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次講到了華工。華工不光在東南亞,在美國,加拿大,澳洲,古巴和秘魯都有。最出名的還是前往美國的華工,美國西部最早的鐵路都是華工建設起來的。這些去了美國的華工很多人最後都無法返回中國家鄉,又得不到僑居地的公民權,最後客死他鄉。
在19世紀中後期至20世紀初,這些出國的勞工都稱爲契約華工,俗稱爲賣豬仔,下南洋。到了新加坡馬來西亞一帶的華工,一來有老鄉的接濟,到各自家鄉的會館有老鄉幫忙。而且很少人願意給洋人打工,大部分人都只願意給同鄉的老板打工,福建人幫福建人,潮州人幫潮州人。那時候中國人普遍上還沒有國家的概念,只講究同鄉,同族,只會講方言。
無論在新加坡和馬來西亞,起初華人都是做貿易起家。尤其是土生華人,峇峇(bābā)娘惹,他們的英文基礎好,又會說馬來話,所以占盡了先機。英國人來到新加坡馬來西亞,需要個中間人和買辦,就得找這些土生華人。
當時最賺錢的兩個生意,一個是稅收承包;一個是苦力貿易。
萊佛士開發新加坡時,定下來要把新加坡發展爲零關稅的自由港。這個決定非常有遠見,使新加坡成爲了一個繁榮的商港;但是同時也帶來了一個問題,就是沒有稅收怎麽維持行政開支?
政府要搞開發,修路,治理淹水的問題,以及治安和軍事防守樣樣都需要錢。後來發現,華人多的地方,離不開幾樣東西。一個是酒,一個是賭,一個是毒(鴉片),再有就是當時的金融産品-典當。這四樣東西,在英國人眼裏就成了收稅的金礦。
當時的賭館
可是要讓英國人自己去收稅,肯定不行,況且行政人員也不夠。所以就想了個辦法,把稅收公開承包給華人承包商。每三年一次公開招標,價高者得。
承包整個新加坡的稅收不是個小數目,比如單單鴉片的稅收,大概在19世紀40年代中期的時候,每月就可以達到9000塊錢。稅收的承包額也越來越大,到了19世紀末,承包鴉片和酒的費用就得需要200萬。那時候一個苦力辛辛苦苦幹一個月的重活,只能掙三兩塊錢。‘
當時的鴉片館
這兩百萬還僅僅是上交給殖民地政府的那部分和收稅的營運成本,可想而知,能夠承包這個稅收的一定是非常富有的華僑才行。
可光有錢還不行,還要得到私會黨,秘密社團的支持,往往承包商本身就是私會黨的頭子,或者是殖民地政權中的非官方的議員。對于殖民地政府來說,他們也非常願意把承包權交給這些人,省了很多的麻煩。
這些標到承包權的華商們,也同時享有經營鴉片館,賭館,酒館和當鋪的特權。當他們承包下來後,又標價分成若幹小塊,分給別人去承包。
當時承包稅收的利潤是多少呢?百分之五十到六十,甚至能達到一倍,非常之高,給這些華商們帶來了巨大的財富。靠承包稅收發財的新加坡和馬來西亞都有,比如吉隆坡的葉亞來,柔佛的黃亞福和新加坡的陳承保,章芳琳等等。
除了承包稅收,另外一個賺大錢的生意就是把華工從中國帶到南洋,所謂的豬仔販子們,每安排一個人過來,他們就能賺取利潤一倍以上。所以這項貿易也是早期的華商們的資本積累的一個重要源泉。
賺了大筆的資金後,這些商人開始收購礦山,買種植園,擴大貿易經營,有的還開展了一些輕工業的工廠,華人的資本慢慢的超過了西方的資本,成爲新加坡馬來西亞的主要的資本力量。
和早期的華商們相比,後期的華商們大都經營的是實業。我舉兩個例子,一位是陳嘉庚,一位是李光前,兩位都是新加坡的響當當的人物。
陳嘉庚和孫中山、陳嘉庚和毛澤東
陳嘉庚中國人都很熟悉,在曆史課本裏面學過,我們知道他大力支持中國的抗日戰爭的事迹。李光前中國人不是很熟悉,來過新加坡的人都知道新加坡有個銀行叫做華僑銀行,是新加坡和馬來西亞的最著名的銀行品牌,就是李光前先生創辦的。
兩個人共同的特點是他們致富之後,都大力發展教育事業。當年就花了巨資,資助廈門大學的創建。今天廈門大學的大部分曆史建築,就是當年由陳嘉庚和李光前共同資助的。
兩個人的關系很不一般,李光前是陳嘉庚的女婿。
李光前
陳嘉庚出生的時候,父親已經開始在新加坡經商。當然陳嘉庚之後靠自己努力成爲了華人世界最富有的人之一,之後陳嘉庚開始支持祖國的建設跟抗戰事業,據說他一生捐款超過了1億美元。
陳嘉庚後來成爲了南洋的華僑領袖,在抗日戰爭期間,他一直在各地號召華僑捐款捐物,女婿李光前就是他的堅定支持者。當時全世界的華僑的捐款總額占了抗日戰爭軍費的三分之一。
陳嘉庚來到南洋後便開始自立門戶,走上了創業的道路。他首先開設了“新利川黃梨廠”(生産菠蘿罐頭),後又繼承遺産“日新公司”(生産菠蘿罐頭),僅經營了三個月便獲利豐厚。當年夏天他又開設了“謙益號”米店,不久由于看到其他華僑陳齊賢、林文慶、楊焜郡等人在橡膠業上取得了成功,便決定經營橡膠種植業。1910年代,陳嘉庚與另一企業家余東旋(亦爲其好友)同樣大力發展橡膠事業,成爲當時馬來亞最富有的兩位華僑。經過20年的發展,到1925年時陳嘉庚已擁有1萬5千英畝的橡膠園,是當地華僑中最大的樹膠種植者之一。同時他也開設了橡膠制造廠,生産膠鞋、輪胎等産品。陳嘉庚的産業中三大支柱爲橡膠園、生膠廠和膠品制造廠。另外他還經營菠蘿罐頭、冰糖、肥皂、藥品、皮革等等十余種産業。
李光前人生發迹離不開他的嶽父陳嘉庚,他出生在福建的一個普通家庭。小時候,李光前的家境十分貧寒,但父親對子女的教育非常重視,雖然經濟困難,手頭拮據,自己節衣縮食,也要供孩子讀書。李光前小時候每天到私塾讀書放學回家後,還得替人放牛,賺幾毛錢,以幫助家庭增加一點收入。
1903年,10歲的李光前隨父親坐船去新加坡,開船不久,氣溫劇降。當時船上多是福建人,來自窮鄉僻壤,去南洋謀生。所以衣衫單薄,凍得直打哆嗦。
當時在船上還有一個人,就是富商陳嘉庚。陳嘉庚看到大家都凍成這樣,就讓船上的工作人員給每個人發一條毯子。工作人員誤會成給每一個姓陳的人發毯子。結果船上都紛紛說自己是姓陳的。陳嘉庚出來巡視的時候,看到一個小孩子卻穿著單衣,連忙問他爲什麽沒去領毛毯。少年說:“船上通知姓陳的才可以領毛毯,我姓李,不能冒姓去領。”這位少年就是李光前,他這種誠實的舉動,給陳嘉庚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多年之後當他們再次在新加坡偶遇的時候,陳嘉庚依然對李光前印象深刻。最關鍵的時候當他們再次相遇的時候,李光前已經學貫中西,而陳嘉庚的橡膠事業如日中天正是用人之際。不過這個時候李光前在莊希泉的公司工作,他拒絕了陳嘉庚的邀請。他認爲自己並不能忘恩負義,攀高負義。這種質量更加打動陳嘉庚,于是他找到了好友莊希泉。最後還是莊希泉勸說下,李光前才來到了陳嘉庚的公司工作。
當時陳嘉庚的長女陳愛禮芳齡17歲,看到李光前年輕有爲,陳嘉庚有意把長女配給他,便請好友莊希泉從中牽線搭橋加以勸說。李光前覺得陳愛禮雖是名門之後,卻端莊賢慧、平和穩重,而自己已經27歲了,該是成家的時候了,就答應了這門親事。從此李光前成爲了陳嘉庚的女婿。
1927年,是一個轉折點。這一年因爲戰爭跟金融危機陳嘉庚的事業幾乎面臨破産。同時李光前也開始著手准備自己的事業。
當時橡膠價格猛跌,陳嘉庚的橡膠事業首當其沖。不過李光前還是在這個時候買下了一個橡膠園,並取名芙蓉園。一年之後因爲政府在附近修路,這個橡膠園地價大漲,李光前以40萬元的價格出售,他的商業眼光第一次得到了驗證。
賺到了第一桶金後,靠著這筆錢李光前開始大展拳腳。李光前創辦了自己的第一家公司南益橡膠公司。不過公司開業之後卻碰到了世界經濟危機,不過李光前還是靠著自己過人的人脈勉強支撐。在經濟危機過去了之後,他的橡膠公司開始快速發展。他除經營橡膠制造、種植、運送膠片和膠液外,還進行黃梨的種植與生産。
幾年之後他的事業已經發展到泰國、印度尼西亞,在30年代末他已經是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地家喻戶曉的橡膠與黃梨大王了。
在實業界取得了輝煌成績後,他開始進入金融界。他先是投資與人合辦華商銀行。1933年,華商銀行又與華僑銀行、彙豐銀行合並,以華僑銀行命名。在他的主持下,華僑銀行業務得到空前的發展,先後在新加坡設立了20多家分行,東京、大阪、馬來西亞、香港、上海等地也設有分行。
等到戰爭結束之後,李光前的事業得到了空前的發展。除傳統的橡膠、黃梨的種植和加工外,還經營采礦、運輸、船務、木材加工、食品、出版等。1952年,李光前用大筆資金成立了李氏基金,通過李氏基金和李氏家族在各個企業的控股,控制了衆多的企業,形成了一張龐大的企業網絡。李光前這個時候已經是世界聞名遐迩的超級富豪,沒有人知道他到底有多少錢。
不過真正讓李光前名垂青史還是他對于祖國跟新馬地區作爲的貢獻。在陳嘉庚破産之後,李光前接過了嶽父的大旗,捐助廈門大學、集美學村各校、華僑大學,並在其家鄉獨資捐創幼兒園、小學、中學、醫院、圖書館等;另一方面,捐助新馬地區的南洋大學、馬來亞大學、捐建國家圖書館等。
新中國成立後,李光前支持陳嘉庚的愛國運動,捐出了600萬元支持廈大的建設工作。1952年李光前成立了李氏基金,將每年企業運營的利潤的一定比例捐出了作善事,這幾乎是他一半以上的財産,達到了2億元新加坡幣。1964年,李光前又將其名下的全部南益股權(即總股份的48%)悉數捐獻給“李氏基金”,使“李氏基金”成爲南益集團最大的股東,每年所得的股息則全部作爲永久的慈善公益用途。
1967年,李光前在獅城新加坡離世,整個新加坡都陷入哀傷。市民們傾城出動,自發爲一位這位老人送行。李光前如今的兒女繼承了他的事業,也繼承了外祖父陳嘉庚和父親李光前的優良作風。李家還一直在自助祖國的教育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