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東南亞新馬之爭
新加坡和馬來西亞之間作爲一衣帶水的鄰國,近年來卻大小摩擦不斷,甚至一度接近軍事對抗的臨界點。這裏面既有兩國曆史恩怨遺留的前因,更有現實利益爭奪的後果。
共造大國夢,奈何兩不知;紛爭時時擾,國分交情散
二戰之後,曾經的英法西等殖民帝國都元氣大傷,他們分布在世界各地的殖民地紛紛宣布獨立,新加坡和馬來西亞也在此列。1961年5月,馬來亞開國領袖東姑阿都拉曼提出了想把馬來亞、新加坡、文萊、砂撈越和北婆羅洲聯合起來組成大馬來西亞的方案。對此,時任新加坡總理李光耀決定舉行全民投票,最後71%的人投了贊成票。于是在1963年9月,新加坡脫離了英國的統治正式加入馬來西亞。
新加坡國父李光耀一生縮影
在新馬合並後,新加坡和大大馬府對治國方針有著極爲不同的看法。李光耀爲首的新加坡政府願意加入大馬,主要原因是想利用大馬的水電資源,依靠國家龐大的市場發展經濟,然而合並之後,中央政府懼怕市場開放後,國家的經濟中心將從吉隆坡轉移到新加坡,所以遲遲不肯對新加坡開放本地市場,還要求新加坡繳納高昂的稅收和財政收入,爲此雙方矛盾不斷。
其次,李光耀提倡‘’馬來西亞人的馬來西亞‘’,而東姑阿杜拉曼提倡的是‘’馬來人的馬來西亞‘’,在馬來西亞,馬來人是一等人,其他如華人、印度人都是二等人,馬來人在經濟和社會福利上享有特殊優待和權利,而這種種族歧視是李光耀所不能接受的,而大馬政府也對李光耀挑戰馬來人特權極其不滿。
華人與馬來人在宗教、文化、語言、文字、風俗、飲食等多方面都大不相同
1964年9月,由于印尼特務的挑撥離間,新加坡發生了嚴重的種族暴亂。“馬來人至上”引發的矛盾也再次爆發出來,非馬來人的政黨都公開表示反對“種族主義”的信條。時任首相東姑阿都拉曼擔心華人會主宰馬來西亞的政治及經濟環境,他認爲,解決兩個族群沖突的最好辦法就是將以華人爲主體的新加坡獨立出去,以保證馬來族的統治。于是,以巫統爲首的執政聯盟在國會緊急通過修改憲法,以126票贊成、0票反對將新加坡驅逐出馬來西亞。
1965年8月7日,李光耀在馬來西亞分離協議簽署儀式上落淚
1965年,新加坡在萬般無奈之下再次宣布獨立,建立了新加坡共和國。作爲一個彈丸之地,新加坡連水電供應都無法自給自足,更不用說解決200萬人民的衣食住行了。而更嚴重的是脫離大馬後,大馬政府逐步限制了對新加坡的能源和糧食供應,要資源沒資源,要財力沒財力,可以說,當時的新加坡舉國上下都面臨生死關頭,全世界都對這個小國能否延續下去表示疑問。而這也是新馬雙方的曆史恩怨之一。
1965年新加坡獨立後加入了英聯邦,圖爲李光耀觐見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
困境中的新加坡,在偉大領導人李光耀的帶領下,靠著勤奮的打拼和卓越的外交,新加坡人民的集體危機感也成爲創造經濟奇迹的原動力,最終,新加坡還是找到了出路!一方面以互利共贏的政策吸引外資,另一方面,政府設立的經濟發展局致力于實行國家經濟發展方針,重視制造業,裕廊工業區正式成立,並在加冷、大巴窯等地建立輕工業基地。最重要的是,利用自身地理優勢,扼守馬六甲海峽,建立起優質的港口,賺取了巨大的財富。
亞洲四小龍是戰後世界經濟騰飛的代表
新加坡憑此,國家得到了飛速發展,造就了讓全世界矚目的經濟逆襲,人均GDP十倍于馬來西亞,成爲東南亞最富裕的國家。與此同時,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得到大幅度提高,住房、教育、交通等問題都得到解決。新加坡也是亞洲繼日本之後的第二個發達國家。
對于新加坡巨大的發展成就,大馬政府始終耿耿于懷,雖然新加坡後來兩次提出重新加入馬來西亞,要求只有一點:‘’取消馬來人特權,實現種族平等‘’,然而兩次申請都被大馬政府斷然拒絕。
沒能回歸馬來西亞,是李光耀終身的遺憾。
2015年3月23日,李光耀逝世,代表著新加坡一個時代的結束。圖爲李光耀葬禮日,數萬新加坡民衆冒雨送行
天然好地理,星島占先機;大馬謀突破,競爭不可免
刨去兩國的曆史恩怨,我們再從地理上分析一下。新加坡由于優越的地理位置,多年來一直是重要的國際貿易港,是東亞、東南亞地區最重要的貨物集散地,馬來西亞也曾長期通過新加坡進出口貨物,占馬來西亞全國進出口貿易額的比例一度達到90%,爲了擺脫對新加坡的依賴,大馬政府積極進行自身的港口建設,如今已成爲國際大港的巴生港便是其一,但面對新加坡港的競爭,大馬始終處于下風,直到皇京港的出現!
皇京港響應中國一帶一路倡議,並由中國助建海港
皇京港預計在2025年全部完工,屆時中國的海運船只將首先入駐,預計馬六甲海峽60%的貨物將從新加坡轉移到皇京港,這將對新加坡的港口經濟造成巨大損失
島礁存爭議,大國爭望眼;領海起紛爭,全靠比氣勢
新加坡和馬來西亞之間存在領土問題,兩國爲了解決爭端,也曾做過相應努力,比如把領土矛盾提交海牙國際法院進行裁決,然而在國際角力達成的結果下,三座島礁“白礁、中岩礁和南礁”,其中白礁被判給了新加坡,中岩礁則給了馬來西亞,但南礁則給出了一個模棱兩可的說法“南礁坐落在哪國領海裏面就屬于哪國”。如此模糊不清和草率的判決,自然導致新馬兩國積怨更深。
2017年,美國海軍“約翰·S·麥凱恩”號導彈驅逐艦在白礁附近海域與一艘商船相撞,受損嚴重,10名艦員失蹤。隨後參與搜救的新加坡、馬來西亞都表示,相撞事件發生在本國領海,這次事件將兩國的領土爭議徹底推到了台面上。
我們可以看到,2018年,馬來西亞就兩國空域和海洋爭端問題對新加坡發出抗議書,宣布將會逐步收回柔佛南部空域的管理權,以及相關島礁所有權。這一下就點燃了新加坡的怒火,所以就有了新加坡國防部發布總動員令,並舉行盛大實彈軍事演習。
作爲回應,馬來西亞政府則多次派遣船只進入新加坡海域,數艘海面艦艇開至柔佛海域,同時再次提出,要把馬來西亞供應給新加坡的淡水價格提升十倍。
看到雙方如此劍拔弩張,真的會打起來嗎?
我看不會!
首先,新加坡國土面積狹小,沒有戰略縱深,馬來西亞現有的導彈和火箭筒可以對新加坡進行全面覆蓋,一旦發生戰爭將對新加坡造成致命性打擊,即使新加坡有著強于馬來西亞的軍事實力,但仍不會輕啓戰端,更多的還是震懾。
李顯龍面對父親李光耀當年的老對手馬哈蒂爾,不知是否會青出于藍?
其次,盡管新加坡經濟總量超過馬來西亞,但是領土面積僅有719平方公裏,面對擁有33萬平方公裏領土、3100萬人口的馬來西亞,很難取得長期優勢。何況新加坡糧食、淡水、能源都不能自給,大量依賴馬來西亞和印尼進口,一旦資源供應被封鎖,很容易被馬來西亞拖垮。
再次,同爲東盟成員國,東盟自然不願意看到兩國發生軍事沖突。如果兩國有發生軍事沖突的迹象,東盟各國必然出面調停。
最後,還是我常說的那句話,當今世界,任何國際事務都離不開美國。新加坡和馬來西亞都屬于美國的准盟友國家,同時馬六甲海峽也是世界最重要的貿易通道之一,包括美國及其盟友在內的世界貿易大國每時每刻都有無數貨物通過這裏集散,而新馬兩國爭端焦點跟美國的根本利益完全搭不上邊,美國不論出于什麽目的,都不會輕易讓這裏發生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