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奂霖
陳奂霖對記者來說是個熟悉的名字,他28歲就當上新加坡米入口商協會主席,之後連任10年,每次米供和米價出現波動,他都是媒體追訪的對象。
39歲的陳奂霖雖然從父親的米分銷生意起步,卻不止步于米。如今他與緬甸商人建立的強大商網,吸引了許多要進駐緬甸等地的知名品牌,選擇他作爲當地的代理分銷商,這讓他開創出另一條商道。
陳奂霖和父親在存米的貨倉前合影
米商行業和年輕的他,在形象上很難挂鈎。難怪他在訪問一開始就說,雖然家族經營的合榮公司在新加坡有相當的曆史,但他不是一般人眼中“含著金湯匙出生”的富二代。
他在國立大學修讀商業管理期間,邊讀書邊教補習,高峰期共有13個學生。大學畢業後,他進入金融業,對金融和投資有了進一步認識後,他決定創業。這是他在求學時就已萌生的念頭,他也想和父親一樣,闖一番事業。
“父親那一輩向來是以傳統的方式做生意,進入數碼時代,我就多少需要幫一點。後來隨著父親年紀大了又動了手術,我參與的部分就越來越多了。”
到世界各地尋找米源
合榮公司是在1950年由陳奂霖的祖父創立,從橋北路的一家小雜貨店發展成爲今日新加坡的大米分銷商之一。如今,陳奂霖不僅協助父親、叔叔和姑姑做生意,還爲傳統生意開發出更多通路,包括米的來源和分銷管道。
原本,他們的米都是從泰國固定幾個地方進口,但他加入後積極尋找更多優質的米種,包括香米和糙米。除了從泰國,還從緬甸、越南、印度、巴基斯坦,甚至美國進口不同種類的米。進口米除了在新加坡分銷,也被轉銷到其他國家。
由于看到市場對糙米的需求日增,陳奂霖也傾全力開發這個項目。于是他邀請前新加坡國際企業發展局司長許堂華一起合作,在2012年創立Natural Harvest公司,以Fresh Rice品牌銷售有機糙米。這些糙米來自泰國蘇林府,從播種、磨米到包裝,品質都受到嚴格監控。
2012年創立Natural Harvest公司,以Fresh Rice品牌銷售有機糙米
爲了確保獲得一定數量的優質米,他甚至預付款項給農民,包下他們一整年的米。陳奂霖說,這麽做的米商在亞洲僅他一家。“這樣做讓農民有固定的收入,可說是互惠互利”。
代理其他知名食品
現今,公司所分銷的米種類已從三四種增加到10多種,包括較少見的黑紫米。而糙米銷量的增幅則是每年30%。提起他剛在去年卸下的新加坡米入口商協會主席身份,他說,米商當中有很多潮州人,能說潮州話幫助他拉近與本地和泰國米商間的關系。
然而,隨著飲食的選擇越來越多,除了賣米,陳奂霖也放眼其他商機。他創立的Adeal國際公司,負責在緬甸、孟加拉、東帝汶等地,爲一些知名品牌代理商品,進行分銷。
目前,公司所代理的産品包括:Old Town白咖啡、Drypers紙尿片、Rocher巧克力、Himalaya Salt Mint Candy、Monde Nissin餅幹、Lucky Me!快熟面等。
“我在擴大米的來源時認識了很多人,也了解到不同國家的産品營銷方式,這是我的優勢。把別的産品加進現有的模式中,將能讓模式的功能性發揮更大。”陳奂霖說,已有一些想要開發國外市場的品牌,主動找他談合作。
經商之路不可能一帆風順,陳奂霖卻能靈活應對,化危機爲商機。例如剛開始進口緬甸米時遇到貨不對板的狀況,品質不如預期,都是碎米,無法當作一般香米銷售。碎米只能改賣給需要將米磨成粉後制成米制品的工廠,或是轉賣到其他國家。
在代理生意方面,他也曾因彙率波動大的問題而必須承擔面對損失的風險。對于這些,陳奂霖都當成是學習的過程。他認爲狀況越早發生能讓他越早吸取經驗,減少以後出錯的概率,如果等生意擴大後才出現狀況,損失就更大了。
開拓美食新商機
除了賣米和代理産品,他也走進美食業。2017年,他和日本及泰國的商業夥伴,聯合成立泰國JST食品公司,把日本西菓甜點Chateraise帶到泰國。算起來,他在10年內先後成立了三家公司。
接下來,他將把生意重心放在緬甸,代理更多産品,開發更多通路。在緬甸發展已有七年的他認爲,緬甸人口近6000萬,平均工資介于250到350新元,工資相對便宜。此外,當地人的心態開放,待人溫和,對新事物的接受度高,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除了善用自己的優勢,陳奂霖認爲企業家不能沒有的是好奇心。他自認是個好奇心很強的人,對于不明白的事物會追根究底,這促使他大膽地進軍東帝汶、非洲、中國等市場,成功從傳統的米業中跳脫出來。
從商多年,陳奂霖很感謝父親讓他以賣米作爲起步點,一步一腳印地去開創自己的事業。
“有了米,人們才能吃得飽,我覺得這是個值得尊敬的行業。能成爲米業的一分子,我感到很榮幸,也會盡力把生意做好。常有人問我爲什麽看起來這麽年輕,現在我會告訴他們,那是因爲吃了對的米!哈哈!”他打趣地說。
樣貌雖然年輕,做事卻老成持重,穩打穩紮。他說,做生意是辛苦的,所以要先了解自己、了解市場。“要在同樣的生意上做到和大家不一樣,要能增值,有利于市場。化想法爲行動是非常根本的,該怎麽做就要馬上做。”
從商和種稻一樣,“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經驗告訴陳奂霖,經商必須要能雙贏。“要懂得如何爲他人創造價值,如何讓大家都成爲贏家,如何爲他人提供更好的服務。”
這就是他說的“走一條利他的路”。
(本文首發于《華彙》第29期,文章版權歸新加坡宗鄉會館聯合總會《華彙》雜志所有,未經授權請勿轉載使用,歡迎朋友圈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