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麽身邊越來越多的人用微信的朋友圈?
爲什麽身邊越來越多的人用微信的朋友圈?
另外,朋友圈會在多大程度上,搶占用戶使用微博的時間?
新加坡網友 @胡揚 答案:
微信朋友圈的本質,拆開來看,就是“一個行爲,兩個基本訴求”。一個行爲是曬,兩個基本訴求是刷存在感和優越感。
個人觀點是,優越感其實是存在感的另一種進化模式,但是無妨分開,以方便下面的解釋。
在這兩個基本訴求之下,有幾種形式上的分類,看看你的朋友圈都被哪些人占領了高地:
曬日常生活:
我吃了什麽?做了什麽?玩了什麽?在哪?和誰?什麽時候?
隨時隨地,我需要你看到我,我需要你知道我,你點贊我知道你關注了我,你不點贊但你刷開朋友圈時也忽略不了我。
“考試來了,複習壓力大,不開心。”
“脖楞蓋兒磕馬路牙子上卡禿噜皮,賊拉疼,大老爺們哭得嗷嗷的,求關心。”
“晚飯後散步,月色真美,清涼如水——咦,那對狗男女在做什麽!”
——曬存在感是也。
“某某總來我們校演講了,小肚腩好帥好有型!”
“Party結束了,一瓶的拉斐紅酒吐了大半,可惜了。”
“早上在被窩裏睡得正香被某某明星叫醒了,丫還不穿衣服惡心我。”
——曬優越感是也。
曬身份標簽:
我對某類事件是什麽觀點?我的工作是什麽?我的業余愛好是什麽?我的專長是什麽?
我就是我,是顔色不一樣的煙火;天空海闊,要做最堅強的屏模。會彈琴的碼農手如落珠,戴眼鏡的工科男一手構圖一手寫下哀傷如斯的詩句,同屋的乖乖女轉身煙熏殺馬特,手持刀鏟的我也可是是個技法娴熟的暖廚男。
曬美食的我是個吃貨,曬旅遊的我是個驢友,曬西藏的我是個文青,曬仁波切的我是個密宗入門弟子——所謂四大佛教聖地,山西五台山、浙江普陀山、四川峨眉山、微信朋友圈。
“無論她有多少錯、在她流淚的那一刻就是我錯了。”——找老公就要找孫紅雷這樣的。
“我不在乎輸贏,我只是認真。”——老羅說的好,這年頭像老羅這麽有誠信的人太少了。
“我從來不會讓老婆生隔夜氣,就算有時候我覺得自己有道理,也會硬忍下來,承認是我的錯,男人如果跟女人斤斤計較,那就太沒勁了。”——姐妹們,要嫁就嫁這樣的男人!(神馬?這他麽是文章說的……)
借助道具暗示我的身份,借助互動展現我的標簽,借助權威傳達我的觀點——我的朋友圈我做主。
曬八卦爆點:
阿裏巴巴赴美上市,鋒菲戀再續前緣,習總開展文藝座談,高女神終披婚紗。——八竿子打不著的事兒我也要說道個一兩句,你雖然看不到我,但是哪哪都有我,這就是《參與感》,這就是粉絲經濟。
曬折扣笑話:
“門口賣拖鞋的大媽,真是個冷豔的女子啊。我問她拖鞋多少錢一雙?她說20。我說10塊行嗎?她說行,你要左腳還是右腳。”——大熊貢獻
“今天看到的最逗的新聞:重陽節多地突擊敬老,敬老院老人一天被多次洗腳。”——大熊貢獻
“今天最逗的一件事,跟同事看電影,他一個小時沒接他媽電話,他媽賊有招,打了4008六個1,全國客服找到他們總監,他們總監找到他們高經,他們高經調動各部門,最後找到了他。求我媽別效仿!”——大熊貢獻
(難道我朋友圈的逗逼只此一人?!)
“北美航班飛國內巨折!”
“知乎有哪些讓你驚豔的答案?”
“某某公司紅包快來搶!”
雖然也被你們刷屏,但是真心熱愛你們的貢獻,雖然時常默默不點贊,但是時常偷偷就收藏了。
曬代購軟廣:
明明就是不屬于朋友圈的存在啊!地球是很危險滴,還是快回火星吧!
說完微信朋友圈裏各類生態物種,我們來說說微信朋友圈和新浪微博的關系。
微信朋友圈的崛起對新浪微博流量的下滑起著決定性作用,要理解個中道理,先看下面這個公式:
Senseof Fulfillment= No.s of “Like”×Closeness²(允許我含情脈脈的裝逼——這公式沒有?不可能,愛因斯坦大大說的啊)
滿足感=點贊數×親密度²
(敬告:此公式不適用于在子女朋友圈中各種點贊的父母們,父母的公式是這個:
囧=(點贊+留言+轉發)×親密度^100)
一千個僵屍粉的留言不如女神的輕輕一贊,女神贊了之後我好開心好激動,咦?怎麽大家都沒有反應,原來他們都不認識我的女神。怎麽辦?必須創立一個有我和女神共同好友的社交圈。是你是你就是你,我的微信朋友圈。
一方點贊,八方來看,女神入懷豈可無人矚目,頂戴花翎且待衆人來贊!
其次,微博和QQ的興起是借助互聯網PC端的崛起,但是隨著用戶人群將消耗的休閑時間逐漸從PC端轉向移動端,基于移動端開發、用戶體驗更好的微信無疑成了首選。
同一條信息,我願意展現給一群不認識的陌生人看還是希望能更有效地展現給朋友們看?時間有限時,無疑後者更有吸引力。
微博,定義了人與陌生人之間的距離;微信,定義了人與朋友之間的距離;陌陌,定義了人與人之間的無距離。
最後,隨著大量社交型和社區型應用的湧現,有限的時間資源必然要進行選擇性分配,天涯是基于八卦的社群,豆瓣是基于興趣的社群,知乎是基于智識的社群——在有限的時間內我究竟要從哪裏獲得更有效或者更有意思的信息?比起微博各路大神不知所以的狀態分享,朋友圈內的分享似乎更接地氣。
在朋友圈之內,未發狀態前,心裏早就藏了朋友們無數雙暗處的眼睛,每條狀態,雖不是三思後行,也必定不敢大意,唯恐被人暗中罵了SB。大家彼此掣肘,總使得微信朋友圈內容分享質量略高良莠不齊的微博一鬥。
最最後,也是最最重要的一點。微信作爲擁有過億用戶的即時通訊應用,膽敢把用戶們往社交網絡平台上面引,也是基于中國用戶特有的使用習慣。
從Facebook, Whatsapp,到Twitter, Instagram, Tumblr,每種應用說出它的名字便能明確知道其功能。到底是由于外國人傻不會跨界?還是人家壓根不願跨界?
由于東西方哲學的不同,東方人更偏向統合,偏向整體思維,希望用一條道理能夠解釋萬物萬法,一個應用能夠解決所有需求。其次,由于中國人社會一直有情大于理的傾向,潛移默化下,使得中國人對界限的敏感度非常模糊。外國人活在一個規矩的世界中,便會覺得這個應用就是幹這個用的,我的另一個需求當然用其他應用來解決;中國人卻對種種條條框框並不敏感,因此並沒有像外國人那種潛意識中的分類強迫症,微信的出現填補了我們方方面面的需求,而微信的崛起也是本土化社交媒體的一次值得關注的勝利。
歡迎關注作者知乎:http://www.zhihu.com/people/hu-yang-67-73
(感謝作者胡揚的原創投稿。如果您也想在新加坡眼平台上分享您的文章或言論,歡迎投稿至[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