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3月15日電 新加坡《聯合早報》刊發文章稱,新加坡一種極度瀕危的淡水蟹,首次在人工飼養的環境中孵出40多只幼蟹。新加坡國家公園局希望通過更多觀察研究,以制定保育方案,提高這種螃蟹在野外的生存率。
新加坡溪蟹順利孵出40多只幼蟹。(圖片來源:新加坡《聯合早報》記者 嚴宣融攝)
文章摘編如下:
這種名爲新加坡溪蟹(Johora singaporensis)的淡水蟹僅新加坡獨有,成年後的溪蟹體長只有2、3厘米。它們對山澗小溪的棲息環境情有獨鍾,因此活動範圍僅限于西部武吉知馬自然保護區、武吉巴督和武吉甘柏一帶。
新加坡共有6種本土淡水蟹。新加坡溪蟹是全球最受威脅的100種生物之一,目前數量不超過1000只,最早由本地淡水蟹專家黃教授在1986年首次發現並記錄。
公園局2017年底捕捉到1批新加坡溪蟹進行研究,欣喜地發現當中有1只懷孕母蟹。
淡水蟹懷孕後會把受精卵全部藏在腹部,等約1個月左右,這些卵直接孵化爲幼蟹,之後會繼續附在母蟹腹部。
公園局國家生物多樣性中心項目經理黃家俊博士解釋說:“把卵和幼蟹藏在腹部,是淡水蟹繁殖的一大特點。新加坡溪蟹平時都在溪水裏活動,母蟹一旦懷孕便會來到地面上,找一個隱蔽角落躲起來不受打擾。等到幼蟹全部孵出後,母蟹便回到水中把它們釋放出來。”
幼蟹孵出後身長僅3毫米,任何身型大于此的生物都能對它的生存産生威脅,因此在充滿變數的野外環境中顯得更爲脆弱。
由于它們體積小,也爲野外考察工作帶來一定難度,因此它們的生態習性長久以來鮮爲人知。
黃家俊過去4年負責研究新加坡溪蟹,這次有幸觀察到母蟹孵卵的全過程,讓他感到驚喜。
他說:“我們這次通過全程追蹤才發現,原來母蟹在孵卵的那1個月裏,可以完全不吃不喝,連食物擺到它面前也不爲所動。我想這就是母蟹保護受精卵的方式。”
目前在野外存活的成年新加坡溪蟹僅有數百只,公園局接下來將致力于溪蟹的保育研究工作,包括繼續在人工飼養環境繁殖,增加它們的數量,同時確保幼蟹能在較安全的環境中長大。
國家生物多樣性中心高級署長林良任說:“新加坡溪蟹只在本地出現,是我國擁有豐富生物多樣性的印證。我們希望能觀察學習更多有關它們的知識,填補這方面的空白,進而保護它們賴以生存的棲息地,提高在野外的存活率。”
社會及家庭發展部長兼國家發展部第二部長李智陞在個人社交頁面上留言,指這一成果對本地生物多樣性的保育工作意義非凡。
李智陞說:“保育新加坡溪蟹是公園局物種複育計劃中的一部分,該項目已涵蓋了近100種受威脅的動植物品種。保育工作需要長期努力,它要以科學爲依據,並需要各方協作。每個人都能發揮所長,把新加坡打造成一個‘親自然’(biophilic)的花園裏的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