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先來看一張普通的歐亞地圖
圖:大陸橋在曆史上長期被阿拉伯人占據,阿拉伯人幾乎承包了所有歐亞貿易,使其在地理大發現前全方位碾壓歐洲。
當年蘇聯在的時候,鏈接世界財富兩端的歐亞大陸橋北方部分,幾乎被華約承包完了。
這種在大陸橋上橫亘歐亞的大帝國曆史上多次出現
海權霸主都是島國,美國也是個大島。
島國可以省下陸軍和空軍軍費去搞海軍,也可以抽身複雜的地緣博弈遊戲,專心致志謀海洋。除非陸權國家的體量高出很多,不然在大洋上肯定拼不過島國海軍。
同理,你海權國家把資源都放到大海上了,換到大陸一樣沒戲。你一戰和二戰時的英國,在大陸上與德國就是鋼不過。
這意味著,如果島國硬生生的在大陸上占一塊根據地,其成本將成倍增加,從根本上改變行政開支結構,其結果就是無力維持海上強權,同時在大陸上也會力不從心。對于大陸上的勢力範圍,海權國家只能抱著得知我幸失之我命的殖民地態度,盡可能從海上向他國施加壓力,從而保住殖民地。要知道,維持一艘不沉的航母,比維持10艘說沉就沉的航母,其成本之高不可數計。
反面教材就是英國爲了印度,與當地土著、沙俄耗費了大量心血,結果還是沒保住,日不落也落了。日本硬生生占了半島和東三省,陸軍開始做大,與海軍不停的爭奪資源,最終滑向了招核的深淵。
在相當長的時間裏,陸權國家是很弱勢的,主要原因就是陸路的機動困難,物流成本高,勢力範圍也犬牙交錯。陸戰沒法做到海戰那種贏家通吃,今天你占了西班牙,人家跟你打遊擊。即使你是意大利國王、萊茵聯邦保護者、瑞士聯邦仲裁,人家奧地利、沙俄和英國就是跟你死磕到底。無論你實力有多強,一場莫斯科或者滑鐵盧就被打回原型。
法國大革命後,民族國家興起。外加人口流動差,當地或明或暗的小團體抱團,讓你這個外來占領者針插不進,水潑不入,不但不能獲利,反而被吸血,占領一塊地方,一塊地方就會變成你帝國身上的爛瘡。
這一切想要改變,還要等到火車的完善。
火車,這哪是馬車的升級版,這就是在路上開的船。只要大家夥把鐵路修通,成本降下來,就能攜手邁入工業化社會。工業革命解決了財富生産問題,鐵路解決了財富流通消費問題,再打仗得等到第二次工業革命後的一戰和二戰,徹底推翻封建王權和殖民地社會,改造生産關系和社會結構,以適應新的生産力。大陸國家似乎看到了擺脫大洋束縛的希望。
我知道地中海是大西洋的,但從海運聯系的緊密性上看,地中海更像印度洋的一部分。
印度洋一頭是蘇伊士運河,鏈接歐洲內海:地中海。另一頭通過馬六甲海峽溝通東亞與太平洋。同時印度洋囊括波斯灣,也就是中東石油的出海地。可以說世界上最重要的幾條貿易路線都在印度洋上,可謂的印度洋者得歐亞。
控制大洋,離不開沿岸的港口和補給。所以扼住印度洋,就那麽兩個方案,一是進中東,二是進南亞次大陸,也就是印度。而這也是俄羅斯兩百年來始終圖謀的方向。另一個就是控制中東、東歐和中亞,打通歐亞大陸,減少大洋的束縛。
現在終于輪到介紹我們的主角俄羅斯了,他是典型的陸權國家,由于地理位置的原因,也只能通過陸權來控制歐亞大陸,這塊世界財富中心。
俄國跨歐亞大陸,始終對中亞虎視眈眈,進而南下印度,西進中東。另一頭暴揍土耳其,瓜分巴爾幹,力圖進入地中海,進而控制蘇伊士。這種橫跨歐亞,隨時准備拿下東歐、中東和中亞,進而進入到印度洋,即使不涉及印度洋,單單這陸地貿易樞紐的地理位置,外加鐵路的加持,在海權國家眼裏就是原罪。
我們來捋捋海權霸主和俄國這兩百多年的紛爭。
作爲海權霸主的英國,尤其是鐵路技術不斷進步的前提下,自然不想在大陸中心有唯一霸權,不然大陸都內循環了,還有他大海什麽事?
因爲有英國的介入,俄國兩個抵達印度洋的方案都沒能成功,其中克裏米亞戰爭英國直接參戰,第十次俄土戰爭,又是英國出動艦隊保下了君士坦丁堡,又聯合奧匈、德國,迫使俄國吐出大部分到手的巴爾幹,肢解巴爾幹,給俄國層層設阻,繼續卡死博斯普魯斯海峽,讓俄軍出不了黑海。
拿下阿富汗或者新疆,印度都將暴露在沙俄的勢力面前。
第一次世界大戰,俄國還是奔著巴爾幹、土耳其一通猛錘,結果遭遇德國強力阻擊,加之內部革命,再次失敗。
最有意思的當屬二戰,我一直覺得英國才是二戰的真正推手。
英國先是在西班牙內戰中忽悠國聯解散國際縱隊,後來直接宣布承認西班牙佛朗哥政權。這樣法國就被德國和西班牙加在了中間。蘇聯也不安穩,依然在爲出海口打仗,這回是芬蘭和波羅的海。
英國在明知道歐洲戰火一觸即發的情況下,又送捷克蘇台德給希特勒。這時候英國雖然表面笑嘻嘻,但背後軍費開支從2.34億直接飚到了3.04億,飛機産量提了一倍,同時張伯倫拉攏墨索裏尼,企圖連意抗德。英國的大陸均勢政策依然6的很。
時間轉到39年3月,德國違反《慕尼黑協定》直接夥同匈牙利,波蘭也趁火打劫,把整個捷克吞了,並策劃斯洛伐克獨立。由于捷克的不抵抗,英國直接宣布你不抵抗,那我就不管了(“由于捷克政府的行爲,英國的保證不再生效”)。還把捷克存在英格蘭的黃金,直接轉給了德國。
這意思就是說:希特勒大兄弟,光一個捷克哪夠呀,咱得收拾法國和蘇聯,錢不夠用?沒事我給你,拿去拿去!
這時候蘇聯很迫切的希望與英法聯手,從39年的4月到8月,多次主動提出談判。
開始英國直接拒絕參加,後來提出希望蘇聯能夠幫助遭受德國侵略的國家,而英國沒有義務爲他們負責,意思是你蘇聯自己扛納粹,我們英國人是不會摻合的。最後好不容易有點眉目了,波蘭跳出來了,說我們跟英法是一夥的,你們毛子兵不允許打我這過境。得,兵出不去,白談。臨開戰,蘇聯不得已選擇次次次優選項,和德國簽了個《蘇德互不侵犯條約》,雖然爲蘇聯爭取了時間,但客觀上也爲希特勒在歐洲清理戰場創造了時間。
二戰爆發後,英國人幫助德國清場,迅速收兵,並仗著海軍優勢讓德國無法直接進攻英國。意識到本土安全後,英國開始在北非和德意開戰。
這中間有個細節,就是張伯倫任命丘吉爾爲海軍大臣,換句話說張伯倫唱白臉,丘吉爾唱黑臉,英國一直在做歐洲大戰的准備。開戰後工黨上台,丘吉爾開戰。丘吉爾在張伯倫的悼詞中對張伯倫評價極高,意思就是你幹了這麽多髒事,幸苦你了,別人不懂,我是懂的。
到蘇德戰爭全面開打,斯大林急了,我這都和希特勒主力撕上了,你們不在歐洲開辟第二戰場,跑非洲去幹屁啊,你們這不是玩人麽?
斯大林從41年開始催促英美在歐洲開辟第二戰場,中間英美以各種理由推脫,一直拖到44年,再不開辟第二戰場,蘇聯自己就贏了,于是霸王行動才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