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養老論壇—一個有溫情、有內涵的養老論壇
爲您持續推送國內外養老産業最新資訊信息
新加坡的老齡化社會保障網絡已日趨完善。樂齡公寓與臨終護理的組合,可基本確保老年人在無需額外支付費用的情況下安享晚年。
2015年10月末,21世紀經濟報道探訪新加坡建屋發展局樂齡人士工作室及HCA慈懷護理中心發現,由政府主導的養老模式以免費爲主,養老方式呈現“去産業化”色彩,並且,與養老相關的各部門建立了相互協調促進的工作機制。
曾經的亞洲四小龍已逐漸步入老齡化社會,目前(2015年數據,編者注),在9個新加坡人中,就有1個在65歲以上,這個比例到2030年將達到3:1,屆時,新加坡約有90萬樂齡老人,相當于2015年44萬人的兩倍,即到2030年,每兩個新加坡成年人就要撫養1個老年人。
爲應對這一情況,自上世紀90年代,新加坡政府著手從養老金、醫療、護理、就業、子女、城市規劃、基礎設施等多個維度全面建設老齡化社會保障網絡,其中,樂齡公寓和臨終護理貫穿了老年人的全部晚年時光。
居家和免費構成了新加坡養老體系的關鍵詞。
樂齡公寓是新加坡自1998年開始推行的居家養老模式:新加坡公民賣掉持有的大房子套現,一部分錢用來購買樂齡公寓,另一部分作爲養老金之外的補充資金。目前樂齡公寓已成爲新加坡解決“老有所居”“老有所養”的重要方式;而以HCA慈懷護理中心爲代表的臨終護理體系,在政府財政和社會捐助的支持下,實行完全免費模式。
樂齡公寓:大屋換小屋套現的居家養老
在新加坡大巴窯社區中有一處與衆不同的建築,居住在這裏的居民全部是55歲以上的老年人。
“我搬進來的時候67歲,現在已經81歲了。”大巴窯樂齡公寓12層的一位住戶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不僅生活方便,而且子女也經常過來看望我。”
老人居住的並非中國式養老院,而是新加坡建屋發展局專門爲老年人改造的“經濟適用房”,稱爲樂齡公寓。建屋發展局相當于中國的建設部。
據這對老夫婦介紹,他們在2001年賣掉了自己的大組屋(面積大的經濟適用房),花7萬新元購買了目前45平方米(使用面積)的樂齡公寓,中間的差額用于補充養老。
“賣掉大房子,換成小房子,既有地方住,又有余錢養老。”老夫婦對21世紀經濟報道解釋。
樂齡公寓是新加坡自1998年開始推行的居家養老模式:新加坡公民賣掉持有的大房子套現,一部分錢用來購買樂齡公寓,另一部分作爲養老金之外的補充資金。目前樂齡公寓已成爲新加坡解決“老有所居”、“老有所養”的重要方式。
21世紀經濟報道了解,樂齡公寓一般爲高10多層的“板樓”,戶型面積以滿足一兩位老人需要爲主,包括35平方及45平方(使用面積)兩種。公寓底層架空,設有休息場所和便民設施,第二層樓是提供養老服務和必需設施的場所,如診療中心、活動中心、心理疏導室等。
爲使樂齡公寓更加適合老年人居住,建屋發展局除將其選址在配套設施完善的社區中外,還專門改造、增加了諸多便利設施及服務,這也成爲老年人選擇定居此處的重要因素。
樂齡公寓的內外設施均按照老年人需求而設。例如,更寬的大門和電梯間便于輪椅出入,更大煤氣、熱水器等開關按鈕,更亮的房間照明度,以及難以盡數的扶梯、休息場所和定制化健身設施。
另外,在一些細節上樂齡公寓也有針對性的精心設計。如開關、門鈴和門窗等開關設施的高度都有所降低,以便彎腰駝背的老人使用;考慮到老人容易失禁,廁所緊靠臥室,並設長明燈;廚房的竈台、水池和衛生間的洗面台的下方設計成凹形,老人在需要時可以坐著使用等。每戶都在廚房、衛生間、臥室和客廳設有4根報警拉繩,方便老人遇險時緊急呼救。
吸引老年人來這裏居住的另一個原因是設在公寓樓下的樂齡服務中心。服務中心不僅配備有專業的醫療、護理人員,從身體和精神上幫扶老人,還時常舉辦各種娛樂活動,以豐富晚年生活。
並非所有居住在新加坡的人士均可申請樂齡公寓,據悉,申請者必須是年滿55周歲或以上的組屋屋主,而且須爲新加坡公民。夫婦必須一起申請購買,單身人士,離婚者或喪偶的組屋屋主均可申請。考慮到與子女團聚,建屋發展局會將老人分配至距離子女最近的樂齡公寓中。
樂齡公寓的産權比一般組屋短,據建屋發展局樂齡人士工作室負責人介紹,“産權一般爲30年,之後可適當延長,但不能轉售,只能回售給建屋發展局,如不想擁有樂齡公寓或屋主去世時,政府按屋價比例退還余款。”
出于降低養老成本的考量,新加坡政府制定了較爲低廉的價格,35平方的戶型平均售價大概爲5萬新元,45平方爲7萬新元,不過,到2015年,這一價格也隨建安成本上升至10萬元新幣左右。
值得關注的是,除購買公寓需支付低廉的房價外,爲老人提供的各項設施、服務均爲免費,這與中國現有的養老方式差異極大。
在中國,無論公立或私立養老院均會收取房屋使用和服務費,並主要由市場形成了價格梯隊,低者每月數千元,高者每月數萬元。
隨著中國政府鼓勵社會資本參與養老産業,各種形式養老模式應運而生,但與新加坡基本由政府免費提供養老相比,中國則當成盈利的産業來做。
實際上,對于老年人的最後時光,新加坡政府和慈善機構共同建立了一套完全免費的臨終護理體系。
慈懷護理:免費的臨終關懷
新加坡的臨終護理起源于1985年,當時,一名女醫生在玉朗區看到有需要臨終關懷的病人,遂與兩名助手以志願者的身份照顧這些病人,從而開啓了新加坡的臨終護理事業。
四年後(1989年),新加坡第一家也是最大的臨終護理機構注冊成立,取名HCA慈懷護理,慈懷護理中心是一家慈善機構,對病症末期患者提供舒適的服務,專業的多學科綜合治療團隊爲患者提供臨終關懷,並且上門探望病人及其家屬。看護團隊由醫生、護士、社會工作者、顧問和經過培訓的志願者組成。
“護理中心的理念是同情心、專業、尊重病人和家屬。”HCA慈懷護理中心總裁兼醫療總監阿奇利瓦蘭(Akhileswaran)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此前,阿奇利瓦蘭是一位事業有成的腫瘤科醫生。
護理中心設有總部及4個衛星中心,提供上門訪問、日間護理、留住三種服務模式,並以居家護理爲主,截至目前(2015年),HCA慈懷護理已經照顧了5.5萬多名末期患者,每年進行4萬多次家訪,平均服務3500名患者,在任何時刻,都有800多名患者接受護理。
在阿奇利瓦蘭看來,臨終者及其家屬的關懷和護理是人類的基本需求,衡量一個國家不僅要依據經濟實力,更要衡量這個國家對待老人和臨終人士的態度和做法。
新加坡的態度和做法是提供完全免費的臨終關懷服務,不論患者年齡、種族、經濟狀況甚至國籍。只要身在新加坡,即使是來新看病外國人,如被醫生定性爲末期病人,壽命少于1年,均可到慈懷護理度過余生。
新加坡衛生部爲慈懷護理中心提供了60%-70%的資金,社會捐助占據20%-30%的比例,其余10%來自籌款活動。該護理中心現擁有98名在職員工。據該中心提供的財務數據,2012/13年間,慈懷護理中心接受政府財政和捐助金額爲817萬多新幣,當年支出爲721萬多新幣。
資金保障是臨終關懷護理的基礎,由于缺乏資金,中國尚未出現完全免費並可持續的臨終關懷機構。
21世紀經濟報道了解,北京協和醫院的一位醫生曾試圖在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站)建立臨終護理網絡,但最終未能延續;此後,北京兒童醫院血液腫瘤中心周翾醫生建立了針對癌症末期兒童臨終關懷機構,但資金來源僅限于好心人(主要爲中國風電行業人士)的有限捐助。
在政府和持續的社會捐助下,新加坡臨終護理事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已在全國建成6家護理中心,據阿奇利瓦蘭透露,至2017年,護理中心的數量將再增加2家。除此之外,新加坡的所有醫院均設有病痛舒緩小組和臨終護理病床。
2015年10月29日,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走進慈懷護理中心時,並未看到痛苦不堪的病人,相反,老年人們正在志願者的帶領下一起歡快唱歌。
阿奇利瓦蘭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我們的重點不是死亡,而是要讓病人及其家屬活得更好,我們要盡全力把他們受到的痛苦減到最低點,並同時關注病人家屬的心理健康。”據他稱,癌症病人90%的痛苦可以在護理中心得以解除,病患中85%爲癌症,15%爲非癌症,如肺部堵塞、心髒疾病、末期腎病等。
與樂齡公寓的思路相同,即使是末期失能患者,護理中心仍然秉持居家護理爲主的方式,大多數臨終關懷護理通過家訪完成,爲此,衛生部還爲病人提供家庭裝修、改裝所需資金的貸款。並且,護理中心的設備也可帶到家中使用,只需支付100新幣的押金即可。
在談到一國如何建立臨終護理體系時,阿奇利瓦蘭分析,目前世界範圍內共有三種可行模式,即完全免費、保險支付、病人自付,其中占主要地位的是前兩種模式,新加坡屬于完全免費,美國、中國台灣地區則爲保險支付。他認爲,病人自付模式大多是在免費提供和保險支付的基礎上加以補充。
“美國也存在一些以盈利爲目的臨終、失能老人護理服務,只要病人滿意就可以。” 阿奇利瓦蘭說。
延伸閱讀
延續華人傳統 鼓勵居家養老
央視網(編譯裴彤 報道)人口老齡化已是全球普遍存在的現象。如何讓老年人安享晚年,是各國普遍關心和努力探索的問題。在新加坡迅速崛起爲一個新興工業化國家的過程中,人口老化及其引發的老人問題也不可避免地困擾著這個國家。對于這一問題,新加坡充分重視並采取了積極措施予以解決,逐漸形成了政府、社會、家庭和個人四位一體的養老體系。
新加坡養老保險制度
新加坡的中央公積金制度是在經濟起飛階段根據自己的國情和社會經濟目標建立起來的,是一種獨特的、有效的養老保險制度,並得到了社會和國民的認可。
中央公積金制度于1955年7月建立,它是一項爲新加坡受薪人員而設立的養老儲蓄基金,是一項強制性的儲蓄計劃。其主要目的是爲職員提供足夠的儲蓄,以便在退休後或者喪失工作能力時有所依靠。但經過40年的時間,它已經發展成爲一種全面的,可以滿足人們退休、購房、醫職保健及教育等需要的社會保險制度。
在新加坡,每個就業者無論其受雇單位的性質,都在公積金擁有戶口,每月要向公積金繳納一定比例的個人工資。目前(本篇報道時間爲2013年)繳納的基數上限是月工資6000新元,會員年滿55歲或永遠離開新加坡時,就可提走全部公積金存款,存款享有與市場利率挂鈎的利息。
新加坡公積金實行全國統一管理。爲此,建立了中央公積金局,統一管理和使用公積金儲蓄,還制定了《中央公積金法》,以保護公積金會員的合法權益,規範管理、使用公積金儲蓄的行爲。雇主和雇員都必須按時繳納公積金,雇員的公積金儲蓄由雇主根據繳交率扣除,連同雇主應繳交的數額,一起存入公積金局的會員帳戶上。
隨著形勢的不斷變化,新加坡政府對公積金的內容不斷加以補充和完善。個人可以動用公積金儲蓄來買房、看病和養老。公積金使新加坡居民在不長的時間裏,初步實現了“老有所養”、“病有所醫”、“居有其屋”。
雖然在運用公積金存款方面逐步放寬限制,但政府仍牢牢抓住公積金最終保障作用的核心。因預見到人口有迅速老化和平均壽命延長的趨勢,從1987年,新加坡政府開始實行公積金最低存款計劃,規定會員在55歲領取公積金存款時,必須把一筆錢留在退休戶口中,以保障晚年的生活。10年內,這筆最低存款的數額要逐步調高到8萬新元,根據政府的測算,只有這樣才能在基本生活費不斷上漲的情況下,保障會員在退休若幹年後仍保持基本的生活水平。
新加坡的這種以儲蓄基金制爲主體的養老保險制度,明確體現了新加坡政府一貫的“授人以漁”的政策思想。在經濟起飛階段,送給人們“漁具”並教會如何使用,可能要比直接送“魚”更有意義,更有激勵性,更有利于形成“工作--積累--受益”的良性循環。同時這種制度節省了大量的財政開支,抑制了消費膨脹,增加了社會積累,有利增強國家的經濟實力,有利于企業開展平等競爭和調動職工的生産積極性。較之諸福利國家的養老保險制度,新加坡的中央公積金制度不失爲一種符合新加坡國情的有效養老保險制度。
新加坡養老模式
新加坡共有420萬人(2017年底,這一數據爲540萬),60歲以上的老年人占總人口的20%。新加坡采取以下三種辦法實現老有所養:
第一種是居家養老。家庭是老年人的大本營、終身的依靠和歸宿,中華民族延續幾千年的優秀道德傳統之一是尊敬老人、孝敬父母。新加坡政府在制定養老政策時也傳承了這個美德,爲了防止越來越多的老年人家庭出現“空巢現象”,在購買組屋時制定了一個優惠政策,即對年輕人願意和父母親居住在一起或購買房屋與父母親居住較近的,經有關部門審核、批准後可一次性減少3萬新元,目的是鼓勵年輕人贍養父母、照顧老人。
第二種是日托養老。對于無暇照顧在家的老年人和孩子,新加坡成立了相應的機構--“三合一家庭中心”這些照顧中心將托老所和托兒所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即照顧了學齡前兒童、小學生,又兼顧到樂齡人士。有些家庭可能是每天由年輕的夫婦將老人和幼兒一起送到這裏。老少集中管理,即順應了社會的發展需要、解決年輕人的後顧之憂,又滿足了人們的精神需求,增進了人際交往與溝通,防止了“代溝”的出現。
第三種是機構養老。與我國目前各類養老機構主辦的老年公寓的建設運營基本一樣,且分爲高、中、低等不同檔次的收費標准。
政府給予養老事業以大力扶持
首先,新加坡將老年人照料作爲一個系統工程來對待,著眼于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共同解決這一難題。在制定政策的思路上,將個人、家庭、社區、國家這四個層面都納入到了老年人照料體系的構建當中。要求個人必須負起責任規劃自己的晚年生活;家庭要成爲提供照料的基礎;社區要協助和支持家庭,擔負起照顧老人的責任;國家提供基本框架,創造條件,幫助個人、家庭和社區各盡其責。
針對這四個層面新加坡政府制定了相應的扶持政策。如,對個人,推行以房養老模式。即:60歲以上老年人把房子抵押給有政府背景的公益性機構,由公益性機構一次性或分期支付養老金,老人去世時産權由這個機構處分,“剩余價值”(房價減去已支付的養老金總額)交給其繼承人。對家庭,則鼓勵子女和老人同住。子女和老人同住的家庭,可優先申請政府的廉租房,同時采取其他多種措施以確保家庭仍是老年人快樂的主要源泉。
其次,政府對養老機構、社區老年活動設施的扶持上,新加坡采取的主要措施一是在養老設施的建設上,政府是投資主體,基本上會提供90%的建設資金;二是對養老機構各項服務的運作成本提供不同的津貼;三是實行“雙倍退稅”的鼓勵政策,允許國家福利理事會認可的養老機構面向社會募捐。
再次,新加坡高度重視發展社區老年活動設施。規定公寓大樓底層不安排住戶,而是用作社區老年人活動場所,以供老年人、殘疾人等特殊群體共同活動使用。同時政府還撥款1000萬新元設立“黃金時機基金”,鼓勵老年人依托社區老年活動設施自己著手主辦活動,並讓其他志同道合的老年人一起參加。
這樣一來,新加坡的養老機構,由于有政府管理服務運作成本的補貼和社會扶助,經費不再是其考慮的主要問題。因此,其工作任務和目標就明確在努力提高入住老人的生活質量和生命質量,達到專業化、精細化、科學化。服務對象也定位于那些滿足政府標准要求,經評估確定後真正有護理需要的身體虛弱和低收入的老人。
而且,新加坡地區的養老設施條件完善、服務功能齊全、服務人員專業。由于政府對老齡設施規劃的重視和對硬件建設的投入,新加坡的養老設施現代氣息濃郁,科學先進,堪稱一流。設施的人性化設計處處從老年人的特點和需要出發,無論是各種功能分區、通風、采光、庭院的布局設計,還是感應床、塑膠地板、衛生間各種角度扶手等設備用具的配備,無不體現出對老年人細致入微的關懷、體貼和尊重。在設施配置上,不僅有生活、娛樂設施,而且有康複、醫療設施。在服務功能上,不僅有生活照料、娛樂、康複保健功能,而且有心理治療和臨終關懷功能,使入住老人享受到了家庭養老無法取代的專業化的照料服務。在護理人員聘用上,必須具有中專以上學曆才能上崗。而義工隊伍又非常發達,義工比率占15%,其中相當一部份有專長的義工長期爲養老機構服務。
同時,新加坡政府十分重視培養全民的家庭觀念。新加坡把老年人稱爲“樂齡人士”,在輿論導向上不遺余力地在向人民灌輸儒家思想,宣傳孝道,號召全社會關愛、孝敬老年人。每年的農曆新年,新加坡都要開展敬老活動,在全社會樹立尊重老人、關愛老人的風尚。
了解更多養老資訊,請關注人民養老論壇官微。本文信息來源于21世紀經濟報道,若有侵權請與本官微編輯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