姿勢要求多數體現在三體式中。車式形意的三體式分為兩種:樁功三體式和動功三體式。在練拳和技擊時,必須始終保持三體式所體現的姿勢要求。不是「萬法出於三體式」,而是「萬法不離三體式」。姿勢不明確、不准確,或者在練和用的過程中不能始終保持正確的姿勢,練起來會走樣,用起來遇到高手則會挨打。此乃拳之二病。
3.形與意合,練用一致。由動作和動作的到位、姿勢、協調、勁力、節奏所構成的外部形意和健身、技擊的內在用意高度一致,是車式形意的根本特徵之一,也是由習武目的決定的練拳原則。我們不講「心與意合」,而是特別強調「形與意合」。因為那個「心」與「意」如何合,說不明白,做不出來;合與不合不能檢驗。我們講的「形」則看得見、摸得著;講的「意」也不是指思維、意念,而是指用意。「形」與「意」在時間和空間中合與不合,是能操作,可檢驗的。只要伸手,便知對不對。先師們要求練拳時的一舉一動都要對健身有益,對技擊有用。那些閒招、廢招、病招,練它是浪費生命。特別是在技擊時,「一秒內、一寸間」決定勝負,千萬注意別把長功的、得勁的、常用的正招練得走了樣,成了閒、廢、病招。不從實戰出發,形意不合,練用脫節,乃拳之三病。
4.滿身是拳,綜合鍛煉。車式形意自衛技擊使用「八拳」:肩、肘、前臂、手、胯、膝、小腿、腳(「頭」是不用的,它是「司令部」,不上戰場)。在練拳時這些部件左右兩邊都要練到;不只練單招,更要綜合練習。這樣身體可得到多方面鍛煉,使用起來才能手法、身法、步法協調配合,做到「滿身是拳」,「連環技發源地」。「孤軍演練」、「孤軍作戰」、「孤軍深入」,是拳之四病。
5.低勢大架,守中單重。關於車式形意在練拳和技擊時的這方面要求,具體來說是,「低勢」:身勢一般低本人一頭。「大架」:因身勢低,兩腳前後間距較大;兩臂能伸多長伸多長,只是不能直。「守中」:扭身調膀45º,兩臂左右宜窄,「兩肘不離肋,兩手不離心,出洞入洞緊隨身」;兩腳不丁不八,前後腳45º。「單重」:兩手發力,一大一小;兩腳定步,一虛一實;重心所在一腳,扣趾。這樣,低勢身穩,架式變大,出招有力;大架舒展,變化空間大,用拳近且快;守中護住自身,中心距四周最近;單重則穩當又靈活。練拳和技擊時,直腿挺胸,拳之五病;直臂或縮肘,拳之六病;手腳四散,拳之七病;雙重,拳之八病。
6.八方相合,兩手連環。車式形意拳在演練和技擊時,要求前後、左右、上下、我彼之間八方相合,形成協調、整勁。而「外三合」:肩與胯合,肘與膝合、手與腳合,只是上下兩方相合;「三尖相對」:鼻尖、指尖、腳尖相對,也只是站三體式樁功時才能保持,動作起來就「相對」不了。在「八方相合」中,最重要的是「兩手連環」,「前手後手,只差一手」,叫「鐵三角、連環手」。這是一個活動的「陣地」。八方不合,兩手分離,拳之九病。
7.尾閭中正,滿腰斂臀。車式形意在練拳與技擊時,要求「虛靈頂勁」,「頭上頂著一碗水」;「尾閭中正」,重心所在一腳與胯、肩垂直一線。這利於穩,便於轉。特別是「滿腰斂臀」、「提肛裹胯」非常關鍵。「滿腰」猶如紙扇之軸,沒有它扇就散架了,就使全身分為上下兩截、左右兩半了,什麼「八方相合」、「一動皆動」、「連環技法」、「勁整力猛」也就沒有了。「前栽貓腰,傳授不高」,拳之十病;「餓腰」、「蹶臀」,拳之十一病。
8.輕走穩踩,虎步運行。拳諺云:「先看一步走,後看一伸手」;「手打三分,腳打七分」。車式形意以步為根,走肯時輕走穩踩,如虎貓行。我們不走雞步,走的是虎步。先師們常講:「手手不離鷹把,步步不離虎步。」虎步的基本步式是:一測步、二上步、三跟步。虎步靈活、快速、多變。走步猛力蹬地,拳之十二病;上步磨脛停頓,拳之十三病;跟步後腳拔跟,拳之十四病。
9.以腰為軸,一動皆動。練拳和技擊時,全身「一動無有不動」。從哪裡始動?腰!以腰為軸,腰是全身的中心和樞紐。不是「消息全憑後足蹬」,而是「意命源頭在腰際」。以腰為軸表現為動作和勁力的源頭與線路是:腰肩肘手;腰胯膝腳。腰是勁力的「大本營」,「身如一張弓,力從腰處生」。不是腳膝胯肩肘手。否則就成「一根棍」了。腰不動而四肢動,拳之十五病;全身一根直棍,拳之十六病。
10.勁韌力猛,柔線剛點。車式形意拳的勁與力既聯繫又區別,力未發為勁,勁發出為力。在表現上,勁要柔韌,力要爆發;在運用上,柔韌成線,剛爆一點。「用意不用力」或「有剛沒有柔」,拳之十七病。
11.動若陀螺,不頂不丟。先師們常用兒童玩的「捻撥兒」(陀螺)比喻圓勁直力的相互變換,「圓周」「切線」,圓直相聯,彼來我轉,不頂不丟。這在練拳特別是練散打時,要在步法、身法、拳法上體現出來。不動如山,能抗擊打,拳之十八病;硬碰直進,只打不顧,拳之十九病;閃展騰挪,丟掉對方,拳之二十病。
12.擊拳打掌,勁遠意長。車式形意要求練拳時意、氣、血、力達四梢。「四梢」不是指舌頭(肉梢)、牙齒(骨梢)、頭髮(血梢)、指甲(筋梢),而是指雙手、兩腳,而且在意念上要「一拳擊出,千里之外」。將勁力把在肩肘,則拳之二十一病。
13.勁力到位,節奏分明。車式形意打拳如寫字:練套路如寫楷書,練散打如寫草書。楷書不得潦草,草書要有章法。練套路和散打都要嚴肅認真,動作勁力到位。在節奏上要一把一把地練。一招和一個組合內要快、猛,兩招和兩個組合間要慢、止。快慢相間,動靜相合,剛柔相濟,把拳打得有氣勢、有章法,打出中華武術的美感來。楊式太極拳、形意拳、少林長拳,代表著三種節奏。敷衍潦草,到不了位,拳之二十二病;追求急速、養不住氣,二十三病;慢條斯理、有氣無力,二十四病。
14.氣與力合,腹逆呼吸。車式形意要求打拳時必須氣與力合,力爆發時腹逆呼吸暢胞實腹。一般向內蓄勁時吸氣,向外發力時呼氣;轉換時吸氣,定勢時呼氣。吸氣時收腹,呼氣時實腹;與平時腹部吸氣外突,呼氣放鬆相反。這與勞動的出猛力是一致的,人人都可以做實驗。凡是人體使用爆發力,都得氣勁合,腹連呼吸。當然,弄不好會「努傷」(炸肺,細胞表面好只不過。難道「病從口入」就不吃東西了嗎?沒有做到暢胞實腹)。自然呼吸,拳之二十五病;憋氣喘氣,二十六病。
15.神態自然,目視對方。拳諺云:「練時無人似有人。」先師位練拳,顯示出一種以我為主,敢打必勝的氣慨和神清氣爽、怡悅快樂的神色。兩目直視對方,動作認真精細,志在必取。驚慌緊張,手忙腳亂,拳之二十七病;滿不在乎,吊兒郎當,二十八病;東張西望,眼隨手轉,二十九病;咬牙瞪眼,口喊鼻哼,三十病。
16.堅持鍛煉,鎮腹為度。
17.打出風韻,使人愉悅。
18.年齡不饒人,老中青少不相同。一個人從少年練拳到老年,每個招式的到位、姿勢、協調、用意、呼吸、神態要保持不變。但是勁力、節奏卻不應相同。先師們常講:年齡不饒人是個規律。車式形意主張一個人練拳,兒童少年時玩長拳,青年時打形意,中年時走八卦,老年時摸太極。如果只練形意拳,則應兒童少年活潑,青年剛猛,中年舒韌,老年柔化,決不可一種勁力、節奏練一輩子。一個勁力節奏練到老,拳之三十一病。
19.以武會友,學習交流。江湖上說的「真人不露相」,是指真正有學問有本事的人,謙恭不張狂,平易不高傲,簡樸不鋪張,而不是說練拳習武不與人切磋交流。「閉門修煉」是成不了「真人」的。太谷車師門人一直是圍繞核心群體活動的。先師們把拳術叫成是「頑皮拳」。練拳的人在一起,不論本門和外門,都要「以武會友」,練練拳,交交手。河北深州郭雲深千里赴太谷,與車永宏較藝,傳為武林美談;1924年夏天,河北孫祿堂來山西,在太原受到熱烈歡迎;去介休拜訪在晉軍教拳的宋世榮,沒到太谷與李復禎、布學寬動手比武,至今令人遺憾。「君子動口不動手」,以口(吃酒肉、說閒話、搬是非)會「友」,拳之三十四病。
20.德智體技,全面發展。車師及其門人,守地在家,勞動謀生,不是身居山林的僧道。練拳習武不僅是個人的行為,而且是一種社會活動,需要用門規、武德來規範門人的行為,正確處理武林內外的各種複雜關係。先師們把練拳變成育人,武德、智慧、體能、技藝全面發展,使習武練拳成為一個準行業,故太谷百姓稱練武的為「拳頭行」。特別是講義氣:恩義、信義、正義、仗義,是武德的核心,是拳頭行的主要標誌。太谷縣政法委負責人說:太谷社會治安較好,與練拳的人多有關。只教拳不育人,拳之三十五病;沒義氣,喪武德,三十六病。
車式形意拳在練拳方面的若干禁忌,存在於車永宏及其歷代門人的武術活動中,是其練拳經驗的必要組成部分。這些禁忌涉及到許多重要的歷史和理論問題,需要寫出專門文章來論述。本文作為經驗之談,只在事實上作一些簡要介紹,以說明車式形意拳的特佔。至於別人怎麼練、怎麼講、怎麼用,我們堅持「百花齊放」的方針,尊重人家的選擇;只說自己,不論他人。
如果真喜歡武術的話,建議大家站樁,練練樁功。這是現在很多人都驗證過的,比較認可的較好的健身、上功方法。用無極樁修正身法,混元樁進行換勁,然後三體式或者太極拳套路練勁,經過進一步練勁用勁,效果非常顯著。
想想中國傳統武術,文化內涵豐富,博大精深。這種現代很多人難以理解的深邃,被膚淺的認為落後!由中醫及武術,我心痛哉!很多習武的人,對傳統武術莫名愛好,但卻缺少明師指引,難以客觀正確的認識武術,即便是自己修煉,由於中國傳統武術自帶文化屬性,很多地方很多竅要,非指點無法突破。正因為傳武的誤解氾濫,急需撥亂反正,我師兄應眾人邀請,提筆著書,成《傳統武術答疑解惑錄》一書,廣傳武術思想,點破修煉竅要,為廣大愛好者答疑解惑,幫助廣大愛好者了解武術,練習武術,其拳拳之心實為我等欽佩!師兄常說,雖水平有限,但也願做法布施,以弘武道。知我者為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有緣得見者,望惜緣!
更多運動相關知識,請多多關注粉絲團「運動大聯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