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雷太極書院張晉僖老師與李玉儉老師
一.習練太極拳一定要兩條腿走路:一是行功走架;二是推手。
」行功」就是同一個動作的反覆練習。照此方法練習,身體任一部位的不適或氣息不順,都可以得到及時的糾正。這樣不斷按照太極拳的要領去檢驗、去糾正.方可功夫上身。
」走架」則是按照一定的編排順序練一套拳,並要求在不斷的動作變換(肢體方位與角度的變化)中,也能做到拳論要求的虛領頂勁、沉肩墜肘,含胸拔背、鬆腰松胯等以至達到用肢體語言表達太極拳內涵。
「推手」是對「行功走架」的檢驗.用來檢驗在對抗狀態中.你是否在按拳論的要求練拳。至於推手,只有按照不丟不頂、捨己從人、引進落空合即出的原則,方可去掉身上的僵力而成為太極的勁,從而達到「由著熟而漸悟懂勁」的境界。
故練太極拳,走架和推手要同步進行。不推手難以領會太極拳真正內涵;不推手等於在片面地練習太極拳,也可說不是真正的練太極拳。
正雷太極書院張晉僖老師授課中
二.推手是太極拳技擊的中間過程,是師門之間的訓練方法,而不是目的。
與朋友推手是一種技藝的交流.更能體現武德的高低。高手推手只要用意念把對方勁路鎖住即可,輸方可體會到而旁觀者渾然不知。
推手要做到不丟不頂,就是與對方零距離接觸.相互找對方的力點.而又不給對方力點。推手不是論輸贏.而是為了找自己的缺陷和不足。
推手時全身要松得乾乾淨淨.對方與你搭手要讓對方感到只能摸到你的衣服上,只要用力就像推到布簾上一樣要落空:時時讓對方感到前面是一個坑,不小心就要掉進去,這就是「一羽不能加」。
與人搭手時「皮毛要攻,肌骨要松」,對方有力我亦有力而力在先.不先不後.如泉湧出,用彈簧勁將對方抖出,這就是「蠅蟲不能落」。
發勁時盡量做到全身不掛力,起碼要力不上肩,全身松透.虛領頂勁.做到聽、懂、化、拿、發一氣呵成,要捨己從人,不丟不頂,才能發人於無意。
走化初時要用動作化.而後用身法化.最後達到意化.這就是要經歷招熟、懂勁和神明各階段.才能做到化人於無形。
練拳架是為技擊服務,推手是檢驗拳架。但目的均為養生。松.依次穿堂登雅室.沉,更從門內入高階。
正雷太極書院張晉僖老師與陳高興
三、古人云「理憑力壯,力憑理伸,故不可一日不講理,不可一日不培力」,也就是我們現在所講的理論與實踐相結合。
練太極拳.有些人空講理論而不練拳,或是鍾情於解釋先人哲師的經典論著.其實質恐怕無非是翻譯了一篇古文論著而已.或許他自己還沒有搞懂其中的道理。而另一些人則是終日埋頭苦練,偶爾也看幾篇太極拳方面的文章,但是他們只是在重複做僵硬的動作.或是輕飄飄的做太極操,雖練數年卻收效甚微,乃至苦練數十年也無法入門.其中的道理恐十白是因為他們是在盲練。
所以我認為練太極拳一定要兩手都抓.用拳理指導練拳、推手、技擊:並通過實踐進一步理解拳理。這樣不斷地在老師(包括一字之師)的正確指導下反復體會,才會逐漸把太極功夫練到身上。
四、「皮毛要攻,肌骨要松」是我們太極拳習練者常講的口頭禪,但仁者見仁.智者見智,體會各異。
「皮毛要攻」就是進攻,但皮毛怎麼進攻呢?在練拳和推手中要求」其根在腳,發於腿,主宰於腰.形於手指,由腳而腿而腰.總須完整一氣」。我的理解是:並不是用力蹬腳,從而至腿、至胯、至腰、至臂用力把人僵硬的推出去,而是全身松透、沉於湧泉.再節節放鬆把勁送出去。例如「掤」,手臂上要全部放鬆,絲毫不用力,好像只是手臂的汗毛和皮膚在前進;下「按」也是一樣.把意念放到手心和前臂的內側.也就是陰面.由皮毛引導,後面則鬆開手、肘、肩、腰、跨,腳底要均衡的落在地面上,目光專注所按的方向,前引後送,好像只是皮毛在進攻。實際上是鬆開肌骨.節節貫穿,「形之於手「手上毫不著力,不是用手上的力把人拿住,實際上手上有力不是「拿」,」拿」是用意念把對方的勁路鎖住,手只是擺了個樣子而已,是通過手上的皮毛把意念送到對方身上而拿住他的勁.使對方不得機方可達到把人發出丈外而對方受力部毫無痛感。這也說明這不是用肌肉和骨骼的力把人打出去的,而是肌骨節節鬆開對方才感覺是挨著皮毛而出。
五.何為「左重則左虛,右重則右杳」?
很多人對此言的解釋為:「對方從左方用力攻來,我左方虛而化之,虛而引之不與頂抗.使來力落空:如對方從右方用力來攻,則我右方虛而化之,虛而引之.也不與頂抗.使來力落空。這就是不犯雙重之病。」但在行功走架和推手中我體會到,這裡的「虛」和「杳」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在太極拳論這樣精闢的論文中不會出現重複的話。這裡的左和右不是簡單的指左面來怎麼處理.右面來怎麼處理,而是指兩種不同的情況以及兩種不同的處理方法。」虛」指的是「化」;「杳」指的是「走」,合起來就是「走化」。「化」是對方挨我身體時,接觸的外表面不動.而裡面通過意念松沉,轉移對方的作用力,就是用我的面接對方的點.再移點不移面,讓對方只能摸到我的皮毛,而不把他的手或任何接觸我的部位與我分開(再通過對方的手,將我的勁作用到對方身上,將其發出,此處不做詳細討論),這就是我們講的化人於無形,有些學者也講為「內化」或「意化」。「杳」則是「沒有了」。對方要打我而找不到我.對方手放我身上,我通過身法的變化或步法的移動讓對方落空。太極拳分陰陽,在這裡的體現是.「化」看不見.是陰;「走」看的見.是陽。二者兼備,是太極拳等內家拳所獨有的。而大部分其他拳都是「陽」,用看的見的招法讓對方落空。當然.這也是非常好非常實用的。
正雷太極書院張晉僖老師授課中
六、何為「一羽不能加,蠅蟲不能落」?
我的理解是「一羽不能加」是在推手中與對方不丟不頂,接觸點零距離接觸,毫不接對方的力點。古人用羽毛來形容就是對方只有羽毛那麼大的力也不讓他作用到我的身上。當然這只是比喻,在推手時要捨己從人,這還要看平時推手的功夫,要有非常好的懂勁功夫,只有從人才能做到不頂.也就是從人己不難。但羽毛落到你的身上你能感覺到這只是能聽’瞳他的勁,每個人的懂勁水平不同,好像我們計量重的」磅」,汽車磅誤差可能是幾十公斤,我們市場上的小磅誤差可能是幾十克.電子磅誤差則只有幾克.而精度很高的天平誤差則更小。所以我理解「一羽不能加」就是通過推手慢慢達到電子磅的靈敏度.只有幾克的力加在我們身上也能感覺到,對方的力作用到我們身上,我要全身松得乾乾淨淨,也就是全身透空(這裡只是理想的假設),讓對方只能摸到你的衣服上,再加力就好像推到布簾上一樣要落空.這些講的都是不頂。
而蠅蟲不能落則是當對方的力作用到我時.就好像突然有一個可怕的毛蟲掉到我的臂上,我無意識的也就是本能的一緊張,把它抖出去.就是發人於無意。這個動作也好像我們無意碰到點著的菸頭.突然把它彈出去。古人云」打人好比火燒身」,拳論中有句話「於彼勁將出未發之際,我勁已接入彼勁,恰好不後不先,如皮燃火,如泉湧出「 。所以「蠅蟲不能落」是對方的力作用到我時,我絲毫不頂而是用彈抖勁毫不費力像彈蟲子一樣把對方彈出去。在遇到對方突然襲擊時下意識的一動.可能這就是用意不用力吧。太極拳的文化太深了.有些是只可意會不能言傳.不是不講,而是非筆墨可以形容。
總的來講.「一羽不能加」是不丟不頂,「蠅蟲不能落」是只要發現對方有一點頂就把對方彈抖出去。
七.站樁是靜止狀態下的松沉。
初學太極拳因為學的動作少,下部也不穩,老師就讓先站樁.我看到好多人站樁都是很僵硬地立在那裡,就好像一根木頭樁一樣,這不是他們的過而錯在老師。太極拳的站樁要領同練拳一樣,是要從頭到足都有講究。頭要虛領頂勁。這裡的「頂」不是動詞,不是讓你真的用力頂,而是虛虛領住.就是像提住一件衣服一樣.領在那裡。肩要沉.不是讓你用力放下肩,而是腋下鬆開,才會力不上肩,肘要墜就是像吊住一樣:繩子一斷就會掉下來。含胸拔背是把氣送到丹田,也可以放到整個腹內(這裡的「氣」不是指呼吸的氣,呼吸的氣只能在肺部),不要想胸背.讓胸背的每一個點都下沉.你想哪裡哪裡就緊就實。鬆腰松胯是把意引到湧泉或更下面,讓腳不是踩在地上.而是鬆鬆的落到地上。每一點的壓強都相等(在這裡只是要求)就像站在草地或鬆軟的沙地上一樣。其目的就是松沉。這是練習靜止狀態下的一種鬆沉。
拳架是運動狀態下的松沉。在走拳架時要做到節節放鬆,由有意放鬆達到無意成剛。要領同站樁一樣。有些人在演練時為了表現出很有功夫而給人一種特別裝樣的感覺.是沒有必要的.更不會功夫上身。我們練拳是在練自己,不僅僅是為了表演為了比賽,練拳架也是我們雙修的過程,是用肢體語言表現我們的內心世界。是太極拳中的美學。若用這種心態和傳統的要求去做比賽成績會更好。古人練拳架的真正目的是為推手和技擊服務.但我們最終目的還是為了健身養性。
推手則是在對抗狀態下的松沉。在推手中講的最多的是不丟不頂、捨己從人、用意不用力。如果全身僵硬則是非丟即頂,用力不用意。更談不上捨己從人了。只有通過長年累月的在松沉狀態下的推手訓練.在推手中寧可跌出去也不頂.慢慢地才會全身透空、毫不掛力,松沉得讓人摸不著。彼意剛觸我皮毛.我意已入彼骨髓。這樣才會漸悟懂勁。
所以.在靜止狀態下、運動過程中、對抗接觸中都要求松、求沉、求靜,以達到太極拳之完美境界。我們練太極拳不是簡單地把其看做一種武術.天天談鬥論打,把自己降級為一介武夫,而是要作為一種文化來研究,來修養,最終目的是要達到延年益壽不老春。
更多運動相關知識,請多多關注粉絲團「運動大聯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