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新加坡雙年展現場
在東南亞地區的藝術版圖上,近十余年來,新加坡、印尼、泰國等地的諸多雙年展讓人們將注意力投向這一地區,因西風東漸或殖民因素,而呈現多樣創作面貌,在新的潮流下不同的起點,也造成了亞洲當代藝術中獨樹一幟的面貌。11月,由新加坡美術館(Singapore Art Museum)主辦的第六屆新加坡雙年展開幕。本屆雙年展的主展場包括新加坡國家美術館(National Gallery Singapore)、吉爾曼軍營藝術區(Gillman Barracks)、拉薩爾藝術學院(LASALLE College of the Arts),以及新加坡亞洲文明博物館(Asia Civilisations Museum)。雙年展呈現了來自36個國家和地區的77位藝術家及藝術團體的創作,以東南亞爲焦點,呈現超過150件跨媒介的影像、裝置、聲音和表演藝術作品,以及全新的委托創作。
2019新加坡雙年展在Suantio畫廊現場
雙年展由策展人帕特裏克·D·弗洛雷斯(Patrick D. Flores)擔任藝術總監,六位擁有獨立策展及機構背景的策展人共同組成策展團隊,他們分別是來自泰國的威巴什·布裏差農(Vipash Purichanont)、來自菲律賓的雷南·拉魯-安(Renan Laru-an)、來自羅馬尼亞的安卡·韋羅娜·米胡萊茨(Anca Verona Mihule?),以及新加坡美術館助理策展人範尚賜(Andrea Fam)、鄧智文(John Tung),以及新加坡國家美術館策展人吳詩滢(Goh Sze Ying)。
“每一步往正確的方向”
構建地緣詩學
“每一步往正確的方向”(Every Step in the Right Direction),2019
本屆新加坡雙年展以“每一步往正確的方向”(Every Step in the Right Direction)爲主題。在接受《藝術新聞/中文版》專訪時,雙年展藝術總監帕特裏克·D·弗洛雷斯表示,這一主題可以被視爲雙年展的方法論,“這是一個有關民族和地緣政治的構想,我邀請藝術家和策展人對它進行回應。第一個途徑就是地理,也就是我們研究的地域。我的意圖是專注于東南亞,並以東南亞作爲出發點或者中繼點,對于其他地區的延伸也應與東南亞有關。例如拉魯-安對于西亞的關注來自于在菲律賓的經驗和關系,鄧智文關注台灣的移民以及他們在東南亞的影響,米胡萊茨的研究關注絲綢之路,涉及由泰國北部到印度的路徑。我們以此超越東南亞地區,通過重新思考塑造該地區地緣政治的曆史,包括殖民和冷戰,從而構建一種新的地緣詩學。”
在新加坡國家美術館
重新思考現代主義
拉薩爾藝術學院(LASALLE College of the Arts)
本次雙年展的每個展場都成爲了塑造雙年展主題的構件。弗洛雷斯說,“我希望展場之間能夠産生互動,從而使雙年展得以棲身。”
菲律賓裔美國藝術家卡洛斯·維拉(Carlos Villa,1967-2006),Survey of Works, 1969–2006
作爲核心場館之一,新加坡國家美術館是一座以展覽和收藏東南亞和新加坡現代藝術爲核心的機構,這一部分的展覽呈現了現代主義時期的作品和文獻,以及對于現代主義做出批判性回應的當代作品。菲律賓裔美國藝術家卡洛斯·維拉(Carlos Villa,1967-2006)的一系列作品代表了這一部分雙年展的取向。他的作品構建了菲律賓藝術史與西方藝術史之間的對話,並對1970年代美國西海岸灣區多文化主義的藝術精神做出了很大的貢獻。“維拉的作品讓我們以新的角度去思考將非白人藝術家、女性排除在外的抽象表現主義經典的上下文。”弗洛雷斯說。
新加坡藝術家陳文偉,《還要渡過很多水域》(Many waters to cross,2019年)
在新加坡國家美術館現場還展出了居住在日本東京的新加坡藝術家陳文偉(Dennis Tan)受本屆雙年展委托創作的《還要渡過很多水域》(Many waters to cross,2019年)。這件作品包括了長達八個月的曆時性表演,在這一過程中,藝術家不借助圖紙或者設計稿,徒手制作了一艘馬來西亞小木艇(kolek)。這種木艇在1950到1960年代時曾是廣受歡迎的競技賽艇,後來受新加坡的規劃和發展影響迅速式微。藝術家意在通過試錯來發現這一傳統競技木艇制作的意義,用“原始”技術來聯結曆史、海洋學和人類學;藝術家也借助口述曆史,在個人和宏觀敘事層面上,探討新加坡海岸線以及海上疆域自前殖民曆史時期以來的變遷。
英軍舊軍營成爲亞洲當代藝術的新目的地
自然與未來的想象
吉爾曼軍營藝術區(Gillman Barracks)
吉爾曼軍營藝術區建于1936年,以英軍著名將領韋伯·吉爾曼將軍(General Sir Webb Gillman)的名字命名。該地區設有軍營、家眷區和娛樂設施,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專爲英軍第一營而建。2012年9月,經過一輪翻修後,吉爾曼軍營變身爲聚集衆多國際藝術畫廊的藝術中心,加上其他藝術相關業者也相繼入駐,當年英軍的軍營現已成爲亞洲當代藝術的新目的地,而其與周邊雨林和自然環境的關系,成爲了探討人類與自然曆史和生態等話題的現場。
新加坡藝術家趙仁輝,《女王山與周邊環境》(Queen’s Own Hill and its Environs, 2019)
新加坡藝術家趙仁輝(Robert Zhao Renhui)深入吉爾曼軍營附近的次生林,那裏曾經被開發作爲種植園、軍營和關押非法外來勞工的營地,這些設施被遺棄後,在廢墟之上再度生長出了次生林。在委托作品《女王山與周邊環境》(Queen’s Own Hill and its Environs,2019年)中,趙仁輝再次使用了他代表性的多寶閣式裝置形式,呈現了他的發現,並將帶領觀衆深入林中,探訪人與自然進退之間留下的痕迹。
柬埔寨藝術家林索占利納(Lim Sokchanlina),《給海的信》(Letter to the Sea, 2019)
柬埔寨藝術家林索占利納(Lim Sokchanlina)的研究圍繞亞洲各地的高棉移民展開,他爲雙年展創作了新的委托作品《給海的信》(Letter to the Sea,2019年)。作品來源于與安達曼海有關的柬埔寨史詩,藝術家在海中誦讀他寫給在泰國被卷入漁業奴役的柬埔寨移民勞工的信,充滿詩意地獻上了與移民和海岸有關的關切。
中國藝術家胡昀的委托創作《雕水融石》(Carving Water, Melting Stones, 2019)
中國藝術家胡昀的委托創作《雕水融石》(Carving Water, MeltingStones,2019年)以風景和敘事立體模型(diorama)爲出發點,延續了他重新解讀和闡釋曆史敘事的研究脈絡。胡昀將新加坡曆史博物館存放的立體模型的源頭追溯至菲律賓的一個海島上,那裏有著獨特的木雕傳統。藝術家通過虛構的故事以錄像的形式記錄了他的研究和發現,同時與新加坡當地的小學合作,通過冰雕重新對新加坡的地形學進行想象。
藝術家陸明龍(Lawrence Lek)在委托作品《2065(新加坡百年紀念版)》(2065 (Singapore Centennial Edition), 2019
此外,拉薩爾藝術學院因其教育機構的屬性,展出了一系列可以被開放成爲表演、對話和論壇的作品。亞洲文明博物館則從語言和對社會曆史與未來的想象出發,呈現了東南亞豐富的文化層次。在這個充滿了曆史信息與物品的空間中,藝術家陸明龍(Lawrence Lek)在委托作品《2065(新加坡百年紀念版)》(2065 [Singapore Centennial Edition],2019年)中用電子遊戲想象了一個建國百年時新加坡的烏托邦,呈現了一種混合了藝術與環境、過去與現在、構築與解構之間的獨特審美,觀衆可以通過遊戲沉浸其中。(撰文/TANC)
(文章來源于TA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