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謝文哲
“到這裏來的人中,最勤勞的是中國人。每年,當第一艘中國民船在海港出現時,住在新加坡的中國人便乘著小船飛快地迎上前去。他們把小船拴在民船上,讓它拖著走,一邊向民船上的人打聽來自中國的消息。中國民船到達海港內的停泊地時,就在船上搭起篷蓋,一艘艘看起來就像浮在水面上的房子一樣。中國商人就在船篷底下把他們的茶、絲綢、瓷器賣給市鎮裏的商人。”
這是英國人哈·弗·皮爾遜在其所著《新加坡史》中寫下的文字,描述英籍官員萊佛爾斯爵士1819年被當局派往英殖民地新加坡,准備尋找一個可供東印度公司開設貿易站港口,船隊登上廖內島時所看到的情景。在萊佛爾斯的率領下,此後,東印度公司的港口很快在新加坡興建起來並形成集鎮,吸引大批英國商人開始在集鎮定居,到1823年,城裏的英國商行已達到12家。這些英國商行大多從事中國商品貿易,大量收購來自中國的茶葉、絲綢和瓷器,轉運回英國銷售,獲取巨額利潤。受英殖民者影響,新加坡民衆也開始喝茶成風。
早在新加坡開埠之前,來自福建的商人就已經僑居星洲,挑著擔子各處推銷販售來自中國的神奇“樹葉”。清末民初,福建茶商下南洋“討生活”之風盛行,他們大多以家族或家庭模式從原鄉收購茶葉,通過海路運到新加坡,加工包裝後轉銷東南亞地區,因此新加坡是華茶在東南亞市場的重要中轉站。爲了解決茶商在海外勢單力薄、茶葉質量良莠不齊等問題,在新加坡經銷茶葉的福建籍、廣東籍茶商便商議抱團,以維持和增進同業共同利益及矯正營業弊害爲宗旨,組建了新加坡茶商公會。
作爲新加坡華人社團中曆史較悠久者,也是東南亞地區最早成立的華人茶商組織,新加坡茶商公會至今已有91個年頭,從成立之初的25家會員茶莊,次年又新增12名會員茶莊,至二戰爆發前的44名會員茶莊,可見新加坡茶商公會一經成立,便成爲團結海外華僑茶商的重要組織。公會在推動東南亞地區茶葉貿易、維護和促進地方地區經濟發展、推廣茶文化、興辦慈善、弘揚中華民族精神等方面,做出了重要的貢獻。
茶道連通深山與南洋
英人統治新加坡前,島上居民僅有馬來人和華人,1819年英人占領新加坡、1824年開爲自由港後,馬來亞半島的華僑與馬來人紛紛移植,開墾農田,經營商業。新加坡初開港時,馬來人多于華人,華人約占人口數的1/3;由于華人天性勤勞,英人認爲欲迅速發展新加坡,非仰仗華人不可,于是廣事招徕,華人增加迅速,人口反較馬來人爲多,占3/4,爲東南亞華人人口占大多數的唯一地區。馬來人業農,華人以經商爲主,在新加坡有專供華商開店經營的中國街,有專供華僑居住的中國村。華僑中閩籍居多,根據1947年的統計,閩籍居第一,有289167人,占華僑總人口的39.6%。1957年新加坡母語調查結果顯示,講福建話(閩南語)的華僑占30%,較第二位的潮州話多出13%。
閩籍新加坡華僑華人中,祖籍安溪的爲數不少。安溪人移居新加坡最早是因爲“契約勞工”,英人占領後,由于開發的需要,吸引更多的安溪人移居該地,逐漸形成新加坡華僑社會的安溪社區。安溪社區擁有“安溪會館”,是旅居新加坡安溪籍華僑華人的公益性組織,早于新加坡茶葉出入口商公會注冊成立,會館最初地址在新加坡福建馬車街30號,是一棟三層樓房。
福建安溪是我國著名的烏龍茶之鄉,産茶曆史悠久,制茶技藝精湛,唐宋以來的千年演進中,茶葉品質越來越好,不但産量增加,而且培育出許多新品種。安溪是個山區縣,少有平原可耕種,糧食一向短缺,茶是可外銷的唯一賺錢資源,故民衆很早就在茶的外銷上謀取生路,近代以來,在福州、廈門、泉州、漳州、潮州、汕頭等地開設茶行,進而由航運到台灣。一部分由汕頭經香港出洋,遠銷南洋群島。到1920年,僅新加坡一地就開張十幾家的茶莊。繼後不斷推廣,在馬來亞、印尼、越南、泰國、菲律賓、緬甸等東南亞各國,創立了百余家茶葉專賣店。
安溪人在上述各地能獲得順利發展的主因,乃由于清末民初地方不甯,土匪遍地,一部分先民爲求生存而遠涉重洋謀生,因親友早已分散在南洋各屬落地生根,開基立業。後至者有親朋可依靠,抵後則生活可以無慮。新加坡茶商公會開創之初,租借安溪會館舊址二間屋室,允許會員介紹親朋“借宿”,即合乎此種“傳統”。同時,彼時南洋諸島殖民地政府發現華茶足當熱帶飲料,鼓勵各國商人向中國采辦茶苗植茶。當時荷蘭在印尼,英國在印度、錫蘭、緬甸,法國在越北,所開發之茶園,所種植之茶種,所制茶之員工,可說全部取自安溪、武夷,數量上安溪人最多。加之安溪人族群意識強烈,吃苦耐勞,聰明能幹,故而在南洋各島茶界“一統天下”,由安溪人創立的茶莊茶行林立,傳延數代經營的店鋪商號比比皆是。
鴉片戰爭爆發後,清王朝被迫“五口通商”,開禁海運,得廈門、福州兩大港口開放之便,福建茶葉外貿飛速發展。據海關資料記載,光緒四年(1878)福建茶葉出口達80多萬擔,占當時全國茶葉出口總量的三分之一。福建人素有“下南洋”的傳統,他們臨行之前往往會隨帶家鄉的神明和盛産的茶葉,神明用以作爲移民他鄉的精神支柱,飲茶則是世代生活養成的習慣,等待根子紮穩之後,慢慢地便開始通過返鄉探親和親戚往來的渠道,從老家收購茶葉並轉銷東南亞地區。以安溪鐵觀音爲代表的安溪烏龍茶,被視爲“僑銷茶”,主銷新加坡、菲律賓、泰國、緬甸等地,被華僑們和當地人視爲“奇貨”深受歡迎。
清鹹豐年間(1851-1862),安溪新康裏羅岩鄉(今虎邱鄉羅岩村)林宏德創制“金泰茶”,由新加坡“榮泰號”總經銷。光緒三十一年(1905),新康裏上林東鄉(今虎邱鄉林東村)高銘壬、高銘胞兄弟在新加坡創辦高銘發茶莊,爲新加坡最早的安溪茶號。以後又有不少安溪人在新加坡開辦茶行,其中較爲知名的有顔惠芸的源崇美茶莊、白心正的白三春茶莊、高雲平的高建發茶莊、林本道的林和泰茶莊、張瑞金的張馨美茶莊等。到1927年,安溪人在新加坡創辦的茶莊茶行共有16家,成爲新加坡茶業商界主力。北京大學人類學系教授王銘銘指出,清末民初,“從安溪到廈門,從廈門到南洋,安溪人通過父——子、叔——侄、兄——弟等親屬關系的分支,通過出洋贈禮、回鄉探親等媒介,將安溪深山絕域茶園與南洋廣闊天地的茶道搭建起來。”
成立商團攜手共進
1928年5月3日,震驚中外的“濟南慘案”消息傳到新加坡,獅城華僑一片嘩然。經營茶葉的新加坡華商意識到,他們有必要組織成立一個機構,一方面可以在祖國有危難時迅速組織赈濟款項,一方面可對其他同類經營形成的壟斷進行有效反制。在林和泰、東興棧、張馨美、源崇美等商號的發起和組織下,6月23日,“星洲茶商公會”在新加坡正式成立。刊登在9月25日《南洋商報》的《星洲茶商公會成立宣言》雖沒有明確提及“濟南慘案”之事,但從“近者外悔頻仍,統一實由國貨推銷,萬人一志,今不先不後,恰于次日,茶商公會成立,以鑒外侮之頻仍,以慶統一之實現”等內容可知,公會的開創除了“交換智識、聯絡感情”,還倡導遵循商業正軌,推行“價目公平”,確實是在“外侮”這一背景下,希望通過國貨推銷來實現國家的統一和強大。
成立之初,星洲茶商公會有林和泰、高芳圃、張馨美、金龍泰、高銘發、高建發、林金泰、源崇美等25家會員茶莊,其中安溪籍16家。公會正總理林本道(林和泰茶莊),副總理翁樸誠(東興棧茶莊),財政員張瑞金(張馨美茶莊),查賬員魏清正(茂苑茶莊),庶務員顔受足(源崇美茶莊),議員12人(家)。當時安溪會館已成立5年,由于公會主要發起人是安溪人,他們中有好幾位身兼安溪會館的職員,25家會員茶莊中有16家是安溪人,所以便租借安溪會館二樓兩間屋室作爲辦公地點,以減少經費開支。這兩間屋子實行規範化管理,允許公會會員介紹剛到新加坡謀生,一時沒有落腳點的親朋好友“借宿”,住宿時間以3天爲先限。
隨著來新加坡從事茶葉貿易華僑的日益增多,1939年12月起,星洲茶商公會改名爲“新加坡華僑茶商公會”,這名稱使用至1948年5月底。1948年6月起,又改名稱爲“新加坡華僑茶葉出入口商公會”,沿用至1960年。1959年,新加坡自治邦政府成立,90%的新加坡華僑取得居住國公民權,隨著茶商華僑身份向公民身份的轉變,但又顧忌茶葉從中國運輸來新加坡可能造成的影響,1960年3月至1967年12月,“新加坡華僑茶葉出入口商公會”改名爲“新加坡華人茶葉出入口商公會”。1967年12月27日公會常年會員大會表決決定,公會名稱中“華僑”二字刪去不用,並授權執監委員會辦理,但不知何故,此議未能履行,一直至1979年。1979年2月14日,在公會召開的特別會員大會上,全體會員表決通過改會名爲“新加坡茶葉出入口商公會”(簡稱“新加坡茶商公會”,4月20日新會名獲得新加坡當局批准使用,以後每年4月20日爲周年紀念日。5月5日出版的《南洋商報》對此作了報道,“新加坡茶葉出入口商公會”廣爲外界所知,並一直沿用至今。
20世紀20年代,新加坡茶商公會成立之前,公會許多會員已經建立起商號,有了自己的店面,茶葉經營從“擔子”轉向“鋪子”,爲公會的開創奠定了基礎。盡管有了固定的店面可以經營茶葉,但各商號深知宣傳茶葉的重要性,所以繼續外出推銷、開拓市場,而與之前所不同的是,許多會員已有能力購買汽車,他們在自家汽車的外殼上打出茶葉廣告,走到哪宣傳到哪,大大提升中國茶葉的知名度。1950年9月起,公會通過新加坡“麗的呼聲”廣播,分別用閩南話、潮州話和普通話三種語言,宣傳中國茶文化,10月14日出版的《中興日報》對此做了專題報道。爲了在新加坡普及茶葉知識,公會還專門請人撰寫相關文章刊登在報紙上,以推廣中華茶文化。1951年請畢安撰寫《喝茶的故事》、1952年請玉銘撰寫《漫談茶經》,先後刊登在報紙上,對中國人種茶、喝茶的曆史、茶葉産區、茶葉傳播、茶葉貿易等進行了較爲詳細的梳理.
新加坡茶葉主要依靠從中國、錫蘭等地進口,然後在本地及周邊地區加工、銷售,因此,産茶地的産量、出口政策以及銷售地區的政策等都直接影響到公會同行的利益。二戰期間,福建輸出海外的茶路中斷。爲維護市場穩定,茶商公會出面調控茶價,決定自1940年7月21日起,盒茶每盒不得低于1元以下;箱茶售價每箱不得低于8元以下;自8月1日起,盒茶每盒加價4角,四兩包箱茶每箱加價2元,其他各茶亦酌情加價。此後,20世紀40年代末50年代初、1954年、70年代初,公會又根據福建産區茶葉的豐歉情況,采取實質性措施,及時對銷區進行市場調控,努力規範茶價,防止惡性競爭,並將茶葉成本在《星洲日報》《中興日報》《南洋商報》上公布,引導民衆消費。同時成立市場調查組,對會員茶莊經營的茶葉質量進行監督,如發現會員有銷售劣貨行爲,給予除名處分。
1952年,印尼爲了維護本地商業利益,禁止外茶入口,對公會會員生意影響不小。經公會出面並請中華總商會交涉,印尼准將茶類照常許以入口。1958年,吉隆坡政府准備對進口茶葉提高稅收,公會聞訊大力交涉,維護新馬等地茶商的共同利益。
20世紀80年代,由于茶粉價格上漲,某些茶粉商通過茶粉摻色的辦法牟利,新加坡茶商公會多次聯合吉隆坡、槟城等茶商,多次組織商討如何杜絕茶粉摻色。
1983年,《南洋商報》出版“生活叢書”,由林金泰茶莊林文治(林慶年侄兒)攔寫的《中國茶與功夫品藝》書列入叢書刊行,該書第一次系統介紹中國(福建)工夫茶的起源、品種、産區、品飲式法、市場銷售及品茗條件、方法,對華人飲茶日常習慣及其藝術的傳播不遺余力。林文治祖籍安溪虎邱,虎邱是名茶黃金桂的發源地,對于家鄉名茶,林文治更是傾注熱愛之情,在書中美贊:“羅岩新秀味帶奇,別具風格世上稀。百十年來第一美,同好高興我癡嗜。”對海外華裔漸漸流行的喝咖啡洋茶及其他汽水飲料,林文治憂心忡忡,“這豈非民族文化藝術一大損失?”呼籲發揚光大“老祖宗留給我們的這一份飲藝遺産。”
20世紀八九十年代以來,新加坡茶商公會還經常舉辦與茶葉相關的展覽,主辦“茶與康雅生活”座談會、“中華無我茶會”,舉辦各種茶藝講座,交流生活味。2000年10月、2003年1月,參與組織“亞洲咖啡與茶市場展銷會”,吸引泰國、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尼、越南、柬埔寨等東南亞國家參展,對該地區茶葉市場開拓、茶文化推廣做出重要貢獻。公會還與新加坡中華總商會、新加坡安溪會館、新加坡南洋大學、中國茶葉公司、吉隆坡茶葉公會、槟城茶葉公會等社團組織,有密切的交往,參與地區公益慈善事業建設,在新加坡華人社會中具有很高的影響力。
1959年9月安溪會館遷入新址大坡二馬路與沙峩街交角處的新大廈,經時任公會主席林慶年(林金泰茶莊)與源崇美茶莊顔慧芸提議,又經臨時會員大會決議,公會最終于1960年3月以28000元價格購得安溪會館舊樓,之後重新進行修葺,並將二樓租賃給某公司,而公會辦公地點則搬上三樓。1980年3月,新加坡城市重建局決定征用公會會所,經過3年多的交涉,1983年10月,公會會所最終以31744.64元的賠償價,交給城市重建局。被征用後,起初,公會與岩溪茶行共同辦公,1994年6月,公會主席顔明林與安溪會館談妥,繼續租賃安溪會館一個約爲300平方尺的單元作爲新會所,新會所一部分又租與岩溪茶行作爲辦事處。在分開了近30年後,新加坡茶商公會又與安溪會館走到了起,並且隨著會所的搬遷,岩溪茶行一直與公會同進退。2003年岩溪茶行關閉,因會所被征用失去收租的權利,加上會員月捐和特別捐款減少,已無力支付安溪會館租金的新加坡茶商公會只好又過起“漂泊”的日子。
安溪人勵志傳奇
成立80多年來,新加坡茶商公會人才輩出,成爲當地華人社會的一道風景。篇幅的關系,本文只能在新加坡茶商公會會員茶莊中,擇其一二作個介紹,見證新加坡茶市的興起與繁盛,及華茶拓展東南亞地區之軌迹
林和泰茶莊是公會創會會員之一,其當時代表人林本道擔任公會第一任總理。該商號爲安溪人林本道、林本良兄弟所創辦,總部設在廈門,後在新加坡福建街設立分號,主營茶葉與民信彙款,由于兄弟合作無間,業務蒸蒸日上,獲利甚豐。林本道、林本良過世後,其後世子侄遂將民信彙款業務停辦,專營茶業。林和泰茶莊當年興盛之時,曾制作一批印有茶莊字號的精美紫砂壺,用以贈送前來購茶的茶客。20世紀70年代初,經營林和泰茶莊的林氏子侄轉營他業,茶莊遂停辦。如今,林和泰茶莊已隨著曆史洪流,逐漸變成了記憶,但它當年發起創立星洲茶商公會的輝煌,今天依然爲世人所銘記。
源崇美是祖籍安溪藍田的顔惠芸與安溪西坪友人顔受足、林沙溪三人,于1920年共同創辦的商號,距今已有90多年的曆史。顔惠芸青年時即開始種茶賣茶,當時他所設的商號爲“裕美”。1917年到廈門經銷荼葉時,遇到西坪後格崇泰號林沙溪和園潭源峰號顔受足,三人商議共同裝配茶葉到台灣銷售,後又商議到新加坡開茶行。1920年,三人將安溪茶葉配運到新加坡,並在源峰、崇善、裕美三商號中各取一字,合爲“源崇美”,作爲三人合辦的商號。同年二月初四,源崇美茶莊在新加坡睹間口(即中國街)開業三人合夥一年,但得利甚微,于是大家同意以拈阄法分割商號。結果顔惠芸拈得該阄,遂將店鋪遷址到吉甯街142號,與顔受足聯合經營。1928年星洲茶商公會成立,源崇美加入成爲創會會員。1930年,源崇美經營不見好轉,于是顔受足又退出,由顔惠芸一人獨自經營源崇美。在顔惠芸的苦心奮鬥下,源崇美終于走出低谷,其雙龍標、香黃種及雙獅球商標茶葉開始暢銷南洋各地,源崇美也因此成爲新加坡最著名的茶莊之一。
新加坡《聯合早報》曾刊登一篇《從擔子到鋪子》的文章,專門介紹家傳奇茶莊的故事,說的是,當新加坡還是個殖民地時,有位來自中國福建安溪的年輕人叫白金讴,每天都挑著裝滿茶葉的擔子在大街小巷叫賣,後來,年輕人憑著一股沖勁和力量把擔子搬進了鋪子,在摩士街3號創立了“白新春”茶行。茶莊創立于1925年,而1925年時值牛年,故白金讴又素有“牛頭哥”的綽號,所以舉凡商號名稱和商標設計均圍繞著“牛”展開,複因每到春節家家戶戶都懸挂著春牛圖,茶樹也是在春天開始生長,商號最終取名“白新春”,另用“牧童吹笛橫坐在春牛背上”或“春牛圖”構成“白新春茶莊”商標。從1925年至今,白新春幾經拓展、壯大,白家經營者一脈相承已曆四代,但茶莊的經營理念一直沒變,茶葉質量沒變,包裝沒變,“安溪佛手神”“武夷岩山水仙王”“黃金桂奇種”“安溪觀音王”依然熱銷滋潤著新加坡愛茶人的心田。
回溯曆史,特別要提及一位傑出的安溪人林慶年。從1928年公會成立到1968年,林慶年共擔任二十一屆執委會主席(第一至第十一屆稱“正總理”),與他一同進入曆屆職委表的是林氏家族的林金泰茶莊。
原籍安溪縣虎邱鄉羅岩村的林慶年,清光緒十九年(1893)出生在安溪一個茶商家庭。曾祖父林宏德是一位傑出的制茶能手,焙制的“金泰茶”名揚海內外。祖父林霁峰繼承父業,從事茶葉生産、銷售。父親林書國是晚清舉人,富有文墨,曾在家鄉辦團練,維護鄉裏安甯。叔父林詩國,秉承家傳,對茶葉的種植、焙制、品評、銷售均研究有成,被譽爲傑出的茶葉專家。嗣後在廈門開設林金泰茶行,茶葉遠銷星、馬一帶。
1924年,林詩國在廈門創辦的林金泰茶行規模不斷擴大,業務日見繁忙,而在南洋代理銷售金泰茶的榮泰茶行發生股東拆股,影響金泰茶在南洋的銷售業務。林詩國有意派林慶年前往吉隆坡和新加坡開辟茶葉新市場,其時北京大學畢業回鄉的林慶年正遭民團挫折,對國內政局感到灰心,遂按其叔林詩國的安排,前往吉隆坡創辦林金泰茶莊。次年又在新加坡設立總行,以經營茶葉爲主,兼營彙兌業。
經商的同時,林慶年積極參加社會活動,尤熱心于當地公益事業,特別是推進華文教育,首倡在華校采用普通話教育,倡議在中小學實行會考制度,把鄉村私塾合並改建成新式小學,協助解決辦學經費。1930年,林慶年擔任新加坡華商銀行董事,與李俊承、李光前並力敦促和豐、華僑、華商三家銀行合並,增強經濟實力,幫助閩籍華僑渡過世界經濟危機。抗日戰爭爆發後,林慶年積極捐款支持祖國抗戰,倡組平社劇團,自任團長,爲南僑籌赈總會籌集捐款舉行義演。林慶年“有功民族之舉”,成爲新加坡衆望所歸的僑領之一。1933年至1937年當選爲新加坡中華商會劇會長、會長;1934年起,任新加坡安溪會館第常委、常務主席。1936年被推選爲參加南京國民大會的南洋華僑四代表之一。1937年5月,出任國民政府僑務委員會副委員長。1955年以後曆任新加坡中華總商會會長等。林慶年擔任新加坡茶商公會主席期間,提出“件捐報效”辦法,極大地擴充了公會經費,購置了會所。
茶是東南亞華人生活的必需品,是地區發展的經濟要素、戰略物資,在東南亞地區發展進程中,新加坡茶商公會是一個重要推手,務實的公會茶商,則是新加坡乃至東南亞曆史發展的先驅人物。閱讀曆史,讓我們對華人移民海外的開創意識和力求改變的勇氣,表達一份由衷的敬意。
來源:泉南書院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商務合作微信:wckwzz QQ: 1105601936
戳一下 2019好運相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