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收節
Pongal Festival
近了近了,節日的腳步近了。
迎面向我們走來的,是開啓新加坡2020年節慶活動的豐收節。他們昂首挺胸、腳步輕快、滿懷感恩。他們身上色彩豔麗的裝飾圖案象征著新的一年,新的開始。
01 豐收節
每年1月中旬,是新加坡的印度族歡度豐收節的時間。
豐收節(Pongal Festival),又稱龐格爾節,盛行于南印度。傳統豐收節曆時四天,在此期間印族同胞會向太陽神和生命之神——Surya表示感謝,並祈禱豐收。在新加坡,各大印度寺廟會熬煮米粥,並舉行特殊的禱告儀式,一些極具特色的民俗活動會在小印度(Little India)裏熱鬧的舉行。
豐收節的第一天,叫做“Bhogi Pongal”。人們在這天會進行大掃除,丟棄舊物,穿上新衣,迎接嶄新的開始。與我們的春節習俗中,“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十分相似。印度族群會敬拜掌管興雲布雨的神因陀羅(Indra),並在家中的地板上用米粉制作色彩豔麗的圖案作裝飾。
豐收節的第二天,叫做 “Surya Pongal”,是供奉太陽神“Surya”的日子,也是節日的正式開始。人們會早早選好最新鮮的稻米,制作一大鍋香甜的牛奶米粥,並在黎明時分敬獻給太陽神。講究的是,牛奶米粥最好煮至沸騰溢出,這象征著繁榮富足。在這一天,人們走親訪友,互致問候,共享傳統點心和糖果。
豐收節的第三天,叫做“Mattu Pongal”,是供奉神牛的日子。農耕時代,牛起到的作用至關重要。除了在田間辛勤勞作,還爲人們提供牛奶。爲了感謝神牛的付出,這一天人們會爲神牛沐浴,在牛脖子上系上彩珠、鈴铛和花環,在牛角塗上豔麗的油彩。有的地方還會牽牛遊行,或是舉辦賽牛會(Jallikattu)。
豐收節的最後一天,叫做“Kanum Pongal”。這天,人們合家團聚,家族中的晚輩會向長輩致以敬意。豐收節的結尾作爲情感紐帶,以增進家族、族群感情爲目的。同時,人們會再次來到廟宇進行禱告,向神靈供奉祭品。
02 印度族
新加坡是個多元種族和宗教的國家,種族比例過去十年基本保持不變。除了占比最大的華族(約占76%)和馬來族(約占15%),第三大族群則爲印度族(約占7.4%)。目前,新加坡的印度族是海外印度族人數最多的族群之一。
早在1819年,英國萊佛士爵士航行至新加坡時,隨行的多名印度助手和士兵,便是最早一批印度移民。在那之後,更多的印度族人從印度南部來到新加坡謀生。新加坡的印度族群聚居地隨之不斷擴大,直至今天的規模。
印度族文化爲新加坡的多元民族社會注入許多活力,每年的公共假期也將印度族專屬的屠妖節(Deepavali,也稱排燈節)規劃在內。每年10月或11月中的一天,都是印度教徒慶祝正義戰勝邪惡的日子。信徒們會在家中點起溫暖的黃色油燈,一起向掌管生育和繁榮的吉祥女神——Lakshmi禱告祈福。新加坡當地的慶祝活動會在小印度持續近一個月。
03 小印度
小印度(Little India)是新加坡印度族群的聚集地。走入這段時光隧道,仿佛瞬間穿越到了印度。走街串巷,可以尋訪印度族在獅城遺留的曆史和文化。明麗的色彩是這裏的一大特色,大概上帝真的在這裏打翻了調色板。
小印度占地13公頃,以實龍崗路、雙溪路、惹蘭勿刹爲界限,區內有900棟保留建築。貫穿小印度的實龍崗路(Serangoon Road),是新加坡最早的主幹公路。這裏離著名的牛車水不遠,卻與唐人街有著截然不同的風情。
豐收節前後的小印度燈火璀璨,街道熙熙攘攘,商店裏滿是色彩缤紛的節慶商品。200年前,這裏還滿是賽馬場、牛只交易場和磚窯。19世紀至20世紀初,小印度以農業、養畜業、開采石灰、制作磚塊爲經濟命脈。隨著族群的聚集,一些教堂和廟宇也陸續興建起來。
地處小印度核心地帶的維拉瑪卡裏雅曼興都廟,是新加坡最古老的興都寺廟之一。裏面供奉著主掌破壞的凶惡女神——維拉瑪卡裏雅曼,也被稱爲伽梨女神。傳聞在二戰日軍空襲期間,許多印度教徒跑進寺廟避難,尋求伽梨女神的保護。不知是碰巧還是神明顯靈,維拉瑪卡裏雅曼興都廟的建築和神像在空襲中無一受損。
開放包容的新加坡,在意著這個國家裏每個族群、每位居民的感受。
印度族群在這個多元化的大家庭裏,扮演者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
他們特有的文化,也成爲獅城中最絢爛的一抹色彩。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