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丹旭 報道
財政部長王瑞傑今年8月22日銷假辦公後,把工作重點放在未來經濟委員會事宜,並爲明年財政預算案做准備。他上星期二接受《聯合早報》和《海峽時報》聯合訪問時,除了談及中風後的康複曆程,也暢談未來經濟委員會的工作,以及他對經濟挑戰、國人擔憂飯碗等問題的看法。
以下是王瑞傑訪談的部分摘要:
■你養病期間世界發生了不少改變,哪些局勢令你擔憂?
我不認爲是負面的擔憂,但我們的確面對一些新挑戰,例如全球恐怖主義威脅。養病期間我有較多時間看電視、閱讀報紙。我想我們須繼續關注安保問題,留意區域和全球發生了什麽。
各個機構已展開合作,團結新加坡人,這讓人鼓舞,無論是最新的全國保家安民計劃(SG Secure),還是我們在促進種族、宗教互信方面做出的努力。我想只要我們提早做准備、不斷努力,就能在更有利的情況下應對這些挑戰。
在經濟方面,上一次檢討是副總理尚達曼領導的經濟戰略委員會(于2009年成立),該委員會在2010年發布報告;李顯龍總理也曾在2001年領導經濟檢討委員會。
進行這些工作都有好處,能把大家聚集起來,從員工到工會再到中小企業,從大型企業到經濟機構,大家對經濟如何改變、如何影響我們都有看法。通過集思廣益,我們能對所面對的挑戰達成共識,也能更好地尋找方向,找出需要做些什麽。
■目前的經濟面對哪些挑戰?
全球經濟正經曆重要的結構性改變。中國在轉型,中國經濟規模如今在全球位居第二,它與亞洲和世界有深遠的聯系。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後,中國的決策者決定讓經濟從以投資和出口爲主導,轉型至更可持續的增長領域,希望發展消費和服務業,並在國內刺激這些經濟活動。
美國大選剛過,新的政策也存在未知數,未來幾個月才能看得出走向。美國經濟也在經曆重要的結構性轉變,我們都得考慮在內。
另一個例子是數碼趨勢。無論是作爲一個行業本身,還是它對其他行業的影響,資訊科技都變得越來越重要。電子商務是明顯的例子,優步、Grab也是。它們有能力改變很多行業,因此掌握和使用這項工具很重要。
好消息是,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等機構依然看好亞洲。亞洲經濟體很可能保持良好的增長,無論是中國、印度、亞細安。我們必須思考,如何搭上亞洲增長的順風車。
■就新加坡如何應對挑戰,繼續取得增長的問題,未來經濟委員會做了哪些層面的討論?
我們必須建立新的能力。首先是提升個人能力,如果國人有精深技能和更創新的思維,就會繼續蒸蒸日上。如果看我們的教育制度和在這方面的投入,我們的起點很好。
第二個領域是加強企業能力。我們的企業是否具競爭力,有沒有創業精神,是否有創意,能否滿足新市場的需求,他們能做些什麽?
第三個領域是政府和企業協作。我們一直有良好的勞資政關系,經濟機構爲企業和員工培訓提供支持。無論是技能創前程還是科研發展,我們都應思考如何更好地合作。
我們一方面須尋找新機遇,另一方面也得建立新的能力,以便繼續取得成功。而這意味著,若要更上一層樓,我們得下不少功夫。
■現在不少國人擔心飯碗,你如何看待這樣的焦慮?
我了解新加坡人對工作的焦慮,特別是經濟放緩,一些領域正在裁員。新加坡人的擔憂說明我們認真看待問題,希望未雨綢缪,問題是如何相互扶持做出改變。
要改變並不容易,但只要政府提供一個支援架構,員工之間以及員工與雇主間也相互合作支持,我想我們是做得到的。
如果看個別行業,五年至十年,行業內的工作性質就會改變;如果看整個經濟,一些行業會增長較快,提供更多機會,問題是我們如何過渡。
從工藝教育學院、理工學院和大學畢業的年輕人,我們得確保他們離開校園後擁有適當的技能和基礎,能爲經濟作出貢獻。
不過我們要做的是超越這一點。一些行業的表現會比另一些好,有的會擴張,有的則會萎縮,這意味著一些員工得轉行。在這方面,我們須以一些措施協助受影響的國人過渡到另一份工作。我也希望企業會盡一分力。
政府在今年的預算案提出産業轉型計劃,想法就是要幫助每個行業轉變,這是促成企業、員工、政府機構合作的好方法,促使大家仔細研究個別行業,看需要做些什麽,如何相互合作,因爲這不是單一方面努力就能辦成的事。
一些領域則是全新的,因爲科技和全球競爭會改變行業本質。全新的領域出現後,我們得決定它是否是新加坡的強項,我們是否應該追求發展這些領域。如果是的話,我們就要建立那樣的能力。
簡而言之,我們需要轉型,把焦慮轉變成行動,爲未來做好准備。
我們必須建立新的能力。首先是提升個人能力,如果國人有精深技能和更創新的思維,就會繼續蒸蒸日上。如果看我們的教育制度和在這方面的投入,我們的起點很好。
無論是作爲一個行業本身,還是它對其他行業的影響,資訊科技都變得越來越重要。它們有能力改變很多行業,因此掌握和使用這項工具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