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的教育旨在爲學生們找到合適的發展道路,不論走那條路,進入到社會時,他們都能正確看待自己,清楚自己的強項,並貢獻一份自己的力量……”
今天來跟大家分享一部介紹新加坡教育制度的紀錄片——《無聲的革命-新加坡教育解讀》。作爲央視紀錄頻道出品的精編內容,用以初步了解新加坡教育,還是非常值得參考的。
影片在一開始就引發人們的思考,爲什麽新加坡作爲一個狹小的島國,面積只有美國洛杉矶的一半,自然資源匮乏,卻是全球經濟強國?
“許多人認爲,新加坡的成功秘訣,在于它的教育制度”
那麽,新加坡信奉的教育制度是什麽?這一制度到底經曆了怎樣的變革?
片中提到的“這是一個盡量不讓一個孩子掉隊的教育制度”又是如何實現的?
影片將分爲五個部分,一一進行講解。
1
回顧曆史,啓迪未來
片中的主要內容,都是通過當年要新加坡小六會考(小升初考試)的兩名學生的心路曆程爲線索,來探討整個新加坡的教育制度。
那麽爲什麽,新加坡如此重視教育?
這還是要從曆史的角度說起。新加坡在最初曾是英國的殖民地,並且逐步被發展成爲一個國際貿易港口。
後來脫離統治後,加入了當時的馬來西亞聯邦,然而最終因爲避免沖突,新加坡被迫分離出來成爲一個獨立的國家。
那時候,當時的新加坡政府已經認識到,作爲一個自然資源極度匮乏的國家,勞動力資源的能力將直接決定國家的經濟發展。
這一點新加坡副總理毫不回避,他提到“我們需要使其它國家的公司相信,在激烈的國家競爭中,我們是不錯的合作夥伴,這就需要新加坡擁有大量高素質的勞動力。否則無法吸引外國企業。”
是的,作爲一個國際貿易港口,無法吸引外國企業與資本,國際地位自然更加無法保障。
“新加坡重視知識經濟,而對于知識經濟來說,教育至關重要”
所以,新加坡從政府層面開始就非常重視建立自己的教育體系,以及培養自己獨特的教育理念。
▲ 新加坡副總理 尚達曼
他們相信“因材施教”,認爲所有學生都應該接受適合自己的教育,這樣才能發揮每個孩子的不同的潛能,才能最大程度上讓每個孩子都具備“學習”的能力。
而爲了貫徹這一理念,他們建立了適合新加坡學生的一些列考試和課程,包括各種評估考試以及隨堂測試。看到這裏你可能會覺得,這跟國內的教學方式極爲相似,但本片中也給出了新加坡教育部分如此設置的原因。
新加坡建國之初就決定了“因材施教”的教育策略,研究和制定出了多種評估考試,(比如小六/新加坡劍橋O水准考試/新加坡劍橋A水准考試等)
通過這些考試,學校和老師會盡可能的爲學生提供幫助,而學生也會發現哪種教育更適合自己。這種方式其實大大降低了新加坡學生的辍學率,因爲學生可以選擇的學習機會和學習方式很多。
而辍學,一定程度上並不只是告訴一個孩子你學習的道路已經被“堵死”,更嚴重的是給孩子的人生帶來非常嚴重的挫敗感和無力感。
新加坡國防部長(原新加坡教育部部長)黃先生也提到,“我們不會試圖掩蓋學生的差異,我們會因材施教”“考試使教育制度更加透明”。
▲ 新加坡國防部長(原新加坡教育部長)黃永宏
是的,每個孩子的差異天生存在,難道接受了同樣的教育,就會得到同樣的發展嗎?至少在新加坡,他們並不這樣認爲。
新加坡副總理同樣講到了這個很現實的情況“有一些國家,人們相信同樣的教育,能取得同樣的成果。但事實上,當孩子們接受同樣的教育時,辍學率會非常高。”這樣的觀點,是不是聽起來真實而且殘酷?
新加坡也正是因爲了解到了這一點,所以也一直在變革自己的教育制度,讓更多的學生找到合適的發展道路。
如果你適合在學術方面有所發展,那麽你有屬于你的道路,而如果你通過一次次的評估發現自己並不適合“待在教室裏學習”,那麽新加坡也將爲你提供另外的選擇
2
新加坡總體教育戰略的布局
“因材施教”理念的落實
這裏先講一下新加坡教育的總體戰略:這項戰略主張從小根據學生能力,實施分流教育,幫助他們獲得社會地位提升的機會。
回到本片一開始的兩個參加新加坡小六(小升初)考試的孩子,其中伊莎貝爾·李是第一次參加這麽重要的考試,也更像是我們提到的,適合在學術方面發展的學生,但成績也並非特別突出。
而另一個則是參加了兩次考試但成績都無法通過的學生。那麽對這兩種類型的孩子,新加坡是如何“因材施教”呢?被“分流”出去的孩子,代表了放棄嗎?
新加坡因爲對知識和教育的突出重視,培養了大批精英,但是這背後也是嚴格的考試制度作出的篩選,面對這些考試,學校可以選擇學生,學生也可以選擇學校。
因此,新加坡人民無比信仰精英教育,只要你足夠努力,就可以選擇想去的學校,這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人們的對于生活和學習的態度。
但是精英主義也帶來了強大的壓力,不僅是對學生,也是對整個家庭。所以當第一個孩子初次面對小升初考試時,講到了自己面對的壓力。片中甚至提到了,很多家長的困惑“難道我們就任由學生因爲成績不好而躲進她自己的小世界嗎”?
而對此,學校給出了合理的解釋——有時候“失敗也是課程的一部分”,學校可以保證不出現臨時抱佛腳的情況,並且不斷的評估與測試。
在學校看來,是幫助學生和家長認識自己學習能力的一種方式,學生們“應該從失敗中吸取經驗,這很大程度上會成爲他們學習過程中的一個轉折點,學生們要麽更加努力的學習,要麽向別人虛心請教”,通過這樣一次次的提升,最終順利考入適合自己的中學。
那麽,如果有的學生,像片中提到的男孩兒那樣接連兩次都未能通過小升初考試,又該何去何從呢?
影片中,男孩兒加法爾除了表現出不擅長學術方面的能力,卻展現出了良好的身體素質,極強的毅力與領導力。
這樣的學生,新加坡政府爲他們開設了兩所非常有特色的學校,以北爍學校爲例,學生如果未通過政府小升初的考試,會收到北爍發出的一封信,邀請你去參加試聽課。
北爍實行小班教學,學生的問題老師也都會進行針對性解答。
如果學生可以接受並願意改變,那麽北爍將有機會帶你改變自己的人生。
北爍學校的特色到底在哪裏呢?
新生正式入學北爍之後,校長提到“我們的第一步是幫助學生重新定義成功,成功有很多含義,他們沒有通過小六會考,只是沒通過一個重要的考試,並不意味著他們人生的失敗。”
因爲他們已經意識到,像加法爾這樣的學生,初到學校來的時候,會極度缺乏自信和自尊。
而北爍這樣的學校要做到的,就是讓學生感受到被重視,並且可以重新發現自己的興趣,並且樹立新的目標。
通過學生在校不斷成材,和北爍學校的教學的進一步完善,北爍的校長認爲這反映了一個更深刻的教育理念:
“一個社會需要各種各樣的人才……我們的學生,他們也可以成爲社會的棟梁。因爲並不是每個人都能成爲精英。而這些人是實幹型人才,但沒關系,我們確實需要他們,這樣的社會才算完整”。
所以回歸到這一部分的內容,新加坡的精英教育和因材施教的理念,並不沖突,反而相互補充,使得新加坡社會的人才體系更加完整。
3
當代教育變革之
提升學生“軟技能”
影片中再次提到,新加坡最初的戰略是引進外資,因此勢必需要大量訓練有素的高素質勞動力。
但是隨著時代的發展,新加坡也在反思自己的教育制度,這種以直接的經濟效益爲目的的教育,是時候改變了。
絕大多數人意識到,教育,應該有更深刻的內涵。除了硬技能的具備,教育還應該賦予更多人“軟技能”。
▲ 硬技能的主要體現
而在這個紀錄片中,軟技能被定義爲“改善人與人之間關系的人際交往技能”,教導孩子要有愛心、同情心,不能被沉重的學業壓力壓垮,也不要被簡單的分數束縛。
所以新加坡政府在除了繼續加強和完善現有學校和教育制度的情況下,不斷的發展藝術學校,體育學校,數理中學。
不斷肯定孩子們的不同的潛能,給他們去提供更多的,不同的機會,讓他們在未來的工作中獲得更高的薪水以及自主權和選擇權。
4
新加坡教育制度的核心
新加坡國防部長提到,“如果我的資源有限,又必須在教育的某個環節投入資源,那麽我會選擇,建設優秀的教師隊伍”。
而新加坡教育制度的核心便是,建設優秀的教師隊伍。
因此,爲了吸引大批優秀的教學人才,新加坡政府每年投入大筆教育經費,並且給教師們提供了相應的職業發展,晉升機會,薪資激勵制度。
提倡“讓教師成爲一種職業選擇,而不應是一份不得不做的工作”。
新加坡副總理也提到“我們重視對教師的激勵,這貫穿于整個教學生涯,這不僅要付給他們與市場其他行業水平相當的薪酬,而且意味著要爲他們提供發展機會”。
當然,新加坡對于教育的重視,決定了對于教師的相當高的,從而確保“知識的源頭”和“傳輸知識的人”,是高水平的,且高素質的。
5
社會如何定義“成功”
到了這一部分,影片向我們提出了一個問題,到底該如何定義“成功”,人們又該如何認識到自己的成功。
本片出現的不同“人物”給出了不同的解讀。
作爲老師,他們認爲學生如果可以在她的帶領下,欣然的接受任務,並可以找到巧妙地解決辦法,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體驗到快樂,就是一個老師最大的成功。
副總理認爲,一個人要擁有一套技能,這在市場上是非常重要的。
而作爲家長,他們認爲孩子的價值不僅體現在學曆上,學術上,而更體現在他們以後會成爲一個怎樣的人。
但無論如何,“新加坡的教育旨在爲學生們找到合適的發展道路,不論走那條路,進入到社會時,他們都能正確看待自己,清楚自己的強項,並貢獻一份自己的力量……”
這部紀錄片中許多看待教育的角度和觀點,獨特而新穎。無論是否有留學的需要,我們都建議家長和孩子一起觀看一下央視的這部紀錄片——《無聲的革命-新加坡教育解讀》。
如果家長們想先讓孩子適應或者對留學等國際化生活有所認知,新加坡的生活大體上來說,孩子應該很容易適應或者過渡。
- 社會安全度很高,很多小于十歲的孩子都是自己上下學,可見安全度之高。
- 生活方便,快捷,現代,這裏人與自然的關系相處和諧。一出門滿眼的綠色,城市規劃井然有序,視覺感很舒服。鳥類成群悠然自得,小區門口公共草地竟然有野豬光臨。
- 華人較多,語言環境寬松。來新加坡留學的小孩,其媽媽/外婆/奶奶之一可以申請陪讀准證過來新加坡合法居留,照顧小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