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爲唯一以華人爲主要人口的海外國家,中國人對新加坡具有一份天生的親切感。然而,在得知華語並非新加坡第一語言的時候,往往十分詫異,就好比窮小子出國闖蕩後,竟然不認祖歸宗般不可理喻。
東南亞華僑創辦的南洋大學
翻開世界曆史,通常來說,幾乎所有國家都會選擇,占據本國最多人口族群的語言,作爲本國第一使用語言。這樣既穩定政局,又方便國家治理,這被大多數人認爲理所當然。
然而,擺在李光耀爲首的新加坡開國元勳的面前的是,剛剛脫離殖民統治,接著又被馬來亞抛棄的爛攤子。國家語言選擇問題,事關國家發展方向。而在多民族國家,語言問題又可造成社會割裂,民族沖突,這可關系著200萬新加坡人的前途命運。李光耀等不得不謹慎。
李光耀與希拉裏
與其同時期,脫離英國殖民統治的斯裏蘭卡,可以說是語言選擇問題的反面教材。占據該國75%人口的僧伽羅族與占據15%人口的泰米爾族,兩個民族至今仍糾纏不清,造成國家半個世紀的動蕩不安。
幸運的是,在李光耀的帶領下,擁有75%華人、14%馬來人、8%印度人的新加坡避免了,因語言文化問題造成的社會動蕩。造就了如今,人均GDP高達64000美元,高居全球第7位的東南亞唯一發達國家。
繁華的獅城
那麽新加坡獨立政府,是根據怎樣的判斷,做出了如此國策。從李光耀的談話記錄、回憶錄等資料,可將新加坡選擇英語道路的原因大致概括爲以下幾點:
第一,曆史原因。
從1824年新加坡地區成爲英國殖民地起,直至1965年立國,受到英國持續140余年的統治,英語在該地區,有很大的影響。並且隨著二次大戰後,美國的迅速崛起,加上英國舊有的遍布全球的殖民地,英語的全球領導地位越發突出。
第二,經濟原因。
新加坡作爲一個以貿易起家的城邦,1965年建國之時的GDP總額爲9.73億美元,當年進出口貿易總額爲22.25億美元,外貿依存度高達228%。而彼時,與新加坡貿易經濟聯系緊密的均爲西方國家,以及日、韓、馬來亞等國。
1965年的中國經濟實力,顯然還處于封閉的自給自足階段,無暇他顧。務實的新加坡人,爲了填飽肚子,只能投向西方的懷抱,
第三,政治原因。
從小的地區看,60年代印尼、馬來西亞、泰國等東南亞國家,排華現象嚴重。被環繞其中的新加坡,危機重重,得不到周邊國家的信任,並對其虎視眈眈。
從大的範圍看,此時的東南亞還是以英美勢力爲主導,且在此地區大量駐軍。彈丸之地的新加坡,只能借助外力自保,才得以在東南亞立足。
美軍部署在新加坡的濱海戰鬥艦
第四,民族原因。
作爲新加坡主要的三大民族:華人、馬來人、印度人。他們的母語都不是英語,相對公平。如果選擇任何其中一種民族語言,都會爲新加坡埋下可能的惡果。
面對大量新加坡華人的質疑,李光耀答道:“華文並不會在新加坡消失,我不相信我們不以第一語言來教導華文,便會失去文化的根。一個種族的語言和文化必須不斷變革,才能解決新的問題。”
至少目前看,在他所堅持的“以英語爲謀生媒介,以華語爲文化紐帶”的語言政策下,新加坡成功的成爲了中國與西方世界之間的一座橋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