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深圳福田的喜來登大酒店聚集了來自全國各地超過1000多名商家。這是東南亞電商平台Lazada在中國舉辦的第四場跨境電商大會。幾個參加過大會的商家感慨會議一年比一年高大上。1000人的會議廳座無虛席,找不到座位的商家密密擠擠地挨牆根兒站著。
這次大會顯然讓他們收獲頗豐,在大會的座談環節,東南亞各國的負責人上演了一場體面的搶商家大會。
新加坡、泰國、馬來西亞的國家站長們,毫不掩飾對跨境商家的如饑似渴。Lazada 泰國國家站首席運營官Jack剛說完泰國是東南亞最大的跨境市場,跨境新加坡國家站長Louis立刻表示新加坡最有錢,並且熱情邀請到場的1000多名商家出國考察市場。
這場大會釋放了一個確定性的信號,過去一段時間,東南亞的電商平台們做的事情一直還是基本設施鋪設。而從這個階段開始,Lazada似乎打算另辟蹊徑。
從基礎設施建設到商家拓展
爲了歡迎新商家入駐,跨境賣家進入Lazada的主要通道“全球精選”,將升級到2.0版,這一升級背後是更多的營銷機會和數據工具——“全球精選”商品可提供消費者7日內收到包裹的標准物流服務。
另外,今年Lazada將在更多國家建立海外倉,拓展6國物流72小時必達,滿足美妝等新興品類的物流時效需求。
這些確定性的政策讓現場不少商家躍躍欲試,一個速賣通商家因爲加到了招商主管的釘釘興奮不已,坐在身旁的幾個商家則希望他能共享一下名片。
商家的這種興奮情緒,除了Lazada的開放性與確定性,還在于東南亞的市場的大數據。
Lazada聯席主席印井表示,東南亞地區20到45歲年齡段人口占了45%以上,互聯網滲透率達到50%,市場空間巨大。在2018年雙11和雙12購物狂歡節中,Lazada的用戶訪問量高達13億人次,創下曆史新高。
谷歌和淡馬錫聯合發布研究報告顯示,隨著網絡及智能手機的普及,東南亞互聯網經濟將在2025年突破2400億美元。其中,電子商務領域交易額有望增長三倍以上,超過1000億美元。
有數據表明,菲律賓人均互聯網上網已經超過10個小時,全球第一;泰國每人上網是9個小時,排在第三;印尼和馬來西亞是8個多小時。
與東南亞人的上網時間不適配的是網絡零售占比,以新加坡爲例,只有3.4%,而中國的網絡零售已經占到23.6%,杭州更是將近50%。
電商的本質在于買賣,有買有賣貿易自然興隆。在逐漸被撬開的東南亞市場,一旦有合適的商品湧入其中,就有可能攪動市場的活躍度。
大量引入中國的商家跨境貿易,Lazada也有自己的“小算盤”:國內商家對于電商的玩法比較熟練,加上平台流量的扶持,可以想見應該會有一批不錯的品牌在東南亞紮穩腳跟。而這些成功的案例能夠幫助Lazada在東南亞樹立平台地位。
東南亞大市場
盡管大家習慣把東南亞稱爲一個市場,但對lazada來說,實際上還是6個不同國家,這些市場如同散落在海上的珍珠,得逐顆逐顆撿起。
這與東南亞的地理位置、語言、貨幣系統有關系。東南亞人口總數達到5.6億,看似市場潛力很大,但這近6億人分布在12個國家、上千個島嶼上。他們講超過10種不同的語言,用著5不同的貨幣,90%的人沒有信用卡,更沒有像支付寶一樣通行的網上支付手段。
這也就解釋了爲什麽各國站長們要爲本國爭取更多的優質商家。盡管大類上,服飾、美妝、3C數碼、美家家具需求旺盛,但每一個國家適合發展的類目又不盡相同。
過去阿裏、騰訊、京東滲透東南亞電商市場的研究雖多,但實際上,盡管Lazada是東南亞第一的電商平台,就東南亞的每一個國家來說,卻還沒有形成巨頭概念。
以印尼爲例,2016年在印尼排名前20的電商公司中,超過一半都是印尼本土公司。印尼的電商市場主要采用C2C模式,這更符合中小企業的發展,讓那些想開展線上業務的企業不用耗費太多資本,也不用承擔過大的風險。
而在新加坡,則有很大的代購市場。在新加坡名列前茅的電商平台ezbuy,最早叫做65代購。最開始主要是將淘寶,京東的東西代購到新加坡,後來逐漸加入小商家,比如很多新加坡鄰裏店鋪,通過他們從中國進貨,擺在自己店裏賣。而這樣一個代購平台,在新加坡也能擁有不錯的市場。
這些國內電商平台的發展,可能也是促成Lazada調整商家戰略的重要原因。阿裏收購前的Lazada曾以自營爲主,以東南亞目前的電商發展現狀看來,各大平台還遠不到需要互相競爭消費者的程度。培養消費習慣,吸引新的用戶加入網上購物的行列依然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目標。
義烏丹源參加阿裏電商大會
阿裏研究院的歐陽澄把如今Lazada面向的東南亞市場,比照10年前淘寶面對的中國市場。把成熟的阿裏的商業操作系統,嫁接到東南亞這片茂密的熱帶雨林,再利用差異化的運營,逐步打開電商市場,中小商家迎來的機會甚至遠遠優越于中國的電商蠻荒時代。
這一波跨境電商貿易的紅利,可能是中國的中小品牌,能夠抓住的最後一波電商紅利。而這一波扶持力度,不會亞于十年前淘寶扶持淘品牌的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