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國數據顯示,我國外來人口占總人口近四成。(海峽時報)
作者 李國豪
聯合國最新數據顯示,新加坡總人口當中,外來人口(International migrant)占了37.1%。形象地說,就是當你上街隨機和十個人打招呼,大約會有四個人並不是在新加坡出生。比例聽起來很高,但實際上這是2005年以來地最低數字。聯合國的經濟和社會事務部最近釋出一組很有趣的數據,具體透露我國的外來人口分別來自哪些國家和地區,這樣的數據可是連新加坡政府都不曾公布呢!話先說在前頭,聯合國對外來人口的定義是在本地定居或工作,但並不是在本地出生的民衆。同時,這些數據也僅是聯合國結合各國人口資料所作出的推算,並非我國政府的官方統計數字。因此這些外來人口也包括在海外出生,但已經取得新加坡公民權或永久居留權的本地居民,同時也涵蓋在本地工作的外國人、外籍配偶和國際學生。根據聯合國數據,我國2019年的外來人口總數是215萬5700人,占人口的37.1%。該組追朔到1990年的數據也顯示,新加坡外來人口比例從1990年的24.1%逐步攀升到2015年的高峰(45.5%),隨後大幅滑落至2019年的37.1%,是2005年以來的新低。這極有可能與2011年大選行動黨面對公衆不滿移民人口過多的民怨有關,政府在那之後逐步收緊了移民政策,同時提高就業准證(Employment Pass)和S准證(S-Pass)的工資門檻,以及增加工作准證(Work Permit)的人頭稅。馬來西亞是外來人口大戶該聯合國數據也推翻了新加坡社會普遍存在的迷思,即外來人口主要來自中國和印度。數據顯示,與我國只有一海之隔的馬來西亞才是外來人口的大戶。根據2019年的數據,我國的外來人口中有44%來自馬國,人數多達95萬2261人。這其中包括已經入籍新加坡和已取得永久居留權但在馬國出生的本地居民、外籍配偶、學生以及在本地工作的30萬名馬國勞工(馬國人力部統計),中國人(18%)緊隨其後。來自馬國和中國的外來人口占了外來人口總數超過六成。新加坡政策研究所(IPS)高級研究員馬修博士(Mathew Mathews)告訴《海峽時報》,馬國和中國成爲本地外來人口大戶並不令人感到意外。“馬來西亞人在許多方面都和新加坡的文化相近,因此本地勞工政策偏好聘請他們就業。”馬修博士舉例,相對于其他外國人申請工作准證的年齡頂限是50歲,馬國人的年齡頂限是58歲。同時,本地雇主必須爲每個外國勞工購買5000元的保障抵押(Security bond),但馬國勞工則不在此列。與此同時,來自中國的外來人口則得利于本地“大約四分之三人口是華人以及可使用華語交談”的環境,因此更易于融入本地社會。另一個鄰國印度尼西亞(6.4%)在外來人口中所占比例排名第三。印度(5.9%)、巴基斯坦(5.1%)和孟加拉(3.17%)這三大南亞國家則占外來人口近15%。部分國人基于膚色輪廓相近,經常把上述三國人民都當成印度人,導致本地普遍存在來自印度外來人口衆多的迷思,但事實並非如此。各國外來人口在2019年下滑前面有提到我國在外來人口比例在2019年錄得2005年以來的新低,其中來自馬國的外來人口也從2015年破百萬人的高峰(112萬3654人)滑落至2019年的95萬2261人,減少了大約17萬人。同時,作爲第二大戶,在中國出生的外來人口也從2015年的44萬8566人,下滑至2019年的38萬零145人。不過,值得注意的是,2019年來自馬國的外來人口比2010年(97萬1827人)還來得低。2019年來自中國的外來人口雖然也比2015年減少了6萬人左右,但整體人數仍比2010年(97萬1827人)高。2019年,來自印尼和南亞三國(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的外來人口相對2015年數據同樣面臨一定程度的滑落,但都比2010年的人數要高。
李國豪制圖(資料來源/聯合國)
新元和令吉兌換率越高 馬國外來人口越多無論如何,從百分比來看,馬國依然穩定占據外來人口的主要比例。來自馬國的外來人口在1990年只有19萬5072人,占外來人口總數不到三成,但到了1995年卻翻倍至43萬1854人,占外來人口總數超過四成。2000年,馬國外來人口進一步攀升近30萬人,占外來人口總數的比例來到了曆史新高53%。
李國豪制圖(資料來源/聯合國)
1965年新馬分家後,新元和令吉的兌換率是一比一,但隨著新加坡的經濟發展程度超越馬國,兩國彙率開始漸行漸遠。1990年代,新元兌令吉的彙率節節升高。1995年新元兌令吉的達到1.8 : 1。加上當時本地企業提供較高工資,許多馬國勞工蜂擁至本地工作。1996年,我國政府宣布外國勞工不再享有公積金福利,雇主和外國勞工無需再將一定比例的工資投入公積金。這項舉措進一步吸引更多馬國人到新加坡工作,因爲這意味著他們每月能領取更多工資。1997年,馬國遭受亞洲金融風暴的重大打擊。當時1新元甚至能兌換超過2.6令吉。盡管隨後彙率逐漸回穩,但1新元至少換取2令吉以上是不動如山的基本盤,因此“賺雙倍”是當時馬國勞工對來本地工作一事趨之若鹜的主因。2000年以後,馬國外來人口比例雖然再度下滑至五成以下,但以人口數來說仍是穩步上升中。新元和令吉的兌換率也在2016年後站上一比三的大關。同一時期的中國外來人口也在逐漸增加,1990年新加坡和中國正式建交的背景下,大批中國人來新,中國外來人口比例達到21%。90年代至今中國外來人口比例都穩定徘徊在18%左右。印尼、印度等國迎頭趕上馬國外來人口比例在2000年達到高峰後,開始緩慢下滑,但來自其他國家的外來人口份額則逐步增加。2005年,印尼外來人口比例從2000年的3.7%增加1.6個百分點至5.3%,印度和巴基斯坦外來人口比例的增幅也比先前來得明顯,孟加拉外來人口比例的增幅則相對平穩。值得一提的是,我國和印度于2005年簽署《全面經濟合作協議》(Comprehensive Economic Cooperation Agreement. 簡稱CECA),坊間有個說法是政府在這項協議下引進了更多來自印度的各領域人才。從這項聯合國數據來看,印度外來人口比例在2005年的確有一定程度的提升,但必須強調的是,其他國家外來人口的比例也有增加的趨勢。
李國豪制圖(資料來源/聯合國)90年代香港外來人口大增本地的外來人口變化也見證了香港人在九七回歸前後的複雜心情。
李國豪制圖(資料來源/聯合國)1997年香港回歸,期間前來本地的香港外來人口也有了微妙的變化。1990年,香港外來人口的人數是1萬5043人,1995年這個數字翻了一倍來到3萬1708人。2000年,香港外來人口人數達到5萬1442人,如果用百分比來看,更達到了香港人占外來人口比例的新高(3.81%)。不過,2000年以後香港外來人口始終維持在5、6萬之衆,2015年達到巅峰的6萬1969人後,2019年首度下降至5萬2516人。總的來說,從1990年的72萬7300人到2019年的215萬5700人,本地30年來的外來人口總數增加了將近200%。同一時期,我國人口則從1990年的304萬增加至去年的570萬,增加了67%。全球各國外來人口占總人口比例的平均是3.5%,新加坡則是37.1%。
更多好讀
新加坡人對客工好感度下跌 最不爽他們工資和自己一樣
印度來的大通摩根高管對獅城保安人員撒野,全城怒火狂燒
“閱讀原文”不翻牆就能大咬特咬
日行一善 點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