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長(學校)黃志明指出,在我國,教育仍是捐款者要惠及的對象。根據慈善總監2015年常年報告,去年捐獻給慈善機構的善款有25%是給教育領域。
他是在瑞士信貸(Credit Suisse)舉行的慈善基金會論壇上講話。
他在致辭時談到捐獻給新一代的重要性,以及爲何當前正是進行教育捐獻的時候。
他表示,捐款行善之所以重要性,在于它將給社會帶來良性循環。行善者成爲模範,啓發其他人行善。
他說:“這可以是一個簡單善舉,即去協助需要幫助的人,或者是策略性慈善,像去處理重大社會挑戰的根源。因此,經過一段長時間後,我們能夠爲下一代人,建造一個更加有愛心、凝聚力和更強大的社會。”
他指出,政府可以支持私人企業的善舉。許多財務優惠諸如捐款減稅,都能對鼓勵捐款起到支持作用。在本地,非營利組織也爲捐款者提供咨詢,協助它們進行捐款配對。
然而,他也提醒,捐獻所帶動的良性循環,必須是每個人發自內心的,才能持續下去。
他說:“我們捐獻,是因爲我們不要讓任何一個人落在後頭。這麽一來,我們才能夠建立一個有韌性和包容性、人人互相幫忙的社會。”
他認爲,捐助教育是這一代人能夠給予下一代人的最有效方法之一。教育能夠改善一個年輕人的生命,不論是健康或收入。教育也能夠打破一代接一代的“貧窮循環”。
盡管亞洲財富騰飛,經濟增長迅猛,但全球三分之二的窮人仍在亞洲。其中一個原因是接受基本教育的機會不均,因此,讓每個兒童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機會,充分發揮潛能,將能夠更好地達到讓人民在社會階層中晉級的目標。
他指出,目前,各國慈善越來越重視評估捐贈的成效和確保取得投資回報。
不過,黃志明提醒,盡管慈善界的環境正在轉變,但絕對不能忽略行善的基本使命,即爲每個人提供讓他在人生中獲得成功的機會、做到最好,以及對下一代的生活帶來正面和長遠的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