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中國網絡電影無論從制作體量到創作水准,還是藝術高度都在一路提升。其中,曆史英雄題材更是逐漸顯露鋒芒,如近期上線的曆史英雄題材網絡電影《辛棄疾1162》一上線便贏得了好評。該片以英勇無畏、保家衛國的一代英豪辛棄疾作爲創作內核,開創了古代英雄人物創作的新思路,既爲當下影視市場注入一股清流,又實現了一次春風風人的愛國主義教育。
一直以來,辛棄疾爲人所熟悉的是他的詞人身份,“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裏如虎”“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這些經典詞句都是高中課本中的必背篇目。初讀只覺得他的詞豪情萬丈,詞境開闊,但如果不了解辛棄疾的戎馬生涯,就不能更好地感悟他的豪情,開悟他的意境,詞曲皆成了無根之木、無源之水。影片《辛棄疾1162》導演張哲曾在受訪時講道:“辛棄疾寫詞的文人才氣很多人知道,我想通過這部影片讓更多人了解辛棄疾悍將的一面。”影片刻畫了辛棄疾的戎馬一生:一心要收複疆土,但卻未能如願,只得把萬丈豪情和愛國理想,寄寓在一首首詞曲中。看了影片,再讀辛詞,三分豪放,七分壯志難酬。
故事從1161年展開,年僅21歲的辛棄疾胸懷統一國家遠大抱負,當他所在的四鳳閘被毀,他揭竿而起,投奔耿京義軍,因雄才大略深受耿京賞識重視,任掌書記。他單槍匹馬奪回帥印、退金兵;他南下說服南宋朝廷北伐;他率幾十人奇襲金軍大營爲耿京複仇;他誅殺叛徒張安國,斬殺敵酋……浩浩蕩蕩的戰爭故事之外,影片對人物內心世界刻畫十分細膩,辛棄疾渴盼光複統一的愛國情懷,被金人欺壓的現實觸痛,戀人、兄弟死于金人之手的悲痛,種種豐富飽滿、極富感染力的情感刻畫,更使得辛棄疾的英雄形象豐滿、偉岸、悲壯。家仇國恨的彙聚和難逆曆史大勢的壯志難酬讓他抱憾終生,很多年後,辛棄疾對這一段峥嵘歲月諱莫如深閉口不提。
網絡電影《辛棄疾1162》采用倒敘手法,影片開始,垂垂老矣的辛棄疾,手持光複劍,徐徐登上泰山之巅,眼前雲霧缭繞,仿佛面對一幅淋漓揮灑的水墨長卷,以至于都難以辨出記憶的始筆。影片結尾,還是在泰山之巅,辛棄疾顫顫巍巍,低吟著“蓦然回首”,浩蕩蒼茫間一個小我,很是悲涼。直到“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刹那黑場,影片結束。
與此同時,該片不僅故事劇情一波三折、敘事表達酣暢淋漓,在視覺呈現上也有諸多可圈可點之處。首先,服化道品質突破了網絡電影中的最高標准,在著名美術指導張天恩的把關下,對于宋代冷兵器和軍民服飾的複原,既嚴格遵循曆史真實又發揮了藝術的合理想象。其次,場景審美和構造能力精准出色,武戲粗細有道,用近乎紀錄片的手法來呈現馬背大戰,短兵相接的打戲上凸顯張力,整體將刀光劍影的戰場實景和酣暢淋漓的戰鬥場面還原得驚心動魄,極具可看性。再次,鏡頭語言豐滿立體。如辛棄疾四鳳閘突圍的一場戲中,鏡頭遠近來回轉換,強化了主人公負傷插箭又迎敵而上的英勇無畏,讓觀者大呼敬佩。
《辛棄疾1162》作爲一部網絡電影,在人文內涵的挖掘、題材理念的拓展和制作模式的創新上,均實現了較大突破,兼具曆史底蘊、英雄形象和審美品格,“曆史底蘊”給予觀衆時代背景的融入體驗,“英雄形象”觸動觀衆的感官和思緒,“審美品格”則以鮮明大氣的電影風格追求上乘。
如果說英雄史詩電影勾勒的是一幅山河統一的圖景,當下沒有了金戈鐵馬,但保家衛國仍是不變的主題。電影的可貴之處在于不著一句說教的台詞,卻用飽滿的人物形象彰顯了理想與信念、責任與擔當。英雄之所以有穿越時空的生命力和感召力,就在于其內核不息的傳承,無論時間更叠,它依舊引人深思,鼓舞人心,能夠爲當代人提供樹立理想、熱愛國家、報效祖國的有益啓示。從這個意義上講,以《辛棄疾1162》爲代表的新時代網絡電影所刻畫的英雄本色,應當成爲時代的精神坐標,社會的價值引領。
(作者:王櫻潼,系北京網絡視聽節目服務協會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