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腦神經醫學院明年1月起將推行的這套評分制度分爲七個環節,總計最多15分,總評分在七分以上就屬于認知能力受損高風險群。若及時提供預防治療,認知能力受損者在半年內情況大爲改善的概率爲50%。
葉偉強 報道
中風病患往往在肢體行動能力恢複後出院,但多達一半的病患在中風的一年內,開始出現腦部認知能力受損的症狀,若不盡早治療可能惡化成患上失智症。
腦部認知能力受損會影響一個人規劃工作、家務和財務等的能力,思考速度也減緩,可能導致他們無法自理,也有病患因此失業。
不過,認知能力受損的情況可以改善,不一定會惡化至患失智症。
國立腦神經醫學院的醫生和研究員,經研究制定一套新的評分制度,評估中風病患出現認知能力受損的風險。
被評估爲高風險的中風病患明年1月起將加入院方推出的新計劃,讓他們通過認知康複運動或服用藥物等,改善認知能力受損的程度,避免病情惡化以致最後患上失智症。
我國每年有約7000人中風,八成屬于因血管阻塞導致的缺血性中風(ischemic stroke),其余爲出血導致的血性中風(haemorrhagic stroke)。國立腦神經醫學院每年醫治約3000起新中風病例。
這意味每年有約5600人出現缺血性中風,當中有51.5%的病患,相等于至少2800人會在中風的一年內,出現腦部認知能力受損的情況。
國立腦神經醫學院腦神經科高級顧問醫生納根德蘭(Nagaendran Kandiah)介紹評分制度時說,院方會根據七個環節逐一評分,不同環節的分數不同,七個環節總計最多15分,總評分在七分以上就屬于認知能力受損高風險群。
教育程度較高者
認知能力受影響程度較低
七個環節是年齡、受教育程度、腦部血管收窄幅度、中風類型、腦部縮小程度、是否曾中風以及是否曾有所謂的“隱性中風”或“寂靜型中風”(silent stroke)。
評分環節中的“受教育程度”指的是病患是否有至少六年的正統教育。納根德蘭副教授說,受教育程度較高者,認知能力受影響的程度就較低,但目前的中風病患,年齡多半超過50歲,小時候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因此評分標准只以六年教育來區分。
根據國立腦神經醫學院之前對近400名中風病患的研究,得到七分或更高分者當中,多達82%在中風後的三至六個月內,認知能力證實受影響。
納根德蘭說,若及時提供預防治療,認知能力受損者在半年內情況大爲改善的概率爲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