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2019 年 2 月 6 日,這一年的第 37 天。
對新加坡人來說,除了大年初二,今天也是曆史上的一個重要的紀念日:整整 200 年前,剛剛被冊立的新加坡蘇丹與英國東印度公司簽訂合約,使新加坡成爲東印度公司的通商口岸。
這一事件被稱爲“新加坡開埠”,它混合了新加坡人關于國家認同與殖民情結的複雜心態。
1818 年,英國東印度公司雇員托馬斯·萊佛士(Thomas Raffles)前往蘇門答臘擔任明古魯總督。他的目標是在東南亞建立一個英國人主導的自由貿易體系——在那之前,荷蘭東印度公司控制著東印度群島的貿易。萊佛士想到了自己 8 年前經過的一個小島,最終決定將這裏作爲殖民東南亞的突破口。
接下來發生的事情頗具戲劇性。爲了打破荷蘭人與本地統治者簽訂的排他性貿易契約,萊佛士幹脆找到柔佛蘇丹的兄長,冊立他爲新加坡統治者,隨後與他簽訂了合約。這種無中生有的合法性在英國國內並未贏得支持,但久而久之,英國東印度公司在新加坡的管轄變爲既成事實,新加坡就這樣成了英國人殖民亞洲的據點。
之所以選擇新加坡,多少也與中國有關。這裏擁有從歐洲通往中國的便利航線,蘇伊士運河開通後,更成爲往來歐洲與中國的最短路程。中國的絲綢與茶葉、東南亞的橡膠、錫和香料經新加坡銷往歐洲,相反的航程則爲中國帶來了鴉片,以及英國人的軍艦。1840 年鴉片戰爭爆發後,英國軍艦正是從新加坡起航,徹底改變了中國的近代史。
微妙的是,隨著清政府被迫接受五口通商,沿海一帶的中國人掀起了“下南洋”的熱潮,新加坡正是他們的目的地之一。今天,新加坡約有四分之三的人口爲華裔,馬來語、英語、華語和泰米爾語是新加坡的四種官方語言。
萊佛士開埠後,英國人在新加坡建立了自由貿易體制和現代法治,這份遺産一直惠及今天的新加坡。但也有人認爲,作爲殖民者,英國人只是將新加坡作爲做生意的工具,而並沒有真正地承擔責任。1942 年,英國將新加坡讓給了日本人,二戰後才重新管轄。1965 年,新加坡成爲獨立國家,不久又加入了英聯邦。
新加坡開埠 200 周年之際,人們又在爭論,對這一事件的紀念是否帶有“戀殖”之嫌。新加坡總理李顯龍在一場紀念活動的致辭中表示,“1819 年標志著新加坡邁向成爲現代化、外向型及多元文化社會的起點。”但,“我們不只是在紀念萊佛士或威廉·法誇爾”,“我們是在追溯和反思我國于 1965 年獨立前,一段更久遠的曆史。我們認可和領會造就今日新加坡的更廣泛背景。這是我們從新加坡,到新加坡人的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