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今天坐地铁的时候,遇见一位妈妈带着三四岁的孩子上车,刚好坐在我身边,孩子很活泼,但没几分钟,就穿着鞋踩在座位上了,孩子妈妈一见,立马提醒:"宝宝,赶紧坐下,别穿鞋站在位子上,把座位踩脏了。"
孩子也听话,立马就坐下来,但没过一会儿,孩子又穿着鞋,面朝车窗,蹲在座位上,孩子妈妈见到,再次提醒孩子:"宝宝,妈妈说过,别穿着鞋子踩在座位上,你怎么就是不听话呢,你这样做,把位子弄脏了,等下其他乘客坐的时候,裤子不就弄脏了吗?赶紧坐好,知道了吗?"
孩子听了妈妈说的,刚放下脚坐好,但却在列车进站的时候,好奇身后广告牌上面的图案,再一次面朝车窗,蹲在座位上,这位妈妈见状,很是无奈,一把将孩子抱下来:"宝宝,妈妈刚刚给你说什么来着,让你别踩在座位上,你怎么就是听不进去呢。"
【二】
听着妈妈一遍又一遍的对孩子说教,讲道理,纠正孩子错误的行为,这不禁让我想起,我一个朋友也用类似的教育方式,一遍一遍的教育孩子,但效果却越来越糟糕。
朋友家孩子,今年刚刚4岁,胆子很小,平时见到死蟑螂,也会绕道几米远跑开,前一阵子,我们一起带着孩子出门亲近大自然,我家女儿发现草坪边有几只很小的小蚂蚁,特别感兴趣。于是蹲在那里玩儿,朋友的孩子见我女儿在那地儿玩的很起劲儿,也跑过去,刚刚蹲下,立马哇哇大哭的跑开,朋友正纳闷儿呢,孩子就告诉朋友说,他怕那个小蚂蚁。
朋友一听,哭笑不得,立马安慰,并鼓励孩子:"没事,小蚂蚁不会伤害你的,你是男子汉,你看妹妹都不怕小蚂蚁呢,妈妈相信你和妹妹一样棒。"
但孩子说什么也不要去看蚂蚁,不管朋友怎么给孩子说,小蚂蚁不会咬人,不会伤害他,你可以大胆的和小蚂蚁做朋友等等,孩子还是害怕,以至于孩子要求我们换一个地方,要离蚂蚁远远的。
朋友事后也是苦恼不已,"无论我怎么给孩子讲道理,怎么鼓励孩子,孩子总是听不进去,得嘞,现在连那么小的蚂蚁都怕,我也是不知道咋说了。"
无论是地铁上遇见的妈妈,还是朋友,他们的想法都没错,他们都希望孩子往好的方向发展,于是,耐着性子给孩子说教,教孩子怎么做才是对的,怎么做才能克服自己"不好"的方面,但孩子要踩座位照样踩,孩子胆子小,照样小,一点变化都没有。
【三】
有的父母就很郁闷了,现在教育孩子怎么那么难呐?
打孩子吧,怕给孩子留下心理伤害;给孩子讲道理吧,你说的唾沫横飞,孩子却无动于衷,这该如何是好呢?
其实,问题出在家长的教育方式上面。
孩子一遇到问题,我们就按照大人的思维,站在我们的角度,对着孩子就是一通说教,一通唠叨。
而这样喋喋不休,带来的结果就是三种。
第一种结果:孩子对大人的说教不理不睬,你说你的,我该怎样还是怎样。
第二种结果:不停地说教,让孩子产生逆反心理,公然跟父母对着干。
第三种结果:表面服从,内心抗拒,给孩子带来很大的心理压力,长期下来,将导致亲子关系严重隔阂。
这就是为什么说:最没用的教育,就是不停地说教,真正优秀的父母,绝不对孩子说教。
【四】
说教非但没有效果,还会带来不利的影响
【1】负面强化孩子的行为
当面对孩子的错误行为,或者家长认为"不被大众所喜欢","不够出色的表现"时,一次次的说教,可能在父母看来,我们是在为孩子好,是在教孩子正确的行为,或提升孩子良好的品质和能力。
但不断地提醒孩子"你那样做不对,这样做才行"、"你这样说话不讨人喜欢,那样说话才能让人喜欢你"等,孩子的错误行为,或者是弱势,这就导致孩子的负面行为不断地被强化,因此,下次出现相同的情况,孩子还是照样按照自己的方式来,没有任何改变。
【2】打击孩子自信心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能会遇到孩子各种各样的问题,比如,性格急躁、遇见困难就退缩、性格内向害羞、专注力差、不爱动脑经思考等方方面面的问题。
这时,很多父母就容易陷入这样的死循环:先心平气和的说教,给孩子讲道理,这样不行,就开始不耐烦,对孩子发脾气,发完脾气,又后悔不已,于是就告诉孩子,我都是为了你好,你怎么就是不听呢。
殊不知,父母一遍一遍的教孩子,这么做,那么做的时候,其实是在变相暗示孩子,我这也不好,那也不好,无形中,就会打击孩子的自信心,导致孩子成为你口中所说的那样。
优秀的父母面对孩子的问题,如何做呢?
孩子的思维是感性直观的,他们往往不会对理性的语言感兴趣,因此,单纯的给孩子说教,孩子很难听进去。
那么,不说教,该怎么教育孩子呢?
优秀的父母面对孩子的问题,一般四步走。
【1】 了解原因,抓住本质
很多时候,孩子犯错,父母就抓住孩子所犯的错,告诉孩子正确的做法,就如上文中所说的,小男孩一次又一次的穿鞋踩在地铁座位上,妈妈一次又一次地要求孩子把脚放下来,然而,几分钟之后,孩子照样穿鞋蹲在座位上,完全对妈妈说的话,置若罔闻。
可能旁观者看了,都会摇头叹息,这孩子怎么那么不听话呢,他的妈妈都说好几遍了,还是当成耳边风。
但只要稍微注意观察孩子的行为,就可以发现,孩子总是面向车窗蹲着,尤其在列车进站的时刻,一只手扶着椅背,一只手比划着,显得很是兴奋。
从这里,或许我们就可以知道,孩子之所以蹲在座位上,仅仅是为了方便观看,他所感兴趣的某样东西。
而孩子妈妈由于没有关注孩子的行为,了解孩子之所以如此做的原因,便抓住孩子踩在座位上的这个行为,不断地纠正和强化,那结果就可想而知了。
因此,在孩子做了某样不对的事情之后,父母可以花一点时间,观察一下孩子的行为,并和孩子沟通,了解问题的原因所在,抓住事件的本质,再来解决问题。
比如,妈妈了解了小男孩之所以蹲在座位上的原因,是为了看窗外广告上面的可爱动画人物,妈妈可以建议孩子侧坐在座位上,亦或者妈妈抱起孩子,让孩子跨坐在妈妈膝盖上,看车窗外面,而在这个过程中,妈妈也可以和孩子聊一聊他所看到的,他的想法,引导孩子发散思维等等。
比起说教,教育孩子,于无形中,何乐而不为呢?
【2】 切忌给孩子"贴标签",要正面强化孩子的行为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父母切忌给孩子贴标签,尤其是年幼的孩子,由于价值观还没形成,不管是思考还是行为,很大程度上都受父母的影响。
如果在这个阶段,你因为孩子害羞,见了陌生人不打招呼,你就说孩子胆小;或者,你见孩子和小朋友发生冲突,出手打人,就说孩子暴力;又或者,一道题,你讲解好几遍,孩子还是不会,你就说孩子笨等,给孩子贴上诸如此类的标签,你在打击孩子自信的同时,让孩子觉得,父母认为自己是这样的人,那么,最终他就会成为这样的人。
因此,千万不要随意给孩子贴标签,而要正面强化孩子的行为,即当孩子表现出一点大胆不害羞、不以暴力解决问题、有了一点解题思路的时候,父母要使劲儿夸孩子的正面行为,不仅让孩子受到父母的鼓励,还让孩子认为,“我是能干的,优秀的,聪明的”,因此,孩子也会向着积极正面的一面发展。
【3】身教为主,言传为辅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
这句话用在孩子的教育中,意指要率先垂范,做好榜样,以行为作基准,不用语言,孩子也会学习家长优良的行为举止。
换句话说,在日常的教育工作中,家长要以身教为主,言传为辅。
为什么这么说呢?
比如,你和朋友正在客厅里面谈话,而孩子正好对你们谈话的点非常感兴趣,于是就忍不住插嘴,打断你们的谈话,往往这时候,很多父母第一反应就是,责备孩子:"你不知道随意插嘴,打断别人的说话,很不礼貌吗?"
但父母在责备孩子的时候,往往忽略了,自己也正在打断孩子说话。
父母的这种行为不仅不礼貌,也会无形中让孩子觉得,你不允许我打断你们说话,那你为什么就能打断我的说话呢。
同时,这也给孩子做了一个错误的榜样。
在这种情况下,父母的正确做法,应该是,认真听完孩子的话语,然后,再要求孩子认真听完自己和朋友的谈话,之后再发表意见。
这就是以自身作为教育的准则,帮助孩子纠正错误的行为,同时,告诉孩子一些与之相关的处事规则。
【4】留心观察,找准孩子的脾性
天下孩子,千千万,但却没有两个脾性一模一样的孩子,当然教育方式,也不能以一套准则,打天下。
孩子就是家长创造的艺术品,因此,要如何雕刻出闪亮的新星,就得依赖于家长的留心观察,然后找准孩子的脾性,因材施教。
比如我家艾琳,以前不爱走路,一出门就要抱抱,本来适当的走路,既有利于健康,还能锻炼身体,但,她是死活不爱走。
因此,为了让孩子喜欢上走路,我从她脾性中的好胜心出发,利用脚下的地砖,和孩子一起比赛,一步能跨几块砖,孩子一听,立马来劲儿了,在此过程中,我稍稍示弱,她走得就更加有劲儿,慢慢的,孩子不再出门就要抱。
因此,父母要摸准孩子的脾性,对症下药。
也许对于习惯说教,讲道理的父母来说,一时做不到完全改变,但只要生活中多注意,教育孩子多琢磨,最终会收获父母们享受获得硕果。