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片上的新郎是饒新順的祖父,這條金腰帶就是他制作的。(新加坡《聯合早報》/龍國雄 攝)
中國僑網12月9日電 新加坡《聯合早報》日前刊載文章,介紹了新加坡社會土生華人的首飾文化。生活在新加坡這個多元種族社會,許多人對其他種族的文化習俗卻一知半解。本文通過介紹,希望讀者提高認知,互相尊重習俗。
婚喪喜慶都戴首飾
土生華人的曆史可追溯到15世紀。當時,一些中國華族商人來到南洋後與本地女子結婚,落地生根,他們的後代就是“土生華人”。土生華人男性稱爲“峇峇”,女性稱爲“娘惹”。早期許多土生華人從事貿易,很快就累積了一筆財富,于是生活的各個層面也開始講究起來,首飾是其中之一。
土生華人無論紅事或白事,都會穿戴首飾,贈送及代代相傳首飾是土生華人的傳統。他們一般較喜歡黃金與鑽石,首飾傳代更是傳統。長久以來,在首飾制作與設計上融彙各族文化,采用傳統技術,成就了土生華人首飾的珍貴與獨特之處。
一般娘惹在日常生活中,會佩戴一條項鏈或一對耳環;到做滿月、婚禮或喪禮等重大日子,有些娘惹新娘從頭到腳的首飾加起來可重達五六公斤,可見土生華人對穿戴首飾的重視。
昔日土生華人使用的金紐扣。(新加坡《聯合早報》/龍國雄 攝)
嬰兒滿月會收到小巧可愛的首飾禮物,包括項鏈、手镯、腳鏈等。女童從小就打耳洞戴耳環,成年後結婚時也是“穿金戴鑽”(平時不戴銀飾)。新娘子全身上下的首飾是父母送的嫁妝,一來顯示其家族富貴,二來其實是給女兒的一種保障——嫁出去後,如果遇到經濟問題,至少還能典當首飾應急。
新加坡華人饒寶鳳家族上兩代,都在制作和售賣土生華人首飾。她的祖父1925年從中國汕頭來到新加坡後,曾當過銀匠和金匠,父親則開過金鋪,長輩們傳下好幾樣金銀珠寶,包括一條由她祖父打造的金腰帶,後來祖父把腰帶一節節組件拆下來分送給女兒們。
“很多人對于婚禮時收到長輩送的首飾不以爲然,覺得送現金也可以,可是首飾有它的含義。就像我現在看到首飾,就會想起已故的爸爸。”饒寶鳳說。
不喜歡樸素的設計
娘惹們從小沉浸在首飾的世界裏,自然而然地就懂得欣賞,也注重首飾的設計款式。手工精致,圖案繁複,使用大量黃金與鑽石,就是娘惹首飾的特點。制作一件娘惹首飾,師傅從用毛筆畫草圖到完成,須花上幾個星期甚至幾個月。做好的首飾,線條前細後粗,凹凸有致。
“土生華人的首飾之所以這麽講究,有可能是因爲早期他們喜歡把工匠請到家裏制作首飾,以免匠人鑲鑽時偷龍轉鳳。他們會爲匠人提供三餐和茶點,匠人爲了能多吃幾天飯,就慢慢做,拖一天就少爲一天的溫飽煩惱嘛。于是他們慢慢錾刻,做出來的首飾款式繁複而細膩,可說是無心插柳。”新加坡發珠寶行董事說。
饒寶鳳的弟弟饒新順創辦了一家珠寶行,主攻娘惹首飾。他從小觀察父親熔金,壓制金條,打磨金絲和加工。“土生華人不喜歡樸素的首飾,講求細節,如首飾的花絲(filigree)和鑿刻等。”他說。
設計師在設計此戒指時,保留土生華人取材自然的元素,加入色彩鮮豔的寶石。(新加坡《聯合早報》/龍國雄 攝)
受馬來與華族文化影響
無論是異想天開的,奢華的還是精致的設計,這些細節裏融入了華族、馬來族、印族和西歐等多種文化,反映土生華人複雜的血統,以及他們身處的社會環境,也是它們與其他首飾的不同之處。
19世紀末的土生華人多使用馬來銀匠和金匠。馬來回教徒嚴禁偶像崇拜,日常用品的設計裏不可出現肖像。當時的馬來人首飾由簡單幾何線條相交構圖,設計靈感源自自然花草,最常見的是香榄(Spanish cherry)及卷曲的葉子,這對土生華人的首飾有很大的影響,他們也借鑒馬來人首飾裏常用的花絲技巧。
20世紀初,大批首飾匠人從中國下南洋,在槟城、馬六甲和新加坡打工,也帶來他們的好手藝。土生華人的首飾裏開始融入華人的吉利符號,如鳳、石榴、蝴蝶等。在中國文化裏,鳳是瑞鳥,象征皇後,美好、優雅與和平。饒新順說,相較于華人喜歡的龍,土生華人更鍾情于鳳,因爲鳳象征了他們的母系家庭傳統。
雖然峇峇們是經濟支柱,但土生華人家族的一家之主一般是祖母,因此他們生活中的各種物品設計都會以鳳入圖,包括餐具、婚禮禮服,當然也少不了首飾。石榴則象征多子多孫。另一個土生華人特別喜愛的圖案是牡丹花,象征富貴、美麗與吉祥。
匠人把玫瑰式切割鑽石鑲嵌進金飾,滿足了昔日土生華人想要首飾鍍金又有鑽石的需求。(新加坡《聯合早報》/龍國雄 攝)
印度匠人改變首飾樣貌
隨著馬來亞地區對珠寶需求的增加,斯裏蘭卡的僧伽羅(Sinhalese)珠寶商和匠人,也被吸引過來。這些印度匠人在首飾上镂刻凹洞,再把玫瑰式切割鑽石(intan)鑲嵌進去,完全滿足了土生華人想要首飾鍍金又要有鑽石的需求,也改變娘惹首飾的樣貌。
這種做法贏得東南亞土生華人的青睐,就連馬來人、華人和印度人都喜歡,華族金匠也跟隨制作同款首飾。此外,印度匠人也制造出模仿歐洲款式的首飾,迎合土生華人的審美觀。
雖然娘惹首飾借鑒中西,但不會照單全收,反而在繼承了各種文化元素後,重新诠釋與創作。這種“重新诠釋”,有時候是文化誤讀。
原來,土生華人有時會請僧伽羅匠人制作含中華元素的首飾,或請華族匠人制作含馬來元素的首飾。匠人不懂得那些元素的含義,因此在制作時,有時會漏了這點或改了那點,結果造成美麗的錯誤。不過,也許正因他們不使用特定族群的文化符號,海納百川地制造“文化中立”的首飾,才受到各界的喜愛。
大部分富裕的土生華人偏好黃金和鑽石,較少使用翡翠玉石。或許是因爲土生華人女性膚色比較黝黑,凸顯不出深綠色的翡翠和玉石。至于珍珠和銀飾,則只有在喪事和守喪三年時才穿戴,因爲看起來更莊嚴肅穆。
創新中留住傳統技巧
土生華人首飾在1930到1950年攀高峰,但黃金和鑽石組合在1960年開始被許多人視爲老土,後代在日常生活中也不再佩戴那麽多首飾。年輕一代喜歡來自中國香港的白金首飾,有些甚至拆掉祖先傳下的首飾,用舊鑽石制作成新款首飾。許多手工精湛的娘惹珠寶就是在這個時候被破壞而消失的,娘惹首飾匠人也爲了生存,紛紛轉制新潮首飾。
關添發接手父親的珠寶店後,一股腦地想引進國外首飾,後來逐漸發現,如果沒有自己的特色,走到哪裏都只能抄襲他人。機緣巧合下,他接觸到土生華人首飾,認爲這是應該保留和發揚的本地文化,因此大力支持自己的師傅們仿造複興,創作新的土生華人首飾。
在傳承的當兒,珠寶店的掌舵者也時刻思考如何在傳統基礎上創新,讓傳統首飾跟上時代。饒新順和曾繁廷聘請了一名曾爲知名品牌做設計的內部設計顧問。三人切磋研究後,在首飾裏加入色彩豔麗的寶石,並把黃金改成玫瑰金。這使得他們的首飾乍看之下與傳統娘惹首飾款式不太一樣。
關添發也接納外國顧客的建議,在首飾裏加入多顔色的寶石,但他始終堅持手工制作,他說:“我們的設計靈感來自從前,可是制作技巧比以前更好。還是有花絲,但比以前更生動。一些傳統技巧如辘珠邊,我們都保留下來。”(陳瑩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