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耳聞台灣是親子游的熱門地,但我們不知為何拖了這些年,直到今年三月才得以成行。去之前的那個星期,我特地重讀了白先勇先生的那本《台北人》:縱然書中人物無不沉浸在對往昔生活的迷戀之中,但每當我看到「逛西門町、看紹興戲,坐在三六九里吃桂花湯糰」、「仁愛路五段」之類的字眼,總會心生出對台北的無限嚮往。
台北是一座神奇的城市。在這裡,你可以看到很多其他地方的影子:市中心主幹大道上閃爍的霓虹燈、靜立的梧桐樹和精緻的大樓,令我有回到上海的錯覺;拐進路邊小巷,矮舊的老房子和雜貨店,又很像我小時候生活過的江浙城市;西門町那帶則留著濃濃的日系風格,華燈初上時宛若小東京——這所有的影子相互重疊、交叉渲染,竟造就了如今這座獨一無二、充滿生活氣息的台北城。
(從酒店房間看到的台北景觀)
此次我們只安排了一周的行程,確切地說只有五個整天的時間,雖來不及去台中或墾丁遊玩,卻已足夠我們從多個角度探索台北及其周邊地區。民國控如我,小清新如我,資深吃貨如我,都能在台北找到合適的路線;而且,能順帶將親子活動融入其中,皆大歡喜。
台北 | 遛娃記
到達台北的第二天上午,我們便直奔大名鼎鼎的誠品書店,作為台北遛娃的第一站。聽說誠品的童書部有關於中華歷史、文化和教養的台灣本土繪本,很值得扛幾斤回來;但當天我仔仔細細找了很久,卻沒有發現特別合適的,反而看到很多外國經典童書的譯本。最後,我只選了一本《我的故宮欣賞書》,V寶自己選了一本《偷偷看一眼動物園》,收入囊中。
台北動物園和貓空纜車也是熱門的親子游打卡點。相比於新加坡動物園的小而精緻,台北動物園屬於大而空曠,動物品種不算豐富。很多小朋友喜歡乘坐貓空纜車,有趣又刺激,部分路段確實有點驚險,全程的景觀也稱得上賞心悅目,很適合不常坐纜車的家庭。可惜我們之前在聖淘沙附近住了好幾年,出門分分鐘能坐花芭山的纜車,於是貓空纜車的新奇感又少了三分。
到達貓空站,吃一頓茶葉入菜的特色午餐,將窗外山坡上各種層次的綠意盡收眼底。
台北另一個著名的遛娃景點便是台北故宮博物院,基本屬於每個家庭帶娃必去之處。去之前,我特地與娃們一起閱讀了《我的故宮欣賞書》,讓她們先對中華文物有個概念。
去台北故宮的那天,陰雨連綿,典型的台北天氣。站在大門口抬頭看,孫博士的「天下為公」赫然入目,不禁思緒萬千。
台北故宮是個值得一去再去的地方。無奈當天院內人山人海,各個場館也只能走馬觀花;倒是B1樓的兒童學藝中心給了我們小驚喜:這裡濃縮了台北故宮的精華,以兒童的視角和語言,將館內的幾大鎮館之寶重新展示。比如:
我也來當把小皇帝,蓋個印章:
將古代名畫中的元素用積木呈現,再讓孩子們發揮創意、重新拼搭:
牆上掛著一整幅縮小版的《清明上河圖》,上方還有專為兒童做的註解。小藝術家V寶十分投入地搭起同主題積木,盡情描繪她自己心中的清明上河圖。
此外孩子們還可以聞聞鼻煙壺,摸摸迷你版的翠玉白菜。台北故宮還以院內的熱門文物和古代名畫里的動物為角色,重新設計,製作了一部好萊塢風格的動畫片在此播放。這個兒童學藝中心設計得可謂十分用心了,兩寶玩得不願離開,遛娃待個大半天亦毫無壓力。
從台北故宮出來,幾分鐘的車程便能到士林官邸。其實從現代的眼光來看,官邸的園林極其普通,蔣宋故居更是樸素到令人訝異,但娃娃們喜歡在這個大園林里逛著。雨過天晴的午後,整個園林濕漉漉得猶如畫跡未乾的潑墨作品。忽然在轉角處遇見一個池塘,水面覆滿落葉;岸上站著一隻神似鴛鴦的鳥兒,正奮力拉著剛在泥土裡找到的美食。就這樣一個頗具古詩意境的畫面,娃兒們看了很久,可見孩童們總能捕捉到大人們忽略的有趣瞬間。
台北近郊 | 懷舊小清新
其實我們的遛娃活動貫穿了整個台灣行程。本次行前做攻略,我在「是去宜蘭農場喂動物,還是去九份十分放天燈」這個問題上糾結了很久,最終因為司機建議「去宜蘭最好能住上一晚」而放棄了宜蘭,選擇了九份——一條著名的懷舊路線。
去之前只知道九份依山面海,是《悲情城市》和《千與千尋》的拍攝地,卻不知去九份要開過那麼多盤旋的山路。途經的一些景點——黃金瀑布、黃金博物館——聽起來乏味無趣,身臨其境時卻也能感到一番趣味。
這黃金瀑布在春日艷陽的照耀下,熠熠生輝。
黃金博物館在入口處毫無亮點,然而,等我們爬上一段石階、正琢磨著要放棄時,卻忽然看到一片山頂花園,被四周層層疊疊的翠綠山景包圍著——頓時頗有誤入桃花源的驚喜感。
陽春三月,正值櫻花浪漫時,我們便順便賞了把櫻。
娃們在礦車的小站台玩耍。下圖是否有點像台灣校園青春片的劇照?
下山時看到一個供小孩淘「金」的地方,本是一項讓遊客掏腰包的活動,但V寶對此表現出強烈的興趣。於是,兩位小公主賣力地干起鍊金工人的活兒,一錘二磨三篩……
終於,功夫不負有心人,金粉(銅末)到手了
到了九份老街,真的與其他商業老街沒有區別……連擁擠的程度都十分相似。
都說九份的芋圓美味,我們還特地去品嘗了最有名的「賴阿婆芋圓」。但口味這種事確實見仁見智,芋圓雖好,我卻開始想念家鄉的黑芝麻湯圓和上海的酒釀小圓子。
午飯的餐廳和菜式乏善可陳,海景卻是一流的。這一眼,道盡了九份的美。
站在餐廳的大露台上,對面就是大名鼎鼎的阿妹茶樓,因宮崎駿的《千與千尋》在此取景而聞名。看過一張同樣角度的在夜晚拍攝的照片,茶樓上的燈籠齊齊點亮,紅彤彤一片,映襯著那深藍的夜幕,魔幻得令人震撼。
一回頭,發現旁邊有一家名為「戲夢人生」的茶飯館。那虛幻的店名、誇張的牌、滿牆的好萊塢老電影劇照,很像香港老片里的場景,又有點黑色幽默。若再看一眼,似乎也會在某一瞬間困惑,人生是否真的如戲夢一場。
寶寶們對去十分放天燈的環節期待已久,但到達之後,卻發現十分的鐵軌被慕名而來的遊客們擠得水泄不通。儘管如此,V寶和我還是認真地在天燈上寫下了祈福的話,並與家人順利地放了一回天燈。幸好,擁擠喧囂的人潮和過度商業化的氛圍,沒有妨礙V寶享受這個儀式感滿滿的活動。
自從《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大獲成功,電影里柯震東和陳妍希放天燈的場景就帶火了十分;原本台灣人喜歡去放天燈的平溪反而變得無人問津。
娃兒們又在平溪饒有興致地看別人放燈。遠處緩緩駛來的火車,鐵軌上不緊不慢放燈祈福的少女們,這頗有意境的場景,我們卻意外地在平溪捕捉到了。
(聲明:作者與文中提到的酒店、餐廳均無利益關係)
抵達台北的那天晚上,我見到了在美國法學院讀書時相熟的台灣同學。從紐約分別,又在台北再次相聚,令我有些許「人生何處不相逢」的感懷;聊起當年學校的人和事,望著眼前熟悉的笑容,又會有穿越的錯覺。得知同窗們各自在台北過著幸福的生活,深感慰藉之餘,亦能從他們身上窺見台北人不緊不慢、篤定知足的生活態度。
曾幾何時,台灣的偶像劇和綜藝節目給了年少的我們一個華麗世界的啟蒙:以道明寺為代表的富家子弟、台灣名媛、家族企業的小開、天王天后。然而遊客眼中的台北是個很接地氣的地方。若把紐約比作雍容的貴婦,把上海比作精緻的閨秀,台北就像親切的鄰家女孩,鮮活、真實,處處洋溢著貼近生活的煙火氣和靈動的存在感。
北投 | 溫泉之旅
我並不是個溫泉愛好者,上一次泡溫泉,還是多年前在東京附近的Hoshinoya度假村。但好友強烈推薦帶著娃在北投住兩天,我也估摸著娃爸和娃們會喜歡住在山裡,於是欣然前往。因最有名的三二行館(Villa 32)不接待兒童入住或就餐,我們就選了這間風評不錯的Grand View Resort Beitou (北投麗禧酒店)。
從士林上陽明山,有一條路可以開到北投,順帶還能去陽明山賞花。然而現實情況是,當日天公不作美,下了一個上午的雨,等我們到陽明山時雨雖已停,路面仍舊濕滑;加上山路險峻,司機又對這帶不熟,整個過程好比坐過山車,有點驚心動魄;事後想想還是替自己和家人捏了一把汗。(此行發現台灣的山路奇多,陰雨天頻繁,帶娃來台灣的家庭需要考慮避免有安全隱患的行程。)
北投的溫泉酒店都集中在陽明山腳下,而且大部分走精品酒店的路線。我們入住的酒店從裝修到服務細節,無不透著濃郁的日式風情。傍晚時分,服務生會為每個房間送上一壺清香甘甜的梅子酒;小酌一口,微醺。
從繁華喧囂的台北市中心到北投,不過半小時的車程,卻畫風突變,好像到了另一片天地——推開窗便是蒼翠的山景,清新的空氣撲面而來。那一刻,耳邊只留下鳥語花香,仿若與世隔絕。
從房間能看到酒店旁邊的北投文物館。娃娃們喜歡風景優美的大陽台,跑來跑去玩起了過家家。
第二天清晨起來,先吃一頓豐盛的早餐,元氣滿滿。早餐雖為中式,卻以日式定食的方式呈現,酒店的風格可見一斑。
酒店的公共溫泉分露天和室內、男客女客,同時接待不住店客人,兒童免進。住店客人還可以選擇房間內自帶的小湯池,小孩子也可以泡個幾分鐘。
其實我更喜歡躲在房間裡泡溫泉,望著窗外的青山綠水,享受這片刻的舒適與寧靜。有時也讓娃娃們爬進湯里,擁抱一會兒,又是一種美好的親子體驗。
有人說台灣的溫泉不及日本的萬分之一,我卻不敢苟同。其實做為非溫泉控,對不同地區的溫泉本沒有太大的發言權。但這北投的溫泉泡過之後,身心突然非常放鬆,且全身滌盪著一股暖流,出門經冷風一吹也不覺著涼。之前在日本泡過多次溫泉,從沒有這種神奇的感覺。
(剛泡好溫泉、神清氣爽的紫藤夫人強勢出鏡
)
酒店出門步行兩分鐘,就能到當年軟禁過張學良的少帥禪園,現為一家帶花園的餐廳,裡面有泡腳的溫泉。我們當時匆匆路過卻沒進去參觀,算是此行的一個小遺憾。
在北投那兩天正值台北春寒料峭之時,關於溫泉所留下的記憶卻很溫暖。最難得的,是那份愜意與清凈。
台北 | 逛吃篇
我們這次的台灣之行碰上兩個大事件:第一件是我們在台期間聽聞李敖逝世。我對李敖本人及其著作了解不多,但竊以為他代表的是台灣的一個時代;大師一離去,曾經的那段歲月便也隨之落幕了。
另一件美食屆的盛事發生在我們出行前一天:首屆台北米其林餐廳名單新鮮出爐。有趣的是,榜單里獲星的台灣菜卻只有兩家,其他的星分布在粵菜、法餐、日料、創意菜等各種菜系,可見台北是個集聚了世界各地美食的吃貨天堂。但無奈拖家帶口、路途奔波,行前精心準備的餐廳list只親測了冰山一角。本次錯過的好餐廳,只能留作我日後再來台北的原始動力。
古早味台菜 | 代表餐廳:梅子餐廳 (Umeko Restaurant)
每到一個地方,我習慣儘量多品嘗當地的美食。這家梅子餐廳便屬於地道的台灣菜,被美食博主稱為「拐角的古早台味」。餐廳坐落於林森北路路口,乍一看店名,還以為是日式居酒屋。推開大門,餐廳的裝修風格復古懷舊,令我想起小時候的海鮮酒樓。侍者熱情地招呼我們上二樓,只見大廳一派熱氣騰騰的景象。
在座的有很多是日本客人。聽說這家餐廳的老闆娘七十多歲了,會用流利的日語招呼食客們,服務熱情周到。但當天似乎沒有看見老闆娘本尊,略遺憾。翻開菜單,恨不得把上面的推薦菜全部點一遍。這道紅蟳米糕屬必點之菜,肉質飽滿、蟹黃豐富,蘸著特製甘甜的蟹醋,伴著配料考究的油飯,美味非常。
活燙沙蝦,勝在蝦肉鮮美,是娃兒們下飯的最愛。
第一次嘗試三杯花枝,與三杯雞同樣的做法和佐料,加上花枝本身的口感和鮮味,賣相雖不怎麼樣,但味道滿分。
嘗試了台灣滷肉飯和擔仔麵,上來的都是小而精緻的一份,口感符合印象中的水準。
此外,梅子餐廳的烏魚子切片、白片土雞、蔭汁炒蚵、麻油腰花、梅子酒等都很出名;無奈家人食量太小,只能留待下次嘗試。
精緻日料 | 代表餐廳:三井料理美術館 (Mitsui Cuisine)
除了台菜,夫人最推薦台北的台式火鍋和日料。這兩樣受了寶島歷史文化的影響,相當有台灣特色。此行沒有機會去親測大名鼎鼎的祥雲龍吟,倒是吃到了這間城中熱店:三井料理美術館。
作為一家日料店,Mitsui的裝修風格走另類路線,據說是台灣設計大師陳瑞憲的作品。設計師對燈光、鏡面和檀木恰到好處的運用,打造出餐廳的高級感;餐廳正中矗立著一大把蘆葦,時尚而不落俗套。
我們點了價位最高的套餐,據說廚師會用當天手頭最頂級的新鮮食材來製作這個套餐的佳肴。套餐大概有七八道菜,包括海膽、生魚片組合、松葉蟹、鮑魚、牛肉……分量很足卻不會過飽,也確實非常新鮮。
我們還給同行的長輩和小孩們點了牛肉涮涮鍋和各種壽司。涮涮鍋的和牛入口即化,壽司的溫度和鮮美也很到位,其中一款鰻魚手卷壽司深受V寶喜愛,居然連叫了三次,共吃了5、6條,迄今念念不忘。
當天在Mitsui的體驗幾乎無可挑剔。值得一提的是,在台北吃日料真是太合算了,堪稱價廉物美!舉個例子:我們全家在Mitsui的晚餐總共才花了200新幣出頭;而在新加坡米其林一星日料店Shinji by Kanesaka, 一位客人的午飯套餐就要230新幣,關鍵是並不覺得比Mitsui好吃!
當地特色菜 | 代表餐廳:阿義師的大茶壺茶餐廳
如果帶娃去台北動物園和貓空纜車,可選擇到貓空站午飯。可能是因為那一帶盛產茶葉,當地有一種茶葉入餐的特色菜,而大茶壺餐廳就是個中翹楚。
(滿牆的獲獎證書和勳章)
(茶葉蝦)
(排骨酥)
中午時分餐廳人山人海;因之前訂了位,加上侍者的服務周到,並沒有等太久。菜式倒沒有太大的驚喜,總體口味偏清淡,茶葉的調味為菜肴增加了一絲清新,略有特色,是去動物園遛娃時順帶就餐的好選擇,但沒有特地慕名前來的必要。
台灣牛肉麵 | 代表餐廳:永康牛肉麵 vs. 故宮晶華
台灣牛肉麵在台灣美食中的地位舉足重輕,相當於辣椒蟹之於新加坡、烤鴨之於北京。光在台北,就有永康牛肉麵、林東芳、老張、良品等幾大著名品牌。我們去永康街覓食時,特地去了永康牛肉麵一探究竟。中午十二點多,店前已排起誇張的長龍。
幸好等位不算久,大概10多分鐘就能進店。環境自然是簡陋的,因孩子不能吃辣的緣故,我和老人小孩都點了清湯麵,VC爸則點了濃湯的牛腩面。的確是湯汁香滑肉大塊,但不知為何,我就是無法get到這牛肉麵的美味,感覺家鄉W城隨便一家麵館的牛肉麵都能分分鐘秒殺它
後來我們去逛台北故宮時,在旁邊的故宮晶華吃了他們家著名的鴛鴦牛肉麵,也再一次驗證了我對台灣牛肉麵無感的事實。
不過,故宮晶華是家精緻的粵菜館,環境清雅,菜式巧妙融合了台北故宮的文藝氣息,一些鎮館之寶如翠玉白菜、東坡肉形石都被搬上餐桌,且做得惟妙惟肖,很有意思。帶娃來故宮的時候可以順帶打卡,是個午餐地的好選擇。
台灣小吃 | 代表餐廳:鼎泰豐、夜市
路過台北永康街,路口鼎泰豐總店的大名如雷貫耳,資深吃貨都免不了來朝拜一番。雖然我早知鼎泰豐總店的受歡迎程度,但當天還是被它門口龐大的等位人群震驚了
等位大軍中有超多日本遊客,門口的服務生小姑娘嫻熟地運用中文、英文和日文輪番報位,場面堪稱經典。
我們之後總算在非尖峰時段吃到了士林地區的一家鼎泰豐。都說台北的鼎泰豐比新加坡的段位要高,但我完全吃不出任何區別!只知還是那個熟悉的味道。
永康街是條神奇的美食街,如果仔細逛,能搜羅出一大堆好吃的。小巷弄里隨便一家不起眼的小餐廳都可能是隱秘的百年老店,時常有明星光顧,牆上貼滿了店主與名人們的合影。我們午飯吃得太飽,便找了家冰店吃台灣特色的芒果冰,娃娃們自然很喜歡。(但在台灣吃冰很容易吃壞肚子,家長們還需謹慎選擇。)
找了個月黑風高的晚上帶娃逛夜市。流光溢彩的夜市,是台北飲食文化的重要一部分,很多夜市小吃更是進了米其林的必比登美食清單。然而我們終究還是沒有在人潮洶湧的夜市中坐下來品嘗美食,只是走馬觀花逛了一圈,買了點水果,讓小孩看了看熱鬧。
記得曾讀到一句有趣的話:「為什麼要在忠孝東路走九遍?那是因為在台北吃得太撐了啊!」實在是台北美食之旅的最佳註解
聽過太多關於台北美食的傳說,但幾天逛吃下來,體驗有好有壞,倒是揭開了被神化的台北美食的神秘面紗。口味是種奇妙的東西,說不清道不明,很多時候是「甲之蜜糖,乙之砒霜」,人生在世,找到自己愛吃的就好。
在台北時還見到一位久違的友人,2005年在哈佛東京會議上認識的台灣女生。認識十多年,奇蹟般地一直保持著聯繫(其實應該感謝如今發達的社交網絡),期間她在美國一直讀到博士,而我從紐約、上海一直搬家到新加坡,如今得以在台北相聚,居然只是第二次見她。友人很有心,特地跑到佳德總店買了一盒鳳梨酥贈我;作為鳳梨酥愛好者,當天回到酒店就打開來嘗了一塊——酥軟香滑,甜而不膩,口感驚艷,秒殺了新加坡的鳳梨酥。後來在西門町買到的綠豆糕也是清新可口,似小時候的味道。原來台北的零食糕點真如傳聞的那般美味,我們特地多買了幾盒帶回來作伴手禮。
綜上,便是我們感受到的台北三月。溫泉、美食、山景、民國風景點,以及那所有細微的快樂,組成了我們心中那個文藝范兒又小清新的台北。
後會有期。
( 文:紫藤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