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所國內外機構研究員攜手研發類似踏板車的自動駕駛個人代步工具,未來有望穿梭于鄰裏提供短程載送服務,方便年長者前往住家附近的診所、巴士轉換站等地方,省時又省力。
由麻省理工學院(MIT)、新加坡-麻省理工學院科研中心(SMART)以及新加坡國立大學所攜手研發的這款自駕個人代步工具(self driving personal mobility device)目前在國立大學大學城(UTown)內開始試行,共有九個試驗站讓研究員搭乘。研究員在研發過程中也暫設網站提供預定載送服務。
與三名同伴負責該自駕個人代步工具研發工作的SMART研究員黃佑豐博士昨天受訪時說,研發小組沿用了無人駕駛汽車和輕型電動車(buggy)等的相關軟件和程式,因此今年2月起展開的研發工作只花了約兩個月就完成。
不必依賴環球定位系統
這類自駕個人代步工具重約50公斤,采用2D激光影像監測器(LIDAR)避開障礙物,因此不必依賴環球定位系統(GPS)。
黃佑豐說:“系統一般使用激光對新環境進行掃描,將所有例如樹木、柱子、牆壁等的地標記錄在系統內,誤差約10公分。”
因此,凡經系統掃描,將使用範圍內的地標記錄在系統內的室內或戶外場所,都能使用這款代步工具。
使用者只要在顯示屏上輸入目的地,個人代步工具就能以最快每小時6公裏的速度載送他前往,每次充電後可行駛20公裏。
早在今年4月,研發小組將這款自駕個人代步工具帶到美國麻省理工學院讓超過100人試行,得到的反饋都相當正面。
這款自駕個人代步工具一輛成本介于1萬5000元至1萬7000元,研究獲得國立研究基金的資助。
黃佑豐說,之前人們研發的輕型電動車無法在狹小空間穿行,而這類新型個人代步工具可在走道或走廊寬度至少0.7米的狹隘空間內行駛,但轉彎時就需要至少直徑兩米的空間。
他廣邀各大機構與他們合作爲這類自駕個人代步工具做進一步試驗,不排除未來將研發適用于這款自駕個人代步工具的手機應用,以便使用者預定載送服務。
使用者只要在顯示屏上輸入目的地,個人代步工具就能以最快每小時6公裏的速度載送他前往,每次充電後可行駛20公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