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簡單的詞語裏飽含了多少的深度?對馬來西亞人和新加坡人來說,一個詞裏就有兩個現已獨立的國家共同的根源,而我們耳熟能詳的“啦”字,也遠不只是一個可愛的表達方式。 新加坡和馬來西亞曾經同是英屬馬來亞島的成員。隨後短暫的一段時間裏,新加坡隸屬從殖民統治獨立出來的馬來西亞。如果說兩國有共同的曆史,恐怕是輕談了兩者之間地理、文化的淵源。這捋不清的淵源最有代表的體現,就是如今仍被使用的馬來式和新加坡式英語,這兩種口語表達方式。
© Holly Pereira / Culture Trip
‘啦’: 是互通的理解方式
新加坡式英語(“Singlish”),也是新加坡獨有的英語口語,如今你在新加坡的街頭也能聽到它特殊的口音和時而讓外國人摸不著頭腦的用詞。這種口語往往以標志性的“啦”(英文:lah)一詞,作爲句子結尾的點綴,而“啦”也就成了“Singlish”的同義詞。 對漢語讀者來說,“啦”可以理解爲一個語氣助詞。新加坡式英語受到閩南話和粵語的影響,共有11個這樣的助詞,以方便傳達所說語句的感情和意思。根據語境的變化,這個簡單的詞語既可以表達肯定和驚歎,也可以傳遞對事情的不屑乃至惱火。比如說,“不啦,我告訴過你我沒做那件事”中的“啦”是指對指控的惱火;而“Ok 啦”這個日常用語中的“啦”則是表示對事件的肯定。
Tibor Bognar / Alamy Stock Photo
從語法結構和詞彙上來說,馬來西亞式英語(“Manglish”)中“啦”的用法都和新加坡式英語頗爲相似。比如說:“他好帥呀,怎麽可能是你的男朋友啦!” 就借用詞彙“啦”的表達形式,讓對話更加诙諧幽默。 如果你在不恰當的語境裏使用“啦”這個詞,大多新加坡人和馬來西亞人都能馬上爲你指出——但他們並不一定能說明爲什麽。盡管“啦”的用法有一定的語法限制,但它同時也是你需要直覺和對社交場合判斷才能正確運用的表達方式。 這也就是爲什麽如果你是一個新式英語菜鳥,最好謹慎措辭,不要說什麽都附上“啦”,不然可能會被新馬兩國朋友嘲笑,說你“suka-suka”了(這也是新式英語裏對“只管自己喜歡,不在乎別人意見”的人的稱呼)。
© Holly Pereira / Culture Trip
‘啦’: 是共同的曆史篇章
從18到20世紀,新加坡和馬來西亞共同受到大英帝國的殖民管轄。此前的新加坡曾是14世紀承襲下來的馬六甲蘇丹國(Malacca Sultanate),和之後16世紀更替前者的柔佛蘇丹國(Johor Sultanate)的一部分。隨著1613年葡萄牙在這裏設置殖民地,新加坡連續兩個世紀的殖民曆史篇章也就此打開。
18到19世紀期間,在成爲馬來半島成爲主要勢力的英軍統治之下,新加坡和馬來西亞得以統一。爲了爭取作爲與中國通商要道的馬六甲海峽的管制,英軍分別在1786年和1819年在槟城和新加坡設立殖民根據地,並在1824年從荷軍手中占領了馬六甲州。英軍勢力的擴張也爲馬來半島帶來了大量的中國和印度移民,還有伴隨他們而來的多種語言。除了學習官方的英語之外,各個種族的語言得以交融:漢語、馬來語、泰米爾語夾雜著英語,逐漸形成了如今大家挂在口邊的新式英語。
Hans Blossey / Alamy Stock Photo
1963年,當馬來西亞從英屬馬來亞聯合邦國獨立出來時,新加坡也作爲前者的一部分被劃分出來。兩國短暫的統一期間目睹了激烈的種族糾紛,而新加坡終于在前總理李光耀的領導下,于1965年宣告獨立。
盡管如此,馬來西亞和新加坡共同的曆史,仍然對如今兩國的文化構成有著深遠的影響。
© Holly Pereira / Culture Trip
‘啦’: 是共通的文化遺産
學者 Noraini Noor 和 Chan-Hoong Leong 曾在共同出版的《馬來西亞和新加坡的多元文化主義》一書中,提出馬來西亞和新加坡是“默認的多元文化國家”這樣一個觀點。兩國都有多種多樣的民族,其中以“馬來、華裔和印度”爲主要人群。兩國之間的人口比例卻又不同:2017年的人口調查顯示,新加坡的華人人口占到總人口的百分之七十五;同年統計的馬來西亞華人占總人口比例,則是百分之二十四。
Kumar Sriskandan / Alamy Stock Photo
布朗大學的英文教授 George P. Landow 在《英文在新加坡和馬來西亞的普及》(‘The Introduction and Dissemination of English in Singapore and Malaysia’)一文中指出,即便是在殖民期間受英文教育的孩子,在家仍舊會使用漢語、馬來語或是泰米爾語等母語和家人溝通。他們對母語的保留,對如今新式和馬來式英語的形成也有很大的影響。
‘啦’: 是捋不清的牽系
所以新式和馬來式兩種英語說相似也相似,說不同也有不同。馬來西亞的你說 “leng zai”(靓仔),作爲新加坡人的我,會說 “handsome boy”。但是“啦”的用法在兩國相通,所以兩國人都能了解不同語境下“啦”的用意,這樣也就能無憂無阻地交流、談話。
Richard R Handley / Alamy Stock Photo
這也是爲什麽簡單的一個“啦”字,就是粘合新馬兩國的膠囊:它跨越了時間和空間,見證了我們曆史的重疊,和文化之間千絲萬縷的聯系。沒有其它詞彙能和它比擬,啦。
作者: Christina Ng
翻譯: Mandy Ti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