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金翠
【環球時報記者 于金翠】編者按:無論是回顧剛剛過去的2019年,還是展望2020年以及不遠的將來,中美關系都是當下國際政治繞不開的核心話題。兩國關系將如何發展?所謂的大國競爭必然帶來對抗嗎?這是很多學者一直在思考的問題,新加坡國立大學亞洲研究院特聘研究員馬凱碩(Kishore Mahbubani)也不例外。去年在加拿大,圍繞“中國是否是自由主義國際秩序的威脅”,他同美國前總統國家安全事務助理和鷹派學者針鋒相對;今年,他將于4月在紐約發行自己的新書《中國贏了嗎》,探討如何避免中美地緣政治競賽。馬凱碩曾擔任新加坡常駐聯合國代表,是新加坡國立大學李光耀公共政策學院創始院長,近日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專訪時,他分享了自己對一系列重大國際問題的看法,包括以一名局外人的視角看香港“修例風波”。
美選舉年對華關系有規律可循
地緣政治競賽既必然又可避免
環球時報:您對2020年中美關系的展望是什麽?中美關系會因美國大選迎來轉折嗎?
馬凱碩:中美關系在美國的選舉年肯定會惡化,但這是完全正常的,因爲在每次選舉中,大多數美國總統參選人都認爲他們可以靠鼓吹打敗中國而獲得選票。一個例子是1992年比爾·克林頓與老布什競爭時,他有對中國領導人非常負面的描述。但一年以後,在布雷克島舉行的第一次亞太經合組織領導人非正式會議上,克林頓對江澤民主席非常友好,當時我就在現場。這是一個很好的例子,說明在選舉年情況可能非常糟糕,但一年後情況可能非常好。
不過這次比較特殊,因爲中美之間已經開始了一場重大的地緣政治競賽。這場競賽由許多因素推動,包括經濟、政治、軍事和文化等。所以,盡管傳統意義上大選後雙邊關系會有所改善,但我不確定這種情況2021年會不會發生。
環球時報:您曾經說,您對美國對中國的恐懼心理感到非常震驚。在您看來,美國的恐懼從何而來?一個崛起的中國必然會成爲美國的威脅嗎?
馬凱碩:美國100多年來一直是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之一。我們必須理解,迄今爲止,美國擁有人類曆史上最強大的軍事力量,甚至羅馬帝國也不能與其相提並論。你對自己是最強的那一個習以爲常,你環顧四周,發現所有人都比你弱,並很肯定地認爲你就是第一……
然而,中國崛起了,2000年時美國的經濟規模比中國大8倍,現在只有1.5倍。所以,美國四處張望時,它看到了另一個強大的國家。冷戰後美國習慣了生活在一個單極世界中,但現在已經不再是單極世界,所以美國自然會覺得受到來自中國的威脅。即使中國非常和平,即使中國沒有做錯任何事,美國仍然感覺受到威脅。
環球時報:這是否意味著中美對抗不可避免?
馬凱碩:我不使用“對抗”(confrontation)一詞,因爲對抗意味著某種碰撞,我使用“競賽”(contest)。對抗指兩頭公牛用牛角相抵,而競賽是兩匹馬參加同一場比賽。因此,中美之間將存在某種競賽。由于美國將盡力維持其世界第一的位置,我們應該爲此做好心理准備。
對美國而言,制定出更深思熟慮、長期、全面的戰略來應對中國崛起是一件好事。但重點是,美國必須搞清楚它的根本核心利益是什麽。改善3.3億美國人民的福祉是其根本核心利益嗎?如果是,美國應該與中國合作來改善美國人民的生活。但是,如果美國首要的國家利益是保持其世界第一的地位,那麽它當然會覺得受到中國崛起的威脅。我認爲美國應該認真思考其核心利益。
在我即將出版的新書《中國贏了嗎》中,我認爲中美地緣政治競賽既是必然又是可以避免的。我的目標是盡量避免這場大競賽。盡管中美之間會有競爭,而且有的競爭不一定是壞的,但這種競爭不應該成爲中美之間的零和博弈。我希望中美能夠找到和平共處的方式和方法。
美國“退群”令60億人“不高興”
“亞洲巴爾幹”穩定對大家都好
環球時報:在2019年的加拿大芒克辯論會上,您所在方的立場是中國不是自由主義國際秩序的威脅,您提出世界最大的威脅來自美國。您覺得會有更多西方人接受您的觀點嗎?
馬凱碩:這是我跟王輝耀博士一起與美國前總統國家安全事務助理麥克馬斯特以及白邦瑞辯論的主要原因,我想傳達的信息是美國對其核心利益的思考還不夠深入。遺憾的是,在特朗普總統任上,特別是博爾頓在白宮任職期間,美國認爲減少或削弱多邊機制能最好地滿足美國的利益。這是非常不明智的。當你削弱多邊機制時,這將對自由國際秩序構成威脅。相比之下,中國想要加強聯合國的作用,加強世貿組織(WTO)以及其他國際組織。從這個意義上講,中國不是威脅,中國實際上在支持基于規則的國際秩序。
我認爲中國采取這樣的政策非常明智。希望一段時間後,美國能意識到,支持基于國際規則的自由主義秩序也符合美國人民的利益。歸根結底,美國人一定不要忘記,當前基于規則的國際自由秩序是美國和歐洲在二戰後送給世界的禮物。他們正在破壞的不是中國的制度安排,而是美國和歐洲的制度安排。美國這樣做是不明智的。
環球時報:從退出氣候變化《巴黎協定》,到讓WTO仲裁機構停擺,美國給國際組織帶來的阻礙問題該如何破解?
馬凱碩:美國正在許多不同領域退出多邊主義。一個關鍵問題是:世界其他國家怎麽看美國這些行爲?請記住,在這個世界上有77億人。中國約有14億人口,美國約有3.3億人口,加起來一共是17億多人。美國和中國之外還有約60億人。那麽這60億人想要什麽?很明顯,他們不希望削弱多邊機制。因此,當美國阻止世貿組織上訴機構任命新法官時,當美國退出氣候變化協定時,他們非常不高興。這60億人中,包括美國最強大的盟友歐盟國家、日本和韓國等,它們實際上希望美國回到過去的狀態。因此,我希望在未來的中美競爭中,這60億人將推動美國重返多邊主義。
環球時報:中美競爭的背景下,東盟是否擔心選邊站的問題?
馬凱碩:東盟非常希望不選邊站。很明顯東盟國家希望與美國和中國都保持良好的關系。傳統上,東盟國家與中美都保持了較好的關系。使東盟國家團結在一起也符合中美兩國的國家利益。中美應該努力加強東盟,因爲東盟爲世界上本應該不穩定的地區提供了穩定的支柱。東盟國家所在區域被稱爲“亞洲巴爾幹”。這是一個擁有6.5億人口的多元化地區。那裏有2.5億穆斯林,1.5億基督徒,1.5億佛教徒,還有儒家信徒、印度教徒,在南亞還有很多共産主義者。這是地球上最多樣化的區域,本可能導致分裂,但因爲東盟團結在了一起。所以東盟的團結和穩定是中美共同的資産。
環球時報:特朗普政府2019年降格對東盟峰會的參與,但又借機力推“印太戰略”,這反映了美國政府什麽樣的亞洲政策和思路?
馬凱碩:美國已經不是第一次錯過東盟峰會。我曾在《東盟奇迹》一書中提出,美國最大的錯誤就是由于中東危機等原因一直錯過東盟峰會。但我認爲,東盟國家已經對此習以爲常,就像我們已經習慣了中國對東盟峰會的不斷參與一樣。
中美是賢能政治VS富豪統治
外人看香港問題症結很清楚
環球時報:您曾提出西方必須重新審視長期以來對中國政治制度的固執看法,但西方的偏見能破除嗎?
馬凱碩:很多美國人誤解了中美競爭的本質。他們認爲中美競爭是充滿活力的美國民主制度與中國共産黨制度之間的競爭。他們認爲中國跟當年的蘇聯一樣。但事實是,今天的美國民主已經越來越變成富豪政治,這意味著富人控制著國家的決策,而中國是賢能政治,最優秀的人被選拔出來在政府任職。所以如果中國的賢能政治和美國的富豪政治之間進行競爭,賢能政治會獲勝。當你分析兩種不同的政治制度時,你必須透過現象看深層次的東西。
環球時報:新加坡領導人去年曾在多個場合談及香港問題,警告新加坡要避免陷入類似的境地。您怎麽看西方對香港的幹涉以及香港問題的症結?
馬凱碩:新加坡是一個幸運的國家,自1965年獨立以來一直是世界上治理最好的國家之一。新加坡做了很多對的事情,而香港做錯了。我舉幾個例子。首先,新加坡獨立是因這個國家的領導人爲獨立而戰,新加坡有能夠處理政治的政治人物。而香港,英國人在那裏統治了150年,他們一直鎖住了被稱爲政治的盒子,但在他們離開的那一天,他們打開了這個盒子,卻是在沒有准備好香港政治家的情況下。所以,新加坡有非常好的政治家,而香港沒有。
第二,新加坡政府很早以前就決定必須照顧最底層人民的利益,必須爲他們建造公共住房,所以新加坡有全世界最好的公共住房項目。而香港,1997年董建華擔任特首時,提出想爲底層民衆每年建造8.5萬套公共住房,但遭到一些地産大亨的阻撓,沒有成功。如果董建華成功了,香港在20年裏會建造170萬套公共住房。所以香港今天的問題不是因爲昨天的決策導致的,而是二三十年前的決定埋下的,是深層的結構性問題。不過,問題是可以被修正的。對香港特區政府來說,需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在內地幫助下啓動一項大規模的公共住房計劃。如果可以照顧到最底層民衆的利益,香港就可以穩定下來。
西方的幹涉一直存在。新加坡也受到過幹涉,20世紀80年代還因此驅逐過美國外交官。但這不是香港問題的根本原因。香港問題是一系列結構性因素的結果。不過有一種說法叫在傷口上撒鹽,西方幹涉就是在香港問題上撒鹽。傷口已經裂開,我們必須縫合它。
還有,香港的教育制度失敗了。香港在1997年犯的一個大錯誤是沒有展開教育香港年輕人的進程,對他們說他們是中國的一部分,他們的未來與中國是聯系在一起的。遺憾的是,香港體系裏的很多教師卻在灌輸這樣一種幻想,即香港能回到原來的狀態。理解鴉片戰爭、香港是如何從中國割離的,對香港人民來說非常重要,如果不懂曆史,他們就不會理解中國人民的強烈感情。有趣的是,香港以外的人反而可以很清楚地看到這一點。所以香港社會上層必須共同制定一套教育課程,爲香港年輕人融入現實世界做好准備。
責編:楊陽
版權作品,未經環球網 huanqiu.com 書面授權,嚴禁轉載,違者將被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