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六甲海峽示意圖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無閑事在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
源自于中國大陸廣東的舞獅,隨著華人移民到南洋後,已成了新加坡重要的非物質文化遺産,甚至發展出不同的舞獅文化,如具有高挑戰高度性的高樁舞獅,甚至還傳到越南等地,豐富了舞獅文化。
南獅:佛山樁獅
舞獅是新加坡重要的非物質文化遺産。自從沒有爆竹的劈啪聲後,舞獅那充滿節奏感的鑼鼓聲制造喜氣,舞獅已經成爲新年期間不可或缺的街景。
南洋群島地圖環馬六甲地區(馬來半島&蘇門答臘島&加裏曼丹島西北部)
“采青”是福氣與財富的象征,這些采青表演的獅子稱爲南獅,南獅醒獅團普遍分布在新加坡、馬來西亞、泰國、英國、加拿大等地。雖然越南有自己的獅子造型,但當地華人所舞的依舊是傳統南獅。
比賽中的南獅
壹怡怡堂瑞獅團與鶴山獅:新加坡最早成立的醒獅團
新加坡鶴山會館資料記載,鶴邑怡怡堂碑文中所引述的一段文字,源自安南同義堂(同義社)撰寫的《馮展鵬公史略考文》:“石叻鶴邑梓裏每逢春秋祭祀,例必舞獅登山致祭同邑袍澤,以示義結同心。”
此碑文立于清光緒十四年,也就是1888年。馮展鵬就是鶴山獅的鼻祖馮庚長。文中的安南爲現在的越南,石叻爲現在的新加坡。可以推斷鶴山獅早在19世紀末已經流傳至新加坡。
新加坡衛星圖
關于安南同義社,那是一個創建于清朝年間的組織,不過創辦者何人,創辦經過等詳情已失傳,只知同義社于1924年于越南堤岸梅山街倡辦同義學校,于1943年注冊爲越南堤岸的旅越鶴山同鄉會。
香港街曾經是中國糧油食品出入口商集中處,早年商家以廣東人居多。
香港街位于新加坡河沿岸,是中國糧油食品出入口商集中處,早年商家以廣東人居多,經營從香港、中國船運進口貨物,很多廣東人都在此謀生。
20世紀初,一群來自廣東鶴山縣,包括馮庚長門徒的先民,在市區從事搬運苦力工作,閑暇時聚集在新加坡河附近的香港街鑽研舞獅與武術,于1920年成立怡怡堂瑞獅團。
香港街曾經是中國糧油食品出入口商集中處,早年商家以廣東人居多。
新加坡地圖
獅團成爲凝聚鶴邑鄉情與推動獅藝的組織,清明與重陽都組團到廣惠肇碧山亭廣東人墳場舞獅祭祖。隨著新加坡的鶴山鄉裏人口增加,獅團發展成爲會館。1939年鶴山同鄉會(日後的鶴山會館)成立後,獅團納入會館組織內。
怡怡堂受公認爲新加坡最先成立的醒獅團。1939年,岡州會館成立另一支醒獅團。鶴山與岡州都屬于廣東人的會館組織。
二戰結束後,鶴山獅吸引新馬習武之人前來學習,學成後各自成立獅團開班授徒。這些醒獅團同時扮演培養團隊精神,打破籍貫語言隔閡的功能。
舞獅
不過,即使是1951年新加坡升格爲市的時候,新加坡的獅團還是有限。當時派出的只有六支醒獅隊:鶴山同鄉會(鶴山會館)、岡州會館、同民聯友會、閩南國術研究社、嘉倫同鄉會、崇僑互助社。
顯然舞獅也吸引英文報章記者濃厚的興趣。新加坡自由報于1951年報導:
“一頭獅子在快樂世界體育場亂竄,在強烈的華族銅樂中,獅子凶猛地舞動著,並襲擊老道士。這是昨晚新加坡南洋鶴山同鄉會爲防痨協會籌款所表演的舞獅項目的情節之一。”
鶴山會館醒獅團發展蓬勃的時候,曾受邀上電視台錄制節目。譬如1968年,該獅團便前往電視台,參與制作45分鍾的三幕獅劇“遊俠醒獅會”。
三幕獅劇“遊俠醒獅會”的遊俠劇照。
貳新加坡舞獅的起源:起源于廣東佛山獅與鶴山獅
舞獅是一種東亞民間傳統表演藝術,于中國、日本、朝鮮半島、馬來西亞、新加坡、越南、琉球都能找到。然而,各地獅子的樣貌,皆是對獅子形態宛然不同的藝術诠譯。
馬六甲海峽
舞獅活動的起源各有其說,一般認爲,中國獅子的引入發生于我國曆史上的時期(公元1世紀)。天竺、獅子國的外使朝貢,使宮廷的藝術部門有了發揮機會。隨之,模仿真獅的藝術應機而生;可見漢史書《漢書禮樂志》、唐史書《通典》、《舊唐書‧音樂志》、《樂府雜錄.龜茲部》都有文字描述。白居易《西涼伎》詩中有提及獅子舞是西涼舞種之一支。
行家封爲鼓王的梁肇富。
其中一個版本是源自約1500年前的北魏時期。到了南宋時期,慶典中開始出現北獅表演。南獅的發展則在近代的廣東地區出現。
新加坡的獅子爲南獅,主要爲廣東佛山獅與鶴山獅。佛山獅的獅頭高挑、較多絨球裝潢,上唇露出牙齒,外表凶猛。鶴山獅的獅頭較扁平,嘴突出如鴨嘴狀,不露齒,看起來比較溫文含蓄。
“靜如靈貓伺鼠出穴,動如靈貓捕鼠敏捷”,說的是鶴山獅藝的特色,鶴山獅藝的七星鼓法節奏感強,配合舞獅的各程式,是南獅鼓法的重大創新。
北獅表演
三如何分辨獅子?
“南國獅藝,起源于佛山,發祥于鶴山。”這是舞獅界的說法。
南獅也稱醒獅,“醒”有覺醒、醒悟等含義,因此被視爲吉祥的象征。獅頭的形狀方面,廣東獅可分爲佛山獅與鶴山獅,傳統獅頭分成黃、紅、黑三色,分別代表桃園結義的三兄弟劉備、關羽、和張飛,近年來多添了藍白色和青色,代表馬超和趙雲,合稱五虎將。
岡州會館所展示的部分獅頭:傳統獅頭分成黃、紅、黑三種顔色,近年來已經多樣化。
劉備身爲帝皇,向來以仁義出名,因此黃色劉備獅代表澤被蒼生、仁義及皇家貴氣。關公以忠義著稱,受供奉爲武財神,因此紅色關公獅代表忠義、勝利、財富。張飛勇猛好鬥,因此黑色張飛獅代表霸氣、勇猛。馬超是戴孝打仗的,所以藍白色的獅子俗稱喪獅,通常在喪禮殡儀等白事才會出現。趙子龍乃一代虎將,能在百萬軍中救阿鬥,因此青色趙雲獅比喻英雄出少年。
這些角色都出自三國演義,忠誠與義氣的價值觀貫徹在獅藝中。
鶴山會館的獅頭長64寸,屬于特大號。
如今獅頭的顔色已經隨心所欲,跟傳統脫離關系。新成立的獅團喜歡標新立異,破舊立新,造獅人以顧客爲大,悉隨尊便。例如以前的獅角是黑色的,眼睛是綠色的,現在都是隨意的。此外,金色、銀色、刺青花紋和彩燈獅頭都陸續出現。
獅子必須開光點睛才有生命,過去這個開光的程式都是在神靈面前進行的,並且有一定的口訣,負責開光的是德高望重的人物,如今多數由捐獻的人士開光。
新加坡精武體育會于1947年成立北獅雙獅團,北獅的外形與傳統華人建築門外的石獅子相近。北獅外型趣智,舞動靈巧,以精武體育會爲鼻祖,不過在新加坡流傳度不廣。
尼路的“精武體育會操場”曾經爲精武體育會的場地,上世紀40至70年代,精武獅隊在該操場練習。
尼路的“精武體育會操場”-曾經爲精武體育會訓練的場地。
肆舞獅表演的過程是動感、美感、情感與技藝的結合,采青居然跟反清複明有關?
爲舞獅“伴奏”的樂器包括大鼓、銅鑼與钹,通常一組舞獅表演隊伍可達8至10人,其中2人舞動獅子,其他6至8人負責樂器與現場指揮協調等。
舞獅的時候,獅子的動作跟音樂調和。其實最主要的是音樂必須配合獅子。鼓跟著獅子的一舉一動,鑼和钹則配合鼓聲。舞獅必須表現獅子的形態,模仿獅子的情緒與動作,結合功夫與美感,那是一場完美的動感、美感、情感與技藝的結合。
講座上展示的佛山獅,最顯眼的就是上唇露齒
表演者穿上配合獅背的衣物,舞獅頭的表演者控制獅頭、眼睛、耳朵、嘴巴,獅尾除了控制獅尾巴,使到整頭獅子活靈活現外,更重要的是腰馬,能夠支撐獅頭,讓夥伴隨心所欲,攀高跳躍采高青等。獅尾勞苦功高,可謂舞獅的無名英雄。
一切准備就緒後,獅子聞鼓起舞,在充滿節奏感的強烈音樂中跑到表演場中央向觀衆三鞠躬敬禮,若是祭祖或在會館與廟宇,則先向祖先與神靈致敬。
一般的舞獅表演約15分鍾,障礙物由主家布置,獅子必須越過重重障礙,最後取得財寶(青)。
取青的過程中,獅子必須表演“喜、怒、驚、樂、疑、睡、醉、醒”八種神態,每種神態的鼓樂節奏都不相同。
表演結束前,獅子必須向觀衆三鞠躬致謝,或向祖先神靈致敬。
新加坡鶴山會館醒獅團在農曆新年期間上門采青,采青是必須于新年前預約的。
按傳統習俗,南獅有出洞、上山、巡山會獅、采青、入洞等表演方式,當中“采青”最爲常見,而采青又可以分爲地青和高青等。
農曆新年、公司開張、中秋節等節日喜慶都可見到獅子采青,通常表演過八種神態後,獅子就會采下青菜,吞嚼與反吐(吐青)。
近年來的新年采青,主家會要求獅子做些額外工作,譬如剝開年柑,出真字等。
過去,一些主家會安排剝柚子、捉螃蟹、捉蛇、碗中撈魚等。以洪門來召集會衆的私會黨還會以各自的規矩來拜青。
采青是醒獅團的主要收入來源,其他收入則來自不定期的受邀演出,收費由主家與獅團接洽。一些醒獅團在農曆新年期間可賺取3萬至4萬元,足以維持一年的租金、水電、交通等運作開銷。
新加坡衛星圖
采青的傳統可追溯到南方民間反清複明義士爲了掩飾清廷耳目,以“采青”和“踩清”的同音來貶低滿清,過程中又以“吞青”代表“吞滅清朝”之意,以“吐青”暗喻爲“散清”的意思。清朝滅亡後,采青則賦予各種“勝意”、“典故”等元素,形成今天的青陣文化,要破解青陣便需靠舞獅者的智慧和功夫。
新加坡地圖
伍舞獅活動是如何在東南亞新加坡傳承的?
目前在新加坡武術龍獅總會的注冊醒獅團約300支,參與舞獅活動的則約一萬人,不過好些人士參與多家醒獅團,亦並非全都活躍。
新加坡的醒獅團關系密切,面對人手短缺時,彼此間會互相支援。譬如史丹福龍獅文化藝術團的團員多數是在籍學生與國民服役人員,由于時間有限,遇上重要的表演時,他們會跟其他獅團聯合起來出獅。此外,團員的平均年齡已經從25歲提高到30歲,此現象在新加坡的獅團是頗普遍的。
晚會上的舞獅
近年來,新的醒獅團陸續創建。譬如,2007年成立的新加坡新洋體育會,由南洋初級學院的學生與校友聯合組成。 1991年十多名龍獅愛好者成立新加坡關善壇龍獅學院。新加坡的舞獅活動跟二戰前後相比顯然踴躍得多,相比之下,70多年前新加坡只有三家注冊獅團:鶴山會館,岡州會館,精武體育會。
由于舞獅需要強大的體力與耐力,活躍的舞獅者多數年齡介于18至60歲之間,年紀較大的多數擔任教練的職位。
越南舞獅
01學習舞獅
培養舞獅後進的工作通常由已經累積多年技藝、經驗與知識的師傅負責,並由資深的學生協助。學藝人士多數是學生、國民服役人員以及年輕的男女,他們對傳統武術與獅藝都有濃厚的興趣。
表演舞獅除了體能,也必須要有一些武術根基,因此掌握基本的武術是很重要的。
訓練通常在會所進行,一個星期一次,多數安排在周末,大家不需要工作上課的時間。若是准備重要的表演、競賽等,訓練則會加場。
鶴山會館爲培養後期之秀的舞獅訓練。
平時訓練時,學員學習到各種舞獅樂器、動作,以及音樂與動作間的配合。學員掌握基本技藝後,可以選擇朝向各自的專長發展。
新加坡醒獅團的組織簡單,最高職位爲團長,團長以下的根據資曆,有師兄弟與師姐妹,以及打鼓、鑼和钹的樂手。
如果醒獅團附屬于會館或廟宇,則必須向該組織的理事負責。
英國前首相特蕾莎·梅爲舞獅點睛
02舞獅內涵的變化
新加坡的舞獅表演者多數爲各籍貫的華族人士,近年來有其他種族參與。譬如鶴山會館與岡州會館吸引到喜歡舞獅的印籍年輕人,敬揚龍獅團則有20多歲的馬來同胞。
日本的神樂系獅子舞
近年來,新加坡和馬來西亞的舞獅表演朝向挑戰高度與自由表演,這種突破傳統舞獅格局高樁表演傳到越南等地,對年輕人有一定的吸引力。馬來西亞政府于2007年宣布把高樁舞獅列爲國家文化遺産,鑒定了舞獅文化在馬來西亞的地位,目前正在籌備提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申請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産。馬來西亞的舞獅也受到各個種族的歡迎,不分年齡性別地加入舞獅的團隊中。
雪獅舞
不過,一些崇尚傳統獅藝的新加坡醒獅團並不認同這種高危險性,甚至可能從高空摔下,引起傷殘的“雜技表演”。他們認爲舞獅所要學習的並非高樁上跳躍的挑戰,而是朝往傳統舞獅的細節、規矩、精益求精的藝術表現與體會尚武精神的內涵。
拳兒兩廣醒獅團
傳統的舞獅表演的道具主要是山洞與橋梁,代表高山與大橋。隨著科技的發展,近年來的舞獅訓練通過攝像來取代傳統的示範與口傳方式。許多醒獅團亦通過社交媒體、互聯網、博客、臉書等來傳達訊息。
03醒獅團的另一類挑戰
經濟發展良好的時候,農曆新年對醒獅的要求增加,新加坡醒獅團往往供不應求。譬如2015年,只有194支醒獅團申請采青准證,比往年少5%。爲了解決人手短缺,南仙龍獅體育會邀請越南的獅團前來助陣,不過入境前因人力部的政策而必須打道回府。
新加坡船舶動態地圖
一些新加坡人有醒獅團跟私會黨(黑道)挂鈎的觀念。報章報導鼎聖龍獅院曾經面對過這種情況,起因可能是有些表演者身上有刺青。受到“刺青形象”影響的獅團,一般會要求表演者戴上臂套,教練也會負起教導徒弟的責任。雖然刺青對醒獅團的形象有一定的影響,目前並沒有迹象顯示這會阻礙新加坡舞獅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