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式管理智慧:為什麼蘋果、谷歌都在推崇禪文化
今天島君推薦華夏基石創始人,著名管理學家彭劍鋒老師的文章,看看禪對新時代的管理有哪些啟示。他說:「放眼中國甚至整個東方文化圈,還沒有發現有人能把禪和經營管理很好地結合起來,懂禪的人不懂管理實踐,懂管理實踐的人又不懂禪。」「超越時代,強調實踐是禪最鮮明的特徵,今天我們需要的只是「擦拭」而已,使禪的智慧與我們的商業文明結合起來,在實踐中重放光彩。」
與禪初次結緣還是1996年,我與六和創始人張唐之去位於廣東新興縣的溫氏集團考察學習溫氏的企業+農戶模式,順道去拜偈了禪宗始祖六祖故里國恩寺,才對確定禪宗教義的六祖慧能其人,及慧能所創立的中國式佛教思想略知一二,也方知禪的思想並不神秘。慧能主張「明心見性」,「佛在我心」,「修行不必在寺」,倡導人們不必拋棄現實生活去進行修煉,處處都是禪,人人可修禪,學禪不拘形式,不拘一格。這種思想比較契合我的個性與內心的追求,所以當時我便在六祖廟買了幾本介紹禪宗思想的書,閒時反覆翻閱,不自覺地在實踐中去漸悟禪的本意,這使得現在不少同事和友人說我的生活態度及華夏基石的經營管理方式或多或少帶有一點禪意。
更機緣巧合的是,我的家鄉江西宜春是禪文化的匯萃之地——確定禪宗教義的六祖惠能曾在宜春境內的靖安山中禪修,這裡後來修有禪院,並以慧能當時的弘法之地「曹溪」命名;禪宗里「馬祖興道場,百丈立清規」的說法,說的是大興禪宗道場的是馬祖道一,始創禪宗戒律的是百丈懷海。而馬祖舍利塔在靖安寶峰寺,懷海歸真於奉新百丈山,其靈骨均安葬在今宜春市境內。在禪宗「一花開五葉」的鼎盛時期,五大宗派中的溈仰、臨濟、曹洞都曾在宜春弘法。在宜春洞山創宗的曹洞宗更是由於傳入日本,在日本發揚光大而被世界禪宗信徒所仰望,曹洞宗的祖庭普利禪寺屹立在宜春至今已有1500多年。所以宜春當之無愧的被稱為「禪宗聖地」。
但是,老實說,之前我對禪的思想只有一些感悟,斷斷續續地讀了一些有關禪的書和文章,對禪的思想缺乏系統研究和深刻領悟,更沒有特別去研究禪的智慧跟企業經營管理的關係。而且,放眼中國甚至整個東方文化圈,還沒有發現有人能把禪和經營管理很好地結合起來,懂禪的人不懂管理實踐,懂管理實踐的人又不懂禪。
年初出現了一個機緣:宜春家鄉的人找到我,希望能為家鄉的禪文化建設出些主意,這促使我再次來到廣東新興縣六祖故里國恩寺尋源,重返江西宜春家鄉的禪院寺廟去感受禪文化、將中外有關禪的書和文章系統研讀一遍,在自身經營企業和管理諮詢實踐中去領悟、體會和學習禪的本義。當我嘗試著用禪的精神、禪的本義、禪的方法再來看待後工業文明時代的種種管理問題和困惑時,有種大開腦洞、豁然開朗之感——禪的智慧不正是突破後工業時代企業經營管理困境的精神源泉和理論基礎嗎?從以禪學為主的中國傳統思想智慧里可以找尋到後工業文明時代中國企業的出路,繼而形成真正的中國式管理智慧和以此為依據的管理思想體系。
為什麼說要構建以禪學為主的中國智慧式管理?因為禪是佛教中國化的產物,並且是漢民族文化思想智慧的集大成者。有「世界禪者」之稱的日本禪師鈴木大拙認為,「禪是中國的實際精神和充滿高遠思索的印度形上學的牢固熔接」。我個人更是認為,漢民族文化的根基就是禪文化,禪文化把印度佛教文化徹底做了改造,變成中國式的宗教思想。禪文化的誕生也符合中國人的思維創造模式,就是以「實際精神」來吸納外來文化,再進行改造和創新。
禪文化在五世紀末的中國開始顯露雛形,至唐宋時期達到頂峰,從最早只是佛教里的一種修行方法,到以佛學為基礎,融合了中國的道、儒文化和實用精神,發展成為有自己的理論、方法及傳承體系的思想宗派。尤其是「眾生皆是佛性」「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見性成佛」「當下即是凈土」等提法,更是使禪從佛教的森嚴神秘和遙不可及之中走出來,融入文化藝術和大眾生活中。後來,百丈懷海所設立的百丈清規把「節儉」和「勤勞」確立為禪宗新經濟倫理的兩大支柱,對中國老百姓行為的影響極為深遠。迄今為止,全世界很難找到另外一個民族有中國人這麼勤勞,有中國人這麼節儉。
今天我們說對禪文化繼承和弘揚最好的是日本,但世人皆知,禪是從中國傳入日本,並且深深影響了日本文化和經濟社會建設進程的。即便今天大家所說的「工匠精神」,也並不是日本民族原有的,中國早在2300年前就有對「工匠精神」的描述、中國也曾經是世界聞名的工藝藝術品大國。這些都說明禪文化、禪精神其實一直都在中國人的文化傳統和生產生活方式中,已經是中國人精神底蘊的一部分。
而且,禪最鮮明的特徵是它本身就具備時代性。禪強調超越語言與思量、超越哲學與理性、超越物與我的分立,使人與自然、人與自心、人與他人達到無隔無障的和諧境界,這種追求是超越時空的,在任何一個時代,任何一種文化中都是「時尚」的。所以,今天我們需要的只是「擦拭」或「重拾」而已,使禪的智慧與我們的商業文明結合起來,在實踐中重放光彩。
大家知道,西方工業文明的思想源泉是新教倫理,馬克思·韋伯所著的《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一書對此作了很詳實的描述。與新教倫理相比,禪思想與之既有相同,也有不同之處。如,新教倫理「履行天職、節慾、積累財富以侍奉上帝」的理念與禪宗「入世修行」及「勤勞」、「節儉」、自然樸素的理念,對形成資本主義精神的作用機理是相近的。不同之處在於,新教更關注外向型價值,履行天職、積累財富以侍奉上帝,以改造外部世界、實現外部價值為目的。同時,新教倫理尊重自然分工與合作,強調要安心本職工作。依靠合理分工的職業精神,西方的人比較容易組織化,這也正是工業文明時代基於分工理論的企業效率和活力的源泉。
但是,隨著知識經濟、分享經濟及網際網路時代的到來,隨著知識型員工日益成為企業價值創造的主導要素,以外部價值為目的,以嚴格分工為基礎的組織與人的強結構關係正面臨挑戰——基於嚴格分工的科層制組織將人附著在組織之上,人是組織實現目標的工具,人在組織中是一顆螺絲釘、一個部件,人沒有被當做價值創造的主體,沒有被視為組織持續經營的動力源泉。而在知識經濟與網際網路時代,人因為自身的價值創造性,逐漸成為可以和貨幣資本匹敵的企業價值創造的主導要素,其重要性與日俱增,由此引發組織與人關係的強烈碰撞。今天企業管理中出現的種種問題,如認為員工能力、意願、態度與組織發展需求不匹配,價值創造活力不足,激勵效果下降,價值觀難以統一,員工忠誠度低等等,究其根源在於工業文明時代形成的組織與人的關係已經不適應這個時代了。
喬布斯
在以網際網路和知識經濟為核心的後工業文明時代,組織逐漸從科層制走向扁平化的網狀結構、平台型組織與自組織,人也真正成為價值創造主體,人在組織中除了尊嚴,還要有自由,自主管理、自己決定如何創造價值和創造什麼樣的價值。人變成組織的真正參與者、共創價值者。人與組織是一個以共創共贏為運行準則的價值共享體。因此, 在後工業文明時代,要激勵人,激勵知識型員工,要從外向性激勵(薪酬與約束)轉向內向性激勵(自主與成就感)。更關注員工作為人的屬性,即關注人心、人性的激勵與開發。
禪宗正是關注內向型價值的。禪強調清凈自性,見性成佛,以修煉內心世界,實現人生超脫為目的,這種思想正是後工業文明時代所倡導的「人是組織的核心」的管理哲學的思想源泉。美國新經濟代表性企業如蘋果、Facebook、Google等都是以禪思想為企業精神源泉的,其中蘋果創始人喬布斯對禪學的推崇與學習更是世人皆之。從西方國家到中國,今天為什麼商業界正涌動著一股對禪的內心渴求?正是由於禪的本質、禪的精神、禪的方法可以為企業突破後工業文明時代的困境提供一條光明大道,為企業經營管理困惑找到破解之方。
我認為,禪宗精神與企業經營管理相通相融之處有以下十個方面:
第一,禪的本質是實踐,講究在「實修」中與時俱進,而管理也是一門實踐的科學。
禪的宗教性,體現在它絕不離開這個存在著的具體事實的世界、絕不離開人們的日常生活實際來空談禪,堅信我們日常生活中的實踐經驗,無一不透著禪機。「禪的真理在於實修」,禪的本質源於中國人所具有的實踐精神與知行合一的心學理念。而我們也一直強調,管理就是實踐,實踐是我們最偉大的老師。禪對管理學的意義在於它強調實踐,否定一切理論權威,超越二元對立的理論學說,”教外別傳,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見性成佛”,實踐出真理。這些都與管理學的問題導向、實踐導向相通。我們說管理是一盤永遠下不完的棋,就是說管理學的問題產生於實踐,解決辦法同樣產生於實踐,離開實踐,別無解脫管理問題之法。某種意義上甚至可以說,禪是一門實用性很強的管理智慧之學,是活潑潑的現實存在,生活中處處都有禪,處處都是禪。禪的精神跟中國人的思維習慣一致,即本質上還是實用主義思維,強調在實踐中、從事實中,明真理、得智慧,求解困之道。
第二,禪是心性之學,而企業經營的本質就是經營人性、修煉人心。
禪堅持內在的精神體驗,「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強調「我心即佛」,有我則有大千世界,無我則無點滴紅塵;禪通過鍛鍊心本身,明見自性,使心自身成為自身的真正主人。而企業在經營中,最核心的是經營人;經營人的內涵,重點並不在於經營人的知識、能力,而是洞悉人性、修煉人心,滿足人的精神需求。經營人最難的是心性的修煉,最高層次的管理是對人的心智的開發,最長遠有效的激勵方式是對人的最高心理層次成就感的激勵,物質的激勵資源是有限的,而人的成就感的激勵資源是無限的,其價值創造潛能是無界的,如何通過全面認可激勵去滿足新生代知識型員工的成就心理需求,去激發他們的價值創造活力,使員工從「要我干」轉向「我要干」、「快樂地干」、「我們一起干」,對知識型員工要致力於留住他的心,他的智慧,而不是他的身體。在這些方面,禪的「修煉人心」的智慧將給我們無窮的啟迪。
日本當代企業精神的奠基人鈴木正三,結合當時日本社會由混亂走向建立秩序的過渡時期的特點,提出「心知佛」的概念,即佛就是「自覺、覺他、覺行圓滿的大人」,「每個人的心中都有一個『大人之覺』,以這種誠敬的心態和行為當中而去生活,就是成佛之道,也就能締結美好家園」,鈴木以此煥醒了日本民眾對自我心靈的認知、對充實內在的渴求。這就是最高層面的對人性、人心的經營和開發。
第三,禪強調的「工作坊就是道場,工作就是修行」,這是職業化精神的東方式闡述。
以鈴木正三為代表的日本禪師繼承了中國唐宋禪緒,尤其是受唐代百丈禪師農禪並重的啟發和影響,提出「工作坊就是道場」,提倡從天子以至庶人,只要盡其業,樂其群,修其行,行其道,就是禪。「百工之人必盡其業,皆與世界有情有所利益,這本是禪文化的使命和任務」。這一點與新教倫理提出的職業精神,即每個人在本職崗位上努力、勤奮工作,就是在履行上帝的旨意相契合。日本人在中國禪精神的基礎上,明確提出「工作坊就是道場」,工作就是修行,這是對職業精神的東方式闡述,是非常有意義的。
為什麼說中國人缺少職業化精神?其實就在於在很多人的觀念里,把工作只是視為一種謀生的手段,而不是一種人生追求、一種心靈修行。為什麼美國高科技企業推崇禪修?其實就是在強調要把人生修行與工作的使命感結合在一起,人在為使命感而工作時,才始終充滿激情,甘於奉獻,持續奮鬥。
禪為中國人的職業化精神培育、提升提供了理論基礎。禪賦予了工作以神聖的價值和意義,激勵人們在努力工作中、在專注於每一個工作細節中去體會、充實生命的內在,去把握生命的本身,去體驗生命的價值和意義。
第四,禪以堅守價值觀為正道,正道方能引領企業基業常青。
我們說禪與早期佛教最大的不同就在於它有入世的、當下的、積極的價值觀,而不是避世的、消極的人生態度。在《禪的頓悟》一書中提到修禪要堅持「八正道」。即,正見,做什麼就把什麼做好的價值觀;正思,正確的思維,為別人著想;正語,正確的語言,實事求是;正業, 做講良心,精益求精,有利他人的事情;正命,正確的做事;正精進,「百工之業必敬其業,皆於世界有情有所利益」;正念,正確的信念;正定,一生堅持正見和正念,任爾東南西北風。「八正道」中首要的就是價值觀。
「八正道」,其實就是強調做人做事要走正道、做正確的事情,要有正能量的思維,這些是積極的價值觀。而企業的成長和發展同樣需要積極的價值觀引領。尤其是面臨轉型時期的不確定性、以及後工業文明時代的種種困惑迷茫下,企業需要積極的價值觀和正能量輸入。
中國現在為什麼要提供給側改革?為什麼市場中充斥哪麼多低質、不安全、不環保的產品?那麼多假冒偽劣產品?就在於很長一段時間以來,很多企業家心中無禪、太過於機會主義,撈浮財,只求短期利益,不顧內心長遠價值追求,喪失了正念,忘記了「正精進」,不去追求產品品質的精益求精,樂於賺快錢,或者乾脆以次充好欺騙消費者。
如果中國的企業家都能堅守自己的價值觀,按「八正道」經營企業的話,產品品質怎麼可能上不去?又怎麼可能會有哪麼多的假冒偽劣產品泛濫的問題呢?所以,我們呼籲企業要從價值觀管理入手、從企業家的精神修行入手解決中國產品的品質問題,解決供求結構失衡與錯配的問題。為此,中國企業家要從單一追求規模成長轉向有效成長:做強、做專、做精、做好;從機會導向,撈浮財思維轉向戰略導向,打造百年老店思維;要從習慣投機取巧轉向培育核心能力,做產品要真材實料,致力於做好東西而不是便宜的東西;要真正在技術、人才、管理上捨得投入,提高產品附加價值;做企業要有信仰,要回歸價值觀,回歸客戶價值,決不做假冒偽劣、不安全、不環保產品,對得起內心的承諾和價值追求。
第五,禪的精神是尋求自我內在的超越,企業同樣需要自我變革、自我超越,做時代的企業。
蘋果、Google為什麼都特別推崇禪文化?它們的企業精神是強調自我超越,從而超越時代,創造世界。而禪的本質就是要人超越一切規則和邏輯的羈絆,回到生命實相,從內在去生活和感知世界,不斷尋求更高層次的心靈追求。「不要被規則限制住,而是要創造自己的規則」,這就是禪要我們過的生活;同時,禪又強調「當下」和「自我」,即順應環境、適應環境,往內在求而不總是「往別處求」。從企業來講,企業成長與發展無可避免會受到客觀環境的影響,但為什麼在壞時代里也有好企業,在好行業里也有差企業呢?關鍵在於做好自己:做好人、做好產品、做好管理,就能在經濟下行之際,超越環境的約束,獲得持續成長,從而基業長青。
時代與企業是「靜水流石」的關係:時代更替如河水般奔流不息、永恆流動,是哲學意義上的靜;而企業無論一時之間多麼成功顯赫,也可能會像河底的石頭一樣會被流水帶走、被時代浪潮淹沒。從這個意義上說,沒有成功的企業,只有時代的企業。做時代的企業,可能需要用禪定的智慧,少一些抱怨、少講一些客觀條件,多「唯心」一些,修煉紮實的內功,通過自我批判與自我變革、自我突破適應時代,屹立於潮頭,不隨波逐流。
第六,禪強調「自性」和自我心量的打開,後工業時代的管理需要員工的自我激勵、自我開發、自我管理。
鈴木大拙在《禪學入門》里對「禪是什麼」有一段精妙的描述,他說:「禪打開人的心眼而得見那周行不息的偉大奧秘;它打開人的心量,在一彈指間領受時間的永恆和空間的無限;它讓俗世生活猶如在伊甸園裡漫步一般,而一切靈性的造就皆不假任何教義,而是直指那蘊藏在我們自性里的真理」。只有人打開自己的心眼、心量,而不假外界任何「教義」,更無需任何權威的引領,才能尋到「自性里的真理」。這與我們現在強調在網際網路與知識經濟時代,企業經營管理要奉行人是目的,不是工具的管理哲學,「人人都是CEO」,注重人的自我激勵、自我開發,使人自動自發的工作而不是被命令、被約束的觀點是相通的。
工業文明時期的組織是自上而下的金字塔結構,是命令式的、權威性的管理,人在組織中更多的「工具」般的存在,導致人的心靈的空虛,找不到所做的事情和人生意義、和生命圓滿之間的聯繫,即便得到了財富,心靈也是空虛的。而在後工業文明時代背景下,我們要用禪的智慧來破解企業中人的困惑,企業要用願景管理、文化價值觀管理,強調人的自主經營、自我管理,才能真正使人打開心眼、心量,從自我激勵中、自我開發中找到工作動力和工作的快樂。
第七,「禪的真理和力量在於單純、直接和平凡」,後工業文明時代的管理也將走向「簡單與自然」。
禪強調的是簡單、直接、樸實,奉行自然法則大於人為法則;修行沒有繁文縟節的儀式,開悟不需要理論邏輯的闡述,「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為什麼蘋果的外觀設計那麼成功?就是因為它在外觀中注入了「禪意般的簡單」。只有細節的極致,才有整體的簡單,禪意實現了細節的極致追求與整體簡單的完美融合。為什麼宋代的藝術品至今難以超越,無論是瓷器、書畫,還是木製家具,簡單的色彩、簡潔的樣式、簡約的工藝,可每個細節都做到極致。而且每件作品讓你越看越著迷,那裡面似乎就流動著禪意,蘊含著豐富的心與性的情感,「以我手寫我心」,寫出作者自己的心靈,畫出作者自家的面目。清代的藝術品雖然也有令人稱道之處,但在康熙、雍正之後,龍其是乾隆就看不到真正的創意,只是更繁雜,更多堆徹,更顯富貴和正統。當人們過多追求形式上的複雜時,就會忽視掉對心靈的覺察,就失去了禪意。
企業的經營管理也如此,如果過度強調製度、規則,繁文縟節,文山會海,過度強調他律的作用就會離人性越來越遠,也會越來越沒有內在的動力與執行力。所以我們提出,要用簡單管理破解企業轉型成長的管理之惑。要把握規律,抓住關鍵;化繁為簡,集約高效;簡法自然,簡中求變;尊重人性,尊重人的價值,以「人才價值本位」替代「官本位」,使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簡單、直接些,更高效地協同。
第八, 「眾生皆是佛性」,萬物平等與「工匠精神」的締造。
我在收藏鑑賞古代一些藝術品時,有一種很深刻的體會:現代人很難做出來古人做的這些東西來。為什麼?因為那些真正能流傳千載的作品,哪怕是一把椅子,一個瓶子,你會發現都是工匠的用心之作,這就是現在所提倡的「工匠精神」,所謂專注、極致、執著,這是符合禪的本義的。禪宗講,「眾生皆是佛性」,既然眾生兼是佛性,一棵樹、一朵花、一塊麵糰都有情感,是能與之「溝通」的。當然能不能體會到它們的情感,在於那個對待他們的人能不能禪定,能不能覺察自性,回到深深的內在去體會萬物。
日本禪師鈴木俊隆講,人性即是佛性,佛性只是人性的一個別名,尋得佛性就是用「最簡單和最充分的方式去表現真性,並且在最微末的事物里去體會它、欣賞它」。我的理解是,在工作中也可以達到「忘我」、「無我」的禪境——一個平凡的人一生專注做一件事,也能成為不平凡的人;一個簡單平凡的工作做到極致也能創造不平凡的工作成就;一個普通平凡的物件經過精雕細琢也能成為價值連城的藝術品。一個人如果能和它的勞動對象實現心與靈的溝通,就是靈性的創造,就是禪。每個人心中有禪,就能用心去工作,並能找到工作帶來的內心愉悅。
禪特彆強調的是要融入當下每一件細微的小事中、每一個微不足道的「世界」里(一朵花、一滴水、一粒沙)里去,當你融入進去,你就尋得了「佛性」,自在圓滿。做任何工作都是修行,都是自我超越的載體和途徑,如果你把工作視為修行、在工作中找到樂趣,就會與你的工作融為一體,不僅賦予工作以意義,也找尋到你自己的生命意義和價值。
第九,禪的「六和敬」思想與產業生態、「競合關係」。
禪宗始祖六祖故里國恩寺
廣東六祖寺方丈釋大願法師在一篇演講中問到:「為什麼這個世間有很多千年古剎,但百年企業卻不多?」他認為是因為有六和敬這樣根本的制度來約束,所以才能維持聖法久駐。六和敬是佛陀創建僧團所制定的生活規範, 具體內容就是「身和同住」、「口和無諍」、「意和同悅」、 「戒和同修」、「見和同解」和「利和同均」。
六合敬核心都是一個「和」字,強調和諧的力量。僧人各個有各個的主張、師承,彼此之間也有競爭,禪宗思想發展史也是一部宗教派別的競爭史;各個宗派的禪師和而不同,不同又能在最高的層面(禪學傳承與發揚)和,這用今天的話來講,就是一種生態思維下的競合關係。在一個生態體系中,各部分即競爭又合作,促進生態系統的生生不息。在後工業文明時期,我們尤其強調企業要有開放、合作包容的生態系統的思維,要構建和諧的產業生態,形成既競爭又合作的競合關係,謀求相關利益者的價值平衡,共生、共創、共贏,告別你死我活、弱肉強食的叢林法則。在企業內部也同樣要強調生態思維、構建價值創造平台,圍繞價值共創共享。
第十,禪法的根本之道與企業家精神和價值創造追求。
超越、承擔、轉換和融合,這是禪法的根本之道。我的理解,禪法根本之道對企業家的啟示是:企業家要回歸到價值創造和持續奮鬥,要有自我超越、勇於承擔的精神。企業這輛馬車駛向何方,根本上還是取決於企業家。但我們現在很多民營企業家,在取得階段性的成功後就陷入了財富迷局或價值困惑里了:有的人揮霍財富,有的人激情衰退,有的人耽於享受生活不再創造價值。這根本上都是因為沒有一顆超越的心,不能突破財富觀,不能超越自我觀念和經驗的局限,不能將正見、正念堅持到底。
西方新教倫理思想孕育的企業家,與我們的企業家最大的不同是,他們信奉「創造財富並不是為了享受財富,而是為了回饋社會」。他們認為把財富留在自己手上是一種恥辱,巴菲特、蓋茨、扎克伯格,美國幾代企業家的精神是一脈相承的。我們的禪文化也崇尚價值創造和簡樸生活,強調財富取之於社會歸於社會,尤其強調要簡單生活,在簡約的生活中獲得樂趣,而不能過奢靡的生活。
人一奢靡,飽暖思淫慾,就不想持續奮鬥了,不再成為社會價值的創造者,如果企業家都惰怠,整個國家的經濟就真要衰退了。現在最大的社會問題是物慾橫流,富人都在攀比;比買私人飛機,比誰的婚姻豪華,比誰在國外的豪宅更大,而沒有把財富用於回饋社會、照顧弱勢群體。在這樣的社會現實下,我們呼籲企業家要用禪的精神、思想和方法反省自身,超越、承擔,以為社會創造更大價值的使命和責任感轉換壓力,並將之融合進企業文化中,變轉型升級的壓力為企業持續健康發展的動力。
後記:不經意中,關於禪與管理的內在聯繫和「靈性相通」之處,我又提了一個「彭十點」,顯然,我這十點,不是來自於對經典的深入和系統研究,而是來自我個人在管理實踐中對禪的點滴感悟。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算是拋磚引玉,以引起大家對中國式管理智慧的思考和探索。最後需要再次強調的是:禪的本質是實踐,「不立文字」、反對一切理論權威,就是強調除了在實踐中修行,明心見性,別無他法;禪的智慧既超越時空的,又存在於真實世界的一切當中;禪的修煉強調當下、即時、自性的,處處都是道場,眾生皆是佛性。而管理也是實踐,也沒有通用的解決方案,只有在實踐中自我突破、自我實現。所以經營管理就是修禪,修禪即是經營管理實踐。今天我們倡導用禪的智慧、精神和方法來破解後工業文明時代的經營管理之困,用禪的智慧之光照耀企業,使禪在這個時代煥發出新的價值,這既是一種現實實踐需求,也是禪的精神要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