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美國對伊拉克巴格達國際機場發動無人戰機空襲,擊殺伊朗“重要人物”、“聖城旅”指揮官蘇萊曼尼,爲此伊朗矢言嚴厲報複。伊朗曾經是美國的“鐵哥們兒”,重要的戰略地緣地位、豐富的油氣等資源,一度是美國在海灣乃至中東地區的重要戰略支柱。然而今天的美伊兩國卻不共戴天, 他們是怎麽從盟友變成仇人的呢?
伊朗古稱波斯,曾經是世界上首個地跨亞、非、歐三大洲的帝國。數千年前,波斯文明同中華文明就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雙方隨著“絲綢之路”進行商貿和文化交流。據史書記載,漢武帝時,張骞副使訪問安息(即波斯),安息王令兩萬騎兵迎候。東漢末年,安息王的太子來漢訪問,並在中國呆了多年。唐代兩國往來達到鼎盛時期,雙方隨著“絲綢之路”進行經濟文化交流。鄭和曾3次訪問了霍爾木茲。
伊朗面積約165萬平方公裏,人口約8000多萬,是一個多民族的伊斯蘭國家,其中波斯人占66%,阿塞拜疆人占25%,另外還有庫爾德人、阿拉伯人等。伊朗98.8%的居民信奉伊斯蘭教,其中91%爲什葉派,7.8%爲遜尼派。
伊朗石油、天然氣和煤炭蘊藏豐富。已探明石油儲量居世界第四位,石油儲量1600億桶,接近全球儲量的10%。石油産業是伊朗經濟支柱和外彙收入的主要來源之一,石油收入占伊外彙總收入的一半以上。此外,伊朗天然氣儲量居世界第一,年産量1666億立方米,居世界第三位。豐富的礦産資源讓伊朗經濟實力位居亞洲第七位。
此外,伊朗南面瀕臨波斯灣、霍爾木茲海峽和阿曼灣。霍爾木茲海峽被視爲伊朗手中的“殺手锏”。海峽自古以來就是東西方國家間文化、經濟、貿易的樞紐,16世紀初葡萄牙帝國開始入侵該地區,其後成爲英國、荷蘭、法國、俄國等爭奪的重要目標。霍爾木茲海峽是全球最爲繁忙的水道之一,是海灣地區石油輸往世界各地的唯一海上通道被譽爲西方的“海上生命線”。
1979年伊朗伊斯蘭革命之前,統治伊朗的巴列維國王一心奉行親美政策,被美國視爲中東戰略的一個重要支柱。1979年爆發的伊斯蘭革命改變了這一切。親美的巴列維王朝下台,流亡國外14年的伊斯蘭宗教領袖霍梅尼建立了宗教色彩濃厚的政權。當年11月伊朗學生沖入美國駐伊朗大使館,扣押館內美方外交人員,爆發伊朗人質事件,美國與伊朗斷交。從此美國和伊朗成了不共戴天的仇敵。
兩國內政外交鬥爭從未停止過。美國把伊朗的鈾濃縮活動視爲不可饒恕的挑釁行爲,伊朗核問題鬧得沸沸揚揚。多年來,美國指責伊朗進行秘密核武計劃,對伊朗實施多回合制裁。2018年,美國總統特朗普退出伊朗核協議,重新對伊朗實行嚴厲經濟制裁,導致美伊關系急速惡化。
作爲曆史悠久的中東大國,伊朗擁有非常強烈的民族自豪感,向來不會“逆來順受”。面對美國的步步緊逼,伊朗除了反制美國的制裁,曾多次威脅封鎖霍爾木茲海峽。
2020年1月3日,美國對伊拉克巴格達國際機場發動無人戰機空襲,擊殺伊朗負責中東軍事行動的“重要人物”蘇萊曼尼,伊朗誓言報複。對此,美國《華盛頓郵報》刊文稱,就常規軍事力量而言,伊朗比美國弱小。但該國長期以來實施不對稱策略,這使它可以讓美國在中東地區的利益遭受嚴重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