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港口
54年前,新加坡離開馬來西亞聯邦,正式建國。獨立之初,這個城邦國家面臨著內憂外患,對其不甚友善的馬來西亞掌握著資源供應、印尼遊擊隊入侵的威脅仍在,以及肆虐東南亞的共産紅潮。
新加坡地圖
半個世紀過去了,新加坡依舊屹立不搖,且伴隨著其經濟的傲人成長,新加坡培訓出了一支堪稱精銳的軍隊。雖然受限于人口規模與領土幅員,新加坡整體軍力的國際排行並非特別突出,但在個別部門卻有著極佳表現。
新加坡英文地圖
比如空軍,最新研究顯示新加坡的戰機能力名列全球第23;陸軍軍力的武裝坦克能力第20,遠勝于潛在對手的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又如軍費,去年新加坡估計花了100億美元,相當于馬、印兩國之合。再加上戰略位置險要,新加坡遂成爲東南亞區域不可小觑的力量。
美軍在亞太地區軍事力量
不過,新加坡的建軍過程絕不輕松,可謂筚路藍縷。其國防戰略慣以“生物形態”比擬,迄今曆經了三次演變,正代表國家實力的成長,以及國際環境的遞嬗,非常值得一探究竟。
新加坡位置圖
那麽,新加坡的“小國國防”戰略,是怎麽讓它在強敵環伺下夾縫求生?
壹 ▌毒蝦戰略:小蝦也要能毒死你
新加坡的「小國國防」戰略,是怎麽讓它在強敵環伺下夾縫求生?圖爲2007年新加坡國慶日的軍演。
首先從建國談起,以李光耀爲首的第一代領導團隊,初期采用的是衆所皆知的“毒蝦戰略”。簡言之,新加坡認爲在這個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的世界裏,新加坡必須成爲有毒的蝦。如此,縱使他國有能力吃掉新加坡,也會受到重傷,屬于一種玉石俱焚的概念。
圖爲2000年新加坡國慶閱兵。
之所以會有這麽強烈而悲壯的思維,是因爲新加坡獨立之初舉國無援。原本依靠的英國軍隊,因戰略考量在1960年代末期逐步撤軍,造成了深刻的國防打擊,讓新加坡感覺遭受遺棄。爲求自立,新加坡決定向同樣爲強敵環伺且軍事實力較成熟的以色列求助,打造足以嚇阻對手的力量。
圖爲1967年,新加坡第一批國軍報到。
由以色列協助建立的第一代新加坡軍隊,本質上以防禦性的步兵爲主,搭配小規模的空軍(由英國培訓)與半正規的海軍。這當然是因爲獨立之初國庫有限,無法大量采購先進軍備,多是向以色列購買,僅能依靠人力部隊,以普遍征兵爲軍力基礎。
由以色列協助建立的第一代新加坡軍隊,本質上以防禦性的步兵爲主,搭配小規模的空軍與半正規的海軍。
透過以色列的指導,新加坡建立了義務兵役(原則爲2年)和職業軍隊,還采用以色列國防軍的後備模式。也就是說,每個完成正規兵役的國民都有義務再服務13年(目前縮短爲10年),一般士兵動員年限爲40歲、軍官則爲50歲。
新加坡城市
有趣的是,在尚未完成強制征兵制度時,新加坡軍隊靠的是招募,且來應征的多是馬來西亞人,形同傭兵。那時只要能證明有正職工作,就可免除兵役,所以反而許多新加坡人都不願當兵,只有失業者被迫入伍,軍隊的來源良莠不齊。
以色列教官覺得不妥,向李光耀商談解決之道。據說李光耀認爲無妨,並以二戰時日本爲例,指出日軍多是教育程度低下者,可拼死執行命令;反觀英軍的教育程度較高,但越聰明的人越會逃避,並非好士兵。
新加坡船舶動態地圖
這種邏輯讓以色列教官大感訝異,與李光耀解釋軍隊的戰力和士氣不只是教育問題,更是動機與目標。日軍不怕犧牲是爲天皇與故土而戰,可說是一種宗教情懷,但在亞洲的英軍,離家數千公裏,亞洲戰場的成敗不會影響其家鄉與親人,根本不具戰鬥的動力。
圖爲新加坡新兵訓練。
從此轶聞可了解李光耀對于軍事外行,原本他也沒強力支持征兵,真正的倡議者其實是時任國防部長的吳慶瑞。加上60年代末期,馬來西亞內部華人與馬來人屢起沖突,新加坡擔心種族對立的風潮會延燒到新加坡,因此才思考以征兵制凝聚國內向心力。
上世紀60年代新加坡長這樣
整個七零年代,新加坡軍隊就以大規模征兵打下基礎,並隨著國家發展,擴充海空軍。此時的毒蝦戰略漸不敷用,原因在于毒蝦是以同歸于盡爲最終目標,當國家一貧如洗,這種戰略有其吸引力,但當國家日益富有,人民並不希望見到慘重的犧牲,這時必須調整戰略。
此外,外部環境也在變化,西貢在1975年被攻陷,越南從此赤化。蘇聯向越南租用金蘭灣基地,可讓戰機進行偵查等任務,引發了東南亞的安全隱憂。同時,日益昌盛的海上貿易,讓新加坡需要有足夠的軍力保護馬六甲海峽,于是以空軍爲主、海軍爲輔的第二代軍隊逐漸成形。
新加坡需要有足夠的軍力保護馬六甲海峽,于是以空軍爲主、海軍爲輔的第二代軍隊逐漸成形。
貳 ▌豪豬戰略:阻擋敵人的防禦距離
80年代初期,時任防長的吳作棟提出所謂的“豪豬戰略”。豪豬背上的尖刺,不只可傷意圖進犯的敵人,還可以制造出某種防衛距離,阻絕敵人。落實在第二代新加坡軍隊的戰術上,主要是營造空中優勢,憑借具有預警和遠程打擊能力的空軍,以先發制人的攻勢搶占先機。
新加坡地標魚尾獅
由于新加坡腹地太小,且不具戰略縱深,爲防止敵軍肆虐國土,必須阻絕于外,因此空軍還得配合重機裝甲的陸軍出擊。另一方面,海軍也在積極強化,至少希望能建立有限的海上封鎖能力,確保海洋航運生命線的安全。
在此時期,馬來西亞由馬哈迪掌權,他與李光耀都屬強人執政,彼此間似乎也不太滿意。剛開始還能和睦相處,但到了90年代,星馬的紛爭增多,像是長期的供水協議、白礁主權爭議等,都讓兩國的關系陷入冷淡。
圖爲白礁。
針對與馬來西亞可能發生的武裝沖突,有學者甚至描繪了一種豪豬戰略的假設情境:由于新加坡部隊的空中與陸地裝甲兵力都較馬來西亞傑出,因此可先發制人入侵大馬,占領大馬柔佛州的豐盛港縣到峇株巴轄,創造境外防禦的陣線,稱之爲豐盛港線,就不會對獅城造成損傷。
不過,進入千禧年後,馬哈迪下台,繼任的納吉與新加坡修複關系,星馬發生沖突的可能性瞬間減少許多。此時國際安全環境也産生變化,911帶起的全球反恐戰爭,讓打擊恐怖主義變成新加坡的新目標;日益增加的海盜,亦威脅做爲全球航運樞紐的新加坡港口。這些都非豪豬戰略所能處理,是故新加坡開始第三波調整。
圖爲新加坡的反恐演習。
三 ▌海豚戰略:國防外交,軟硬兼施
新加坡提出所謂的“海豚戰略”,打造第三代軍隊。海豚看似溫和,但遇到鲨魚攻擊,也會做出迅速而強大的反擊。與豪豬不同的是,海豚采用預防性嚇阻,強調遠離陸地,在海上遇險時主動出擊,象征著新加坡在區域安全的角色。
如同海豚優遊于大海中,新加坡的海軍不僅要巡弋附近海域,還要將海軍力量投射到更遠的地方。爲求有效應對恐怖主義與海盜,軍力之外還需情報分享,這就凸顯國際合作的重要,換言之,新加坡更注重外交與國防的協調性。
圖爲印尼軍方在新加坡海峽逮捕的海盜。
如上世紀美國老布什政府時期,新加坡就與五角大廈簽訂協議,讓美軍使用新加坡的三巴旺基地。不過,這不是正式軍事基地,只能說是後勤補給中心,也是新加坡爲保持不結盟形象,但又可和美國保持特殊關系的精心安排。
2000年後新加坡與馬來西亞、印尼關系轉佳,2004年誕生了三國聯合巡邏馬六甲海峽的行動,名爲“MALSINDO”。隔年,泰國加入小組,正式形成馬六甲海峽巡邏隊MSP的機制,四國共同打擊海盜。
此外,海豚號稱是人類的好朋友,因此新加坡的第三代軍隊轉變思維,更加積極投入人道主義援助和災難救助行動。伊拉克戰後重建、南亞大海嘯救災、阿富汗和平支援、尼泊爾震災、美國洪災等,都可見到新加坡軍隊的身影,也間接提升了新加坡的國際地位和發言權。
圖爲2017年新加坡海軍50周年紀念,現任總理李顯龍檢閱海軍。
目前,無論是恐怖主義或海盜,都有被抑制的趨勢,但歐美提出航行自由,整體國際安全環境又起了變化。新加坡處在區域沖突熱點內,若發生戰事,新加坡很難置身事外,海豚戰略恐不足以對,新加坡又必須面臨新的轉型時刻。
那麽,第四代軍隊會是以什麽動物爲師呢?有學者建議“蜜蜂”,蜂群擁有高度組織能力,可分群攻擊敵人;或者是“章魚”,章魚既可運作中樞系統,也有靈活強大的觸手,都符合新加坡軍隊的特性。
無論是哪種,可以肯定的是,下一波新加坡所啓動的軍事事務革命,都將會是以AI爲基礎,搭配各種先進軍事技術,包括無人機、機器人等。屆時傳統動物已無法代表,“機械合成獸”或許更符合未來的國防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