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媽媽是超人》中,有段黃聖依兒子安迪和鄧莎兒子大麟子的對比特別有意思。
幼升小考試中,老師問安迪:“假如你現在在排隊,你的前面排了7個人,後面排了6個人,那這個隊伍一共有幾個人?”
安迪說:14個。
“那假如昨天最低氣溫是零下2度,最高氣溫是7度,那麽昨天的溫差是幾度?”安迪回答說:9度。
反觀大麟子,卻只能慌張的數手指。
安迪和大麟子僅一歲之差,面對同樣類型的問題,卻表現如此不同,正是思維能力上的差異。
思維能力是什麽?很多家長可能會說,不就是會做題嗎。
還真不是這些,我們常常能看到,差不多大的兩個孩子,但做事說話的方式完全不一樣:
有的孩子說話井井有條,一件事很容易就說明白了,有的孩子卻半天說不清;
有的孩子外出旅行自己就能整理好必需品,有的孩子卻連家裏自己的玩具都找不到;
有的孩子遇到事情時,總是能自己找到最佳辦法解決,有的孩子只會搞的一團亂最後哭著找爸媽。
這才是思維能力的體現。它是理解力、分析力、比較力、概括力、推理力、論證力、判斷力等等。
思維能力可以幫助孩子找到問題的關鍵,讓困難迎刃而解。擁有良好思維能力的人,不僅學習更加高效,在生活上也更突出。
我們常說某個孩子很聰明,其實就是在說那個孩子的思維能力很強。
網上有一個廣爲流傳的對比:
中國孩子回到家裏,家長問:你今天學到了什麽新知識?
猶太孩子回到家裏,家長卻問:你今天問了什麽好問題?
前者側重知識,後者側重“提問題”。
也許對比不一定客觀,但卻真實地揭露了一個問題:在孩子的教育上,傳統中國家長重知識習得,輕思維能力。
02
未來社會需要的,
是思維能力強的創造型人才
如果談起哪個國家的孩子創造力更強,我想很多人都會想到新加坡。
新加坡是一個“神奇”的國家。
一個狹小的島國,面積只相當于北京的二十四分之一,人口也只有五六百萬,但它卻創造了多項世界第一:
智能化城市第一,PISA排名(教育素質及學生解決問題能力)全球第一,新生兒健康狀況第一,擁有亞洲並列排名第一的兩所大學:南洋理工學院和新加坡國立大學(QS2019排名)。
而就在全世界都感歎新加坡的基礎教育如此專業時,他們卻迎來了50多年以來最大的一次教育變革,而這場教育改革最主要的重點就是:
將編程列爲小學必修課!
爲什麽是編程?
編程思維的核心,就是把複雜的問題分解成一個個小模塊,再去解決。這個過程能很好地培養孩子專注力和邏輯思維能力。
編程好的孩子,不僅在學習上表現得更加優秀,在未來生活和工作也將會有更大能力思考解決各種問題。
在未來智能時代,一定是思維能力強的孩子才能跟上時代。
爲什麽?用馬雲爸爸的話來講:
因爲過去是知識驅動,而未來是智慧驅動、是體驗驅動;
過去是以制造爲中心,未來是以創造爲中心;
過去追求的是標准化、規模化;未來講究的是個性化、特色化。
無人超市、指紋識別……人工智能已經融入到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在給我們帶來巨大便利的同時,也向人類提出了新的技能要求。
就如清華前校長陳吉甯也曾說過:
未來社會需要的,是那種邏輯思維缜密,能夠應對變化,提出獨特想法的創造性人才。
03
培養孩子創造力,從編程開始
9月21日是世界阿茲海默症日,我偶然看到這樣一條新聞:
前世界首富比爾·蓋茨,在社交網站上,盛贊一位14歲的華裔女孩。
這個小女孩叫楊君熙,今年才14歲,就成功開發了一款APP,能夠實現人臉識別功能,幫助全世界的健忘症患者。
而這一切,都離不開她的編程經曆。
6歲時,小君熙就開始接觸電腦編程,學習計算機知識。
10歲時,楊奶奶不幸患上阿爾茨海默症,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老年癡呆。
小君熙爲了讓奶奶認識自己,開始利用自己的編程知識,開發了一款能夠識別人臉的手機軟件,而她當時,還只是一個小學生。
當記者找到小君熙,問她爲什麽會有這樣一個想法時,小君熙說:
“我很愛我的奶奶,當我看著她一天天忘記過去的事,漸漸變得生活不能自理,就很想爲她做點什麽。所以我用自己的編程知識做了這款軟件。
不止爲了我的奶奶,也爲了全世界的健忘症患者,因爲總有些記憶,他們不想淡忘,總有些人,他們想要記得。我很感謝編程,是編程幫我實現了自己的想法。”
全世界的小孩都早已開始學編程了。
早在2014年,英國就開始強制要求5-12歲兒童接受編程教育。
美國隨後奮起直追,投入40億美元在全美大力推廣,16年強制要求高中必修計算機編程學分,現在,全美有超過1200萬孩子在學習編程。
美國前總統奧巴馬不僅要求自己的兩個女兒學,更是在全美向青少年發起“編程一小時”活動。
《每日郵報》報道,馬克·紮克伯格在采訪中承認,他在教僅僅三歲的女兒學編程。
我國也越來越重視編程教育,很多省份都已明確要求中小學要開設編程教育課程。
各大名校在自主招生時,也紛紛向有編程特長的孩子抛出橄榄枝。
當你的孩子還在爲遊戲通關沾沾自喜時,別人家的孩子已經在開發遊戲,親手制定遊戲規則了。
也只有這樣的孩子,才可以在科技的洪流裏,自己把控自己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