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新加坡衛生部發布的消息,新加坡去年全年共有1萬5998起骨痛熱(登革熱)病例,是前年的近五倍,也是五年來的新高。
昨天(15日),新加坡國家環境局表示,“我們已經看到第三型骨痛熱症病例和受影響地區在過去一個月有增加趨勢”。
根據醫療界人士的說法,新加坡過去30年並沒有大規模流行第三型病毒(DENV-3),新加坡人對這一病毒的免疫力低下,更容易感染。
並且新加坡醫學專家稱,今年,骨痛熱疫情將會繼續大爆發。
由于骨痛熱是蚊媒傳播的傳染病,所以最佳的控制疫情方式是除蚊滅蚊,清掃公共衛生、注意個人衛生,新加坡也正采用多種手法對抗伊蚊,包括在去年底啓用新的沃爾巴克氏菌(Wolbachia)雄性伊蚊繁殖設施,讓雌雄伊蚊交配後産下的卵無法孵化,從而抑制伊蚊數量。
而根據新加坡衛生部網站不久前發布的數據,新加坡本地的骨痛熱疫情在經曆連續五周的持續緩解之後,這兩周病例數量又再次回升,僅上上周就有313名確診病患。
從去年11月中旬起到12月下旬,骨痛熱疫情一直在趨于消退,這既和衛生部和新加坡醫護人員的努力有關,也和新加坡本地民衆越來越強的衛生意識密不可分,但同時,骨痛熱的傳播有季節性因素,冬季本來就是低發期。
而隨著今年春天臨近,骨痛熱的疫情狀況預期也會繼續加重,小編爲大家整理了一些關于骨痛熱的信息,如果大家身在新加坡或者近日有去往東南亞地區的行程,一定要高度警惕!
首先,請大家一定要注意,如果有人告訴你登革熱不會死人,只需要靜養即可,一定不要輕信!
骨痛熱又叫“登革熱”,同類型的病症還有“基孔肯雅熱”,都屬于相似的熱症,是伊蚊傳染的一種急性傳染病症。
臨床表現如下:
“
發熱:體溫可能升高到39℃~40℃,很難退燒。
出血:臉部、頸部、胸部及四肢皮膚發紅,貌似“酒醉狀”,甚至出現眼結膜充血、淺表淋巴結腫大、牙龈等無端出血等。
體痛:感到頭痛、眼眶痛、肌肉關節和骨骼痛,整個人覺得很疲乏;
皮疹:以麻疹樣和出血性皮疹爲主。
”
另外,一旦患上登革熱,一定要及時就醫——雖然目前的醫學界並沒有針對骨痛熱的特效藥物,但及時住院、進入隔離蚊蟲的病房是非常好的能夠控制病情的手段。
並且因人而異,患者還有可能發展成“登革出血熱”,即登革熱的重症形式,會出現全身皮下出血、髒器出血的症狀,危急時可能會造成器官衰竭現象,從而導致患者死亡。
登革熱的死亡率很低,但如果不及時就醫降溫,患者很有可能發展成腦炎等重症疾病,並且長期暴露在原有環境下,會增加傳染登革熱給周圍人群的概率。
登革熱的病因源自登革熱病毒,這種病毒一般由“伊蚊”攜帶傳播,極其耐低溫,在-20℃的條件下可以在血液中生存數年,但不耐熱,高溫可滅活,人與人之間是不會傳播這種疾病的。
登革熱一般在熱帶和亞熱帶地區盛行,東南亞地區是高發區,而我國的香港、海南等地區也有登革熱疫情爆發,預防登革熱只需要個人培養良好的衛生習慣,積極滅蚊即可。
此外,需要注意的是,新加坡病例較多的集中在伊萊雅路、惹蘭曼高(Jalan Bangau)、秋海棠通道(Begonia Drive)、武吉莫利士頓(Bukit Mugliston)、朝陽道(Sunrise Avenue)和凱秀路(Cashew Road)等地區,如果你的行程設計這些地區就要格外注意了!及時做好防範措施,當心蚊蟲叮咬。
截止昨天,包括伊萊雅路在內的白沙一帶至今累積151起骨痛熱症病例。此地區是極高發地區,一定要對此提高警惕!
登革熱雖然在新加坡也有疫苗,但這種疫苗一般都比較特殊,真正生效可能要一年以後,而且價格也並不低廉,所以最好的預防措施就是即使防蚊滅蚊,注意個人衛生,注意培育花草及時換水等等。
另外,小編也提醒大家,手足口病,流感,麻疹,腦膜炎球菌感染,腮腺炎,百日咳,肺炎球菌病(有創),風疹,破傷風,結膜炎,水痘等疾病,在新加坡都時有傳播。
在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的同時,大家平時也要及時關注時訊,如果有相關疫情,要及時做好相應的防範措施,減少前往疫情嚴重區域的次數。
最重要的是有症狀不要拖沓,及時就醫,我們的健康和生命是無價的,值得我們爲此破費,在醫療方面節約開支是不明智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