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是文化傳承的載體,我國的文字在數千年中已經經過了多次改動,但並沒有完成完全的統一,同一個字也有多種寫法,有簡體也有繁體。
在清朝末年,民國初年,胡適等學者大力提倡使用簡體字,另外那個時候還有一種摒棄文言文,使用白話文的風潮,我記得曆史課本上有個故事,大概是拒絕別人,雖然用白話簡單,但是覺得實在隨意,白話的有點過頭,像是爲了白話而白話一樣。
但這些改革都是爲了推動政治革命,認爲繁體字和文言文代表的是封建文化糟粕,現如今在和平年代,能否帶動革命已經沒那麽重要,重要的是他簡潔易寫易記。
真正的簡體中文,是從上世紀50年代開始的在我國大陸地區推行的簡體字,當時中國剛剛結束內戰,百廢待興,老百姓的文化水平比較低,特別是當時占了中國80%以上的農村人口,文盲太多,如果學習繁體字,效率實在太低,也太難,沒有文化,不利于國家建設,簡化文字勢在必行。
周恩來總理組織了百名專家,對數千個常用的中國文字進行了簡化,在此之前我國都使用的繁體字,這種文字已經傳承了千年,相對于繁體字簡體字的筆畫更少,書寫起來更加方便,極大的提高了工作效率,一直到現在,國外越來越多的華人社區都在使用簡體字,包括新加坡馬來西亞等。
在1971年之前,聯合國的各式文件是簡體中文和繁體中文並存的,但是後來我國政府取代了台灣當局重返聯合國,所以中文稱爲聯合國的6種法定文字之一。
新加坡推行簡體字的時間比我國略晚幾年。
在上世紀70年代,李光耀認爲中國一定會崛起。因爲什麽呢?原因在他的回憶錄中可以窺見12,大概意思就是當時以前的中國人到南陽去,沒有錢沒有地還都是文盲,但是卻在那裏生活得很好,所以在中國本土的秀才狀元有田有地的老百姓後人,沒有理由不成功。
當時李光耀政府意識到繁體字確實比較難記,所以在1969年的時候,曾經公布過第1批簡體字,到1974年公布了簡體字總表,但具體哪一年在新加坡全國推廣並不清楚
1973年,李光耀參加新加坡第1個ntuc開業典禮時,當時用的還是繁體字,但是6年之後,他發起的講華語運動的宣傳牌上,已經改成了簡體字和繁體字共存。在1976年之後,新加坡全國采用中國大陸的簡體字,使用漢語拼音,廢除了當時台灣所用的注音符號。
新加坡華人衆多,受漢文化影響頗多,加之李光耀政府的努力和高瞻遠矚的眼光,認爲未來中國必將崛起,必須要和中國搞好關系,未來對新加坡是有好處的。
西方國家曾經批評李光耀手段專制,但李光耀向來不理會,認爲亞洲人不必接受西方的那套價值觀,西方也不需要把他那套民主強加給亞洲人,亞洲人需要有自己的亞洲價值觀,正是李光耀政府的大力推廣,才讓簡化漢字在新加坡普及。
本文由風雲一點通原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